创新思政课教学范式探索习近平文化思想育贯彻落实新路径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于建德1 李越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061000

摘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的一次理论和制度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境界,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在思政课教学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义;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导向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宝藏;创新教学范式探索思政课教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新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思政教学 教学范式

正文


 本文是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4367


前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的一次理论和制度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境界,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新图景、新形态,丰富了人类文明的百花园。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新文化,怎样建设新文化”的时代课题,为开创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了文化根基

一、立足思政课教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也经历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标志着我国解决了“挨打”、“挨饿”的历史课题,但“挨骂”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标志着随着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从过去的温饱要求提升到公平、法治、民主等文化制度软实力要求上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国共产党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前沿,创立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一方面,在国际上提升中国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为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中国模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另一方面,在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时代,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自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创立文化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由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回答时代要求、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呼应人民需要下创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结果,丰富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习近平文化思想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强化了文化主体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解题的中国智慧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指明了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提振了我们的信心,在此方向,我们如何确立自信自立,在筑牢道路根基的同时,如何发挥文化主体性,打开理论和制度创新空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也是讲好思政课的立足点。

1、世界进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新世纪,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经济上,“东升西降”趋势加快发展;政治上,发展中国家在国家舞台上越来越有影响力;文化上,倡导文化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时代最强音。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西方国家陷入“治理失效、政府失能”的恶性循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日益完善和推进,世界范围呈现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趋势的重大变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当其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腾飞、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实力稳居世界第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和引领者,取得了经济持续增长、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国取得经济上巨大成就情况下,中国有必要也有能力用中国语言、中国故事来阐释世界,解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站在世界前沿、时代前沿创建的理论,为未来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定文化自信自立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创造过灿烂的文化,我们有成熟的政治制度,有最早的经济学理论,有以儒家为核心礼法交融,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有民为邦本,敬天保民的价值观念,有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哲学体系,中华文化曾是东亚的文化标杆和价值追求。但随着近代以来,帝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一代代仁人志士探索中国出路的过程中,文化衰落论、文化虚无主义成为反思中国落后挨打的文化分析,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自卑自虚心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一次次挫折、奋起,我们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显示出深厚底蕴和时代伟力,文化自信自立逐步建立。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如何理解独特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如何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魂脉,把我们党对文化认识提到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唯一的正确的回答。

二、融入思政课教学价值导向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宝藏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使命: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高度、时代前沿创立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内容有:1.坚持党对文化的集中统一领导;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5.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树立中国形象;6.保障文化安全、坚定文化自信、倡导文明交流互鉴;7.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8.展现新文化图景、创建新文化形态,为世界文化繁荣提供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神,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加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新的实践等情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扬弃其中不适合新的社会发展要求的陈旧思想,继承其中显示中华文化生命力的独特标识的社会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把浸润在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基因的激荡起来,与新的历史条件,实践结合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获生机和力量,放射出时代化的光芒,从而造就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化的,使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新文化的载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保障,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文化指导和引领下,创造既有深厚历史渊源,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创新理论、制度。如用传统文化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道德标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路径来打造、磨砺共产党员的修养,用心理一分殊、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来丰富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世界本无”、“五蕴皆空”的本体论来建构、发展哲学价值体系。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创新性的目标使命,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认识、改造世界要在此顶层设计下,在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范畴下,建构起中华文明何以如此,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如此的新文化形态。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现路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六个必须坚持”是方法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经由“两个结合”形成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把它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上,才能开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真理之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度的契合性,两大思想体系的价值目标、方法路径、责任担当都有契合性。如中华文明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就契合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中华文化中的汤武革命、日日维新的奋斗革新精神契合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人类精神文化的最高峰,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来到中国,就吸引无数先进中国人的热爱和践行,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看到了真理的光芒,它激活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用先进的理念、具体的革命实践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鲜活,更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六个必须坚持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是我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道路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时代精华、实践典范创新的理论,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化了中华文化的文化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文化根基,具有深远的历史厚重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相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思想一变天地宽,当我们解放了思想,一个全新的空间结构呈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开启了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条件。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新理念、新范畴、新模式构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形成新的理论视角,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世界不会自己改变,人类必须在客观世界中发挥符合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在文化领域就是坚持文化主体性,以我为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只有坚定了文化自信这个最深厚、最持久的自信,我们才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文化主体性的体现,就是要创造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又符合中华文明规律的文化主体,把目标使命和方法路径统一起来,创造新的文化形态。

三、创新教学范式探索思政课教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新路径。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总书记的嘱托下学好、用好、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添砖加瓦。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激活了中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德求道、以道达德的价值观念,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的哲学思维和工夫论、家国一体、胸怀天下的思维方式,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体用兼备的目标和功夫论思想,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学好、用好、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打造探究型学习范式,探究性学习通过获取习近平文化思想概念、理论的资源,培育学生独立学习和理解能力就要做到“明体”、“达用”、“贯通”。

“探究型学习范式是利用可探索的信息、数据、知识等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传统形式的,也可以是数字形式的,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环境。所有这些形式都在探究过程中支持着学生,既可以把探究性学习认为是学生通过它把外在的叙事变成自我的叙事”。

(一)明体:是学好习近平文化思想,让学生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展探究,并帮助他们使探究有效。

1.确定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究问题,2.搜集不同来源的资源数据,3.生成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观点,4.把自己观点与专家的多种视角作比较,5.通过教学活动,确定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

(二)达用: 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自立。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径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达用”要求,确定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观点后,1.搜集符合自己观点的最相关结果,2.确定认知策略,即解决认知过程要经历那些阶段,使用了那些经验规则,一般形式是:如果你想达到X,那么就尝试做Y。确定认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路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文化自信自立。3.探索如何纠正直觉和先前经验的认知规则。

(三)贯通:要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教学方法,培育时代新人

在找到学习路径策略后,1.形成可能的解释,2.分析形成我们解释的原因,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找到思想和实现方式的差距,3.在老师帮助下找到解决差距答案即.打造大思政平台,运用思政课平台、网络自媒体、学生党团活动、学校主体活动等活动,探索用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教学基础,用第二个结合创新教学内容,4.使学生反思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进步。真正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入脑入心入行。能日用而不知地用习近平文化思想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坚定文化自信自立,领悟“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参考文献:

[1]戴安娜·劳里劳德.教学是一门设计:构建学习与技术的教学范式[M].福州:福建教学出版社,2019.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年第17期.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27日.

[4]齐卫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实现新文化使命提供指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23年第11期.

[5]任理轩,“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人民日报》,2023-08-1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