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相互融合
正文
一、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尚小,其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全面。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女娲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与女娲相关的故事、传说等材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加工。然后以多媒体课件作为依托,在课堂上播放《女娲补天》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女娲造人、补天等故事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女娲补天是一种神话传说,这也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讲解《愚公移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愚公精神,让学生感受到愚公移山这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在讲解《精卫填海》时,教师可以播放精卫的神话传说等相关材料。在课堂上进行这些知识的讲解后,学生就会对这些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了解和认识。
二、加强古诗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古诗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使其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讲解古诗,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记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以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学《春晓》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背诵,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晓”字代表着黎明,“春”字代表着新生。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的书写特征以及结构特征,之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朗读这两个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联想,比如可以说看到“晓”字想到了春天刚出生的小草,看到“春”字想到了春天刚刚复苏的花儿。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晓”字的含义。在解释“晓”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晓风残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天刚亮时月亮还未落下但天色已经变黑。学生经过这样的讲解之后对“晓”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两个字的理解。
三、开展故事阅读,感悟传统文化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故事阅读,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在故事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魅力。例如,在教学《将相和》时,教师可以选择《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将相和》是哪一年发生的事情?”引导学生回答“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05年”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是历史上发生的故事,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将相和’这句话呢?”并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谁才是真正的将相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从而引导学生在故事阅读中体会将相之间的关系、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故事等。接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历史视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将相之间的故事。通过讲解视频内容,加深了学生对《将相和》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些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故事中主要讲述了小蝌蚪要找妈妈的过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相关阅读活动:“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小蝌蚪,你会怎么做呢?”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还能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四、注重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例如,教师在讲解《荷花》这篇课文时,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荷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调查自己所生活的小区里有没有荷花,并让学生写一篇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荷花生长在中国南方地区,夏天开出美丽的荷花;荷花在夏天开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誉;中国古代文人常以“莲”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质等。通过调查报告,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传统文化运用到写作中。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荷花》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荷花写下来;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爱莲之情;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诗词、散文、戏曲等作品,通过学习写成文章;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荷花的绘画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欣赏,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例如,在春节期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年画、剪纸,讲解这些传统艺术的历史和意义。通过亲手实践,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还能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观。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乐趣,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另外,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阅读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书籍,如《论语》《诗经》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书中的道理和思想,并结合现代生活进行联系。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学生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或民间艺术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和示范。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邀请书法家现场演示书法技巧,并讲解书法的历史和技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到书法的基本知识。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另外,开展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拓展学生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背景。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任务,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进行学习。比如,可以让学生寻找特定的文物,了解其背后的故事。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开阔眼界,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六、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
首先,多媒体教学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在讲解《论语》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动画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孔子思想的魅力;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时,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各个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化背后的意义。这种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次,多媒体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互动与参与。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或者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或经历,通过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再次,多媒体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研究。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关于“古代诗词”的课题,鼓励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不同诗人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工具制作课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多媒体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美,如通过音乐欣赏古典乐曲,或通过美术欣赏传统工艺品,让学生在感官上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现代生活,探讨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知识,更能在心灵深处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结束语: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要合理选择传统文化内容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来渗透传统文化。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作用,以自身良好的素养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黑河教育,2020,No.424(06):35-36.
[2]谢小通.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1(22):49-50.
[3]杨传荣.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05):186.
[4]李志曦.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0,No.333(07):4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