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合作学习;初中数学;应用策略
正文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和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与协作,促使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关系,共同完成任务,并让学生意识到只有每个成员都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团队才能获得成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体现新课改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为学生提供交流与自主探究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讨论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并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教学思想滞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仍然依赖传统的授课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了解不足,在布置合作探究任务时,往往缺乏清晰的目标和指导,使学生在面对任务时感到迷茫,从而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还有些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不足,往往对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掌握不够,设置的任务规模往往过于宏大或简单,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完成,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1]
(二)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在合作学习中,许多初中生仍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依赖教师的讲解,直接影响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有些学生尚未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性也不强,面对合作任务时往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合作,探究过程流于形式,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对学习目标的理解,未能清晰明确自身在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导致合作学习发展不平衡。
(三)合作学习评价片面
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仍然存在,目前的评价主要由教师一人完成,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较少,导致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公正性。而评价内容单一,过于注重结果,缺乏对学生合作过程和个人贡献的关注,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合作学习后的反馈往往也不够及时,缺乏对学生后续发展的指导,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效,未能有效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学习,也未能促进小组的可持续发展。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策略探析
(一)倡导理念创新,关注学生主体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学习,共同承担任务,通过合作与交流,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强调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之间彼此相互学习,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从传统的课堂主导角色转变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资源。因此,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身份,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多样化的引导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力,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初中数学内容具有多样性,有些内容适合合作交流,有些则更适合独立思考或动手操作。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可以挑选具备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条边的长度,如何判断第三条边的可能范围?等,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以便学生能够在小组中通过画图和测量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2]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1.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需要清晰地向学生说明学习目标,确保学生理解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习理解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绝对值》的教学中,学生通常在“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时,难以立即解决,并对自己的思维产生疑惑。教师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涉及绝对值的场景。如,可以展示一张有两只海豚,一只在海平面以下3米的地方,另一只在海平面以下5米的地方。教师可以学生思考:“那只海豚离海平面更近?”通过情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负数的意义,并通过对比绝对值:| -3 | = 3 和 | -5 | = 5得出结论,-3 比 -5 更接近海平面。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并让尝试使用数轴来说明负数及其绝对值的关系。通过绘制数轴,学生可以看到-3和-5的与0的位置关系,从而更直观地比较它们的大小。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绝对值的性质和应用,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通过情境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在合作讨论时更明确讨论的内容,并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绝对值的概念解决问题。[3]
2.问题引导,明确合作任务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意见分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合作学习提供良机。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探讨矛盾和冲突,使他们在合作中可以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和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质疑和辩论不同观点,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的实验与探究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并掌握添加辅助线转化问题的方法。在合作探讨前,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两个三角形中两个底角的数量关系有哪些?”“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呢?”,让学生自主画图思考,并得出要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证明两条边相等,可以先证明它们所对的角相等,以及要证明两个角相等,可以先证明它们所对应的边相等。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思考:“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任意一个不相邻的内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让学生在小组中画出一个AB>AC的不等边三角形,猜想大边对应的角是不是最大。学生在小组中可以共同探讨,并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如,动手实验、几何证明等。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如果给定一个角和其对边的长度,能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促使他们在合作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通过问题的启发,引导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分配,促进深度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互相依赖和帮助共同来完成任务。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成员围绕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学习任务分配,促使他们能够紧密合作,增强团队意识,并让他们都意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二次函数与利润最大问题”出一道商品销售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任务分配,合作探究学习。如学生A是朗读者,需要对题目进行朗读,并对其中涉及的利润、总收入、总成本、总利润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引导小组成员明确成本、收入、利润之间的关系;学生B是信息员,需要将小组成员讨论的所有信息进行记录,并以此为依据辅助小组深度讨论;学生C是提问者,需要对小组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向教师请教,并在小组中进行回答,以促进小组继续学习;学生D是管理员,需要引导小组成员有效完成各自的任务,并在最后整理小组所有信息,完成做题。通过任务分配,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能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沟通能力。
(三)明确评价任务,提升综合能力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制定理解和解释学习内容、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赋予知识意义、组织信息、评估知识的相关性,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等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结合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互评,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教师则需要适时给予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以及对数学的兴趣。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角色随时对记录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促使讨论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在完成题目后,学生还需要共同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讨论其合理性和应用的可行性。如:“得到的利润最大化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有其他因素可能影响结果?”“所建立的二次函数模型是否考虑了所有可能的变量?在实际情况中,有哪些因素会导致模型不完全?”“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是否可以建立其他类型的模型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在合作中,角色分配是否合理?每个成员的参与程度如何?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通过评价反思,能够深化学生对二次函数的理解,还能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促使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作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关注学生,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社交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教育改革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沙凯平.初中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索[J].读写算,2024,(32):109-111.
[2]施娟.协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与学习成效分析[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20):78-80.
[3]位国权.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10):54-55.
[4]刘素娃.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估[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19):9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