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及路径
摘要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教学;生命教育;渗透意义;渗透路径
正文
引言:教育改革理念的持续渗透下,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更应该围绕“生命教育”这一兼具人文性、实践性特征的主题,对传统的单向式知识输出模式进行革新,强调学生在不断增强生命意识前提下,主动从教材中获得保护生命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其付诸现实生活。因此,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将建立高效生命教育课堂视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寻找有趣、有效的方法,既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他们在深入体验生命价值的前提下,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总结生命规律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能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演化过程,并知道生命体内部的复杂结构与功能,从而用科学眼光审视生命,避免对生命的神秘化解读和盲目崇拜,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与此同时,高中生能基于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深刻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理解生命的宝贵与不易,在无形中产生生命意识、获得生命情感,形成尊重与珍惜生命的正确态度。而教师在讲解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还能由点及面综合教学,将现实生活与生物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应对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存技能,使之在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重要性的基础上,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1]。
二、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探寻自然规律,提高学生生命认识
高中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对教材内容的解析,引导学生探寻细胞从增殖到凋亡的自然规律,从中自然渗透生命教育,促使学生高效学习、综合发展。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其增殖和凋亡过程揭示了生命体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奥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详细讲解细胞增殖的过程,如DNA辅助、细胞分裂等,让学生理解生命体如何通过细胞增殖实现生长和发育,并介绍细胞的凋亡概念与机制,如癌症的发生与细胞异常增殖的关系等,让学生认识到细胞凋亡是生命体正常发育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过程,更深入理解生命的动态平衡和复杂性。学生基于对生命规律的细化探寻,能真正认识到生命体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系统[2]。
教师在人教版高一必修1中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教学中,围绕《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两节内容,带领学生探寻细胞的自然规律。聚焦于“被动运输”部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对物质的选择性通透性,分析这种通透性如何影响细胞内外物质的平衡,再通过生动的动画模拟,让学生直观看到水分子、氧气、二氧化碳等小分子物质如何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理解生命体如何通过细胞膜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而在“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则进一步强调细胞为获取必需的营养物质或排除废物,需要消耗能量来逆浓度梯度进行物质运输,学生可以认识细胞为生存和繁衍的努力,进一步理解生命的顽强与珍贵。
(二)实行启发导入,渗透生命教育观念
启发导入旨在通过设问或者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生命现象,在此过程中自然融入生命教育内容,使学生主动探索生命的奥秘,并在思考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世界观。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课程主题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进入生物学习状态后思考生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教师需要注意,设置的问题不仅要与生物知识紧密相关,还要蕴含生命教育的深刻内涵。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1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聚焦“内环境的稳态”话题,教师为学生设计思考问题:1.为什么保持体内环境的稳态对人体至关重要?2.在自然界中,有哪些生物通过独特的生理机制来维持其内环境的稳态?这些机制对人类社会有何启示?3.面对现代生活中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你认为个人应如何调整生活方式,以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内环境稳态?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做到对生物知识的全方位管理,还受其启示,从而尊重生命,在珍惜和维护自身健康的前提下,生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挖掘生活案例,切实冲击学生思维
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许多生命现象和规律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实例,教师可以挖掘这些生活案例,如人类遗传病的传播与预防、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等,将其融入生物学教学。不仅如此,教师将生活案例引入课堂,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基于批判性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学会用生物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使之真正做到将所学转为实践能力,也自然对生命教育产生深入理解与认同[3]。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1第4章“免疫调节”的教学中,教师从“免疫学的应用”中挖掘生活案例,如过敏反应的处理与预防,通过介绍花粉过敏、食物过敏等常见过敏现象,教师可以详细解析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即机体对特定过敏原的过度反应,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识别过敏原、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有效避免过敏反应、发生过敏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等,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免疫调节在维护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还促使他们学会运用免疫学知识来指导日常生活,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和认同。
(四)重视主题实践,强化学生生命观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的教学改革一方面需要强调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革新,另一方面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应用的机会,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依赖知识的传递,更要借助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生命的奥秘与价值。教师在教学期间结合生命起源与进化、物质与能量转换等知识内容,组织社会调查、实践操作、项目设计、生态保护、健康公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生命现象,深入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代谢、适应过程。而学生在参与实践期间,可以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到个人行为对生命环境的影响,能更珍视生命,并积极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结论: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师在教育改革政策的引领下,探究如何将生命教育自然渗于课堂,可以达成丰富课程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也能使之自然明确生命的珍贵,并愿意在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过程中深层感受和珍爱生命,塑造积极向上且健康强劲的人格,为其未来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继续提高自身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达成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唐艺.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高考,2024,(16):151-153.
[2]叶凌昀.例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融入生命教育[J].高考,2023,(29):171-173.
[3]程刚.浅谈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路径[J].高考,2023,(25):123-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