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初中数学章前导学课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大概念;初中数学;章前导学课;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系统性高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是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大概念的教学理念强调以核心概念为统领,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通过章前导学课,学生能提前感知章节主题,明晰学习方向,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让他们在系统性的学习中逐步掌握数学的精髓,提升数学素养,为应对各种数学问题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一、大概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大概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关键的统领作用。初中数学知识较为繁杂,各个知识点之间看似独立,实则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大概念能够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整合起来,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函数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变量与函数的关系”就是一个大概念。通过这个大概念,学生可以把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不同类型的函数知识联系在一起。学生理解了这个大概念,就能够明白不同函数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在描述变量之间的特定关系。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再孤立地看待各个具体的函数,而是从整体上把握函数的本质特征。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为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撑。
(二)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
大概念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当学生掌握了数学中的大概念后,他们在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能够迅速地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大概念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数形结合”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大概念。学生在学习代数问题时,如果能联想到用图形来直观地表示数量关系,或者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想到用代数方法进行计算,就能够拓宽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以求解不等式组为例,学生可以通过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快速确定解集的范围。大概念的这种迁移作用,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数学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二、章前导学课的教学设计
(一)明确学习目标
在初中数学章前导学课中,明确学习目标至关重要。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具体学习要点,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本章节的任务。以“函数”章节为例,明确告知学生要理解函数定义、掌握图像绘制方法并能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清晰认知。当学生清楚学习目标后,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好奇心会被激发。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明白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哪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会思考如何分配时间、采用何种学习方法来实现目标。这种自主规划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为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
章前导学课中创设与章节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几何图形”章节,展示埃菲尔铁塔、鸟巢等著名建筑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几何图形并提出问题,可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热烈讨论。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他们会发现几何图形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中,还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建筑设计等领域。通过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他们会更主动地去探索章节中的知识。在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引出本章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启新章节的学习,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期待,为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引导知识框架构建
在导学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至关重要。可采用思维导图方式,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章节,通过黑板或多媒体展示方程定义、解法、应用等主要知识点及其逻辑联系。这能让学生对章节内容形成整体认识,明确重点和难点。学生知晓这些后,学习更有方向感,能集中精力攻克关键内容。同时,鼓励学生课后完善知识框架,随着学习深入不断丰富细化。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把握知识脉络。他们会清晰地看到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如同在知识的森林中找到路径。这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让他们学会将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从容。
三、基于大概念的初中数学章前导学课教学策略
(一)确定核心大概念
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对确定核心大概念确实极为关键。在“图形的相似”章节中,把“比例与相似性”确立为核心大概念,原因在于其对整个章节知识具有强大的统领力。章前导学课引导学生思索生活里的相似现象,像不同尺寸的相同照片和各类建筑模型等,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相似的实际存在。明确此大概念的重要性,是因为它为学生开启了理解图形相似的关键视角。学生对相似现象初步感受后,会明白相似不只是外表的相近,还涵盖着比例关系等深刻的数学内涵。围绕这个大概念进行学习,学生在后续探究图形相似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时,便有了清晰的方向和主线。如此一来,他们能更有效地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当前章节的深入学习,还为他们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二)设计启发性问题
在章前导学课中,围绕核心大概念设计启发性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有效手段。以“一次函数”章节为例,提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一次函数来表示?”“一次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点?”等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回忆生活中的经验和已学知识。学生可能会联想到汽车匀速行驶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电话费与通话时间的关系等。在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和鼓励,能帮助学生逐步接近核心大概念。例如,当学生讨论生活中的现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一次函数的概念。这样的过程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提高学习效果。
(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在初中数学章前导学课中,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可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生动。例如在“圆”的章节导学课中,播放车轮转动的视频,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车轮的圆形形状以及在运动过程中体现出的与圆相关的性质,如圆心到边缘距离始终相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等。这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同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也非常重要。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对大概念的理解和对章节内容的初步认识,不仅能培养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还能拓宽思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角度,通过小组讨论,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导学课充满趣味和活力,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章节的浓厚兴趣,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四)引导知识框架构建
在章前导学课末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具有重大意义。以“二次函数”章节为例,教师绘制思维导图框架,学生填充知识点,直观展现知识间联系。从定义入手,学生理解图像为抛物线的原因,进而掌握顶点坐标公式和对称轴性质。明确重点方向后,学生后续学习更具针对性,避免盲目。鼓励学生后续完善知识框架,可提升学习系统性和条理性。随着学习深入,添加更多细节实例,知识框架更丰满,学生能更好掌握章节内容,整合零散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学习更有条理。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数学知识体系,为今后学习应用打下坚实基础,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之路上稳步前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储备强大的知识力量和思维能力。
(五)开展实例探究活动
在章前导学课中开展实例探究活动意义重大。以“三角形全等”章节为例,给出测量池塘宽度的实际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思考。学生小组讨论时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探索利用三角形全等知识解题的方法。实际操作让学生更直观感受数学原理的应用,深化对三角形全等大概念的理解。此过程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促使他们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和反馈,可及时纠正错误思路,助力学生更好理解章节内容。通过这样的实例探究活动,学生不仅收获知识,还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为后续学习筑牢了坚实基础,让学生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和问题时更有信心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提升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六)设置悬念与挑战
在章前导学课中设置悬念与挑战确实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益处。以“勾股定理”章节为例,先展示特殊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犹如抛出一个神秘的引子,让学生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后续学习中解开一般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谜团,从而主动投身于知识的探索中。而提出判断复杂图形中是否存在直角三角形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更是如同在学生的思维世界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学生们积极思考,努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开拓新的问题领域。带着问题开启章节学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悬念与挑战让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吸引力。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勇敢尝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之旅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七)鼓励自主预习
导学课结束后的自主预习在学生学习中具有重大意义。教师提供阅读教材、做练习题、总结知识点等预习方法建议,就如同为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明确了前行的方向。以“多边形内角和”章节为例,布置总结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任务,让学生目标清晰。通过自主预习,学生提前与章节内容“碰面”,形成初步认知。在此过程中,他们会敏锐地发现自己的疑惑之处,正式学习时便能有的放矢地听讲和提问。这一举措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有了自主预习的坚实基础,学生在深入学习时更加从容自信,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伴随他们的学习生涯,为后续的学习之路做好充分准备,也为提升数学素养奠定了牢固的根基,助力学生在数学的广阔天地中茁壮成长。
结束语
基于大概念的初中数学章前导学课教学策略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在章前导学课中引入大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章节主题,建立知识框架,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基于大概念的教学策略,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期待更多的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关注大概念教学,共同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栋.基于大概念的初中数学章前导学课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4,(14):111-113.
[2]周炼,黄锦.大概念下章前导学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2,(25):43-46.
[3]刘连冬.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章前导学课程的开发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2,(08):40-41.
[4]赵春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章前导学课程的开发与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1,(35):33-34.
[5]顾广林.初中数学章前导学设计——以“分式”一章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21,(71):37-39.
[6]周炼.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数学章前导学课程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21,(Z2):4-8.
[7]陈银萍.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索——以初中数学章前导学和活动课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21,(05):59-61+45.
[8]黄锦,周炼.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章前导学课程的开发研究[J].中学数学,2021,(06):9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