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黎燕

广安市广安区北仓路小学校 638000

摘要

在新课标框架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致力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等,我们力求培养学生的的法治意识、道德判断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这些核心素养的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能为他们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有创造力的现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坚信,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化改革,能够培育出既具备扎实知识,又拥有高尚品德的新一代青少年。


关键词

新课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教学实践

正文


引言: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侧重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必备的能力。

一、法治意识的萌芽

1.法治故事引领

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故事往往是最初的启蒙老师。通过讲述与法治相关的小故事,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的重要性。例如,狼来了这个经典的故事,不仅可以用来告诫孩子们诚信的重要性,更可以进一步引申到法治社会中,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当孩子们听到放羊娃因为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村民,最终真的狼来时却无人相信,从而导致了羊群的损失,他们会深刻体会到不诚信的严重后果。这样的故事,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了法治社会中,每个人的言行都应该负责任,不能因为个人的恶作剧或谎言而破坏社会的信任和秩序。除了狼来了,教师还可以选择更多与法治相关的故事,如小偷与警察公正的法官等,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让孩子们了解到法治的威严和公正。这些故事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法治的初步认识,还能激发他们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

2.情景模拟实践

与纯粹的理论教学相比,情景模拟实践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治精神。设计模拟法庭等活动,就是一个极佳的实践方式。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被告等角色,通过模拟真实的法庭审判过程,让他们深刻体验到法律的庄严和权威。在模拟法庭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设计合适的案例和情节。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小偷偷窃的案件,让学生们通过搜集证据、进行辩论、宣判等环节,全程参与案件的审理过程。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到法律程序和法庭审判的基本流程,还能在角色扮演中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和公正。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在模拟法庭活动后进行反思和总结,让他们思考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增强法治意识,还能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道德判断力的培养

道德判断力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道德选择的关键能力。在小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孩子们未来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社会成员的基础。以下是通过道德案例分析和道德困境讨论两种方法,来具体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1.道德案例分析

道德案例分析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搜集和整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案例,如扶老人过马路、帮助有需要的人等,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这些案例往往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判断,因此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例如,教师可以选取一个关于扶老人过马路的案例,让学生们思考:如果你看到一位老人在马路上行走困难,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你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们不仅能够明确自己的道德立场,还能在讨论中了解到其他人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拓宽自己的道德视野。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正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弱势群体?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还能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2.道德困境讨论

道德困境讨论是另一种有效的培养道德判断力的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道德困境问题,如你应该告诉老师你的朋友在考试中作弊吗?如果你看到有人偷东西,你会选择报警吗?等,让学生们在讨论中锻炼自己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在这些困境讨论中,学生们需要权衡各种利弊得失,考虑不同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的内涵和外延,还能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例如,在讨论是否应该告诉老师朋友在考试中作弊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告诉老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不告诉老师又会带来哪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友谊和诚实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不仅能够明确自己的道德底线,还能学会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保持自己的道德原则。

三、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团队协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对于小学生而言,从小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学业进步,更能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团队任务挑战两个方面,详细探讨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围绕特定的主题或问题进行讨论和学习。例如,在学习诚信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共同探讨诚信的重要性、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如何培养诚信等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需要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不仅能够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还能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求同存异,从而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小组的表现和成果,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奖励,进一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为了更人性化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调整小组成员,让学生有机会与不同的同学合作,拓宽他们的交际圈子,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

2.团队任务挑战

除了小组合作学习外,教师还可以布置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如共同准备一次道德与法治主题的小报告。这样的任务能够促使学生们更加紧密地协作与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在准备小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分工合作,搜集资料、整理内容、制作PPT等。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团队做出贡献。同时,学生们还需要就报告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协商,确保报告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通过团队任务挑战,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协调。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但通过共同的努力和智慧的碰撞,最终能够呈现出精彩的成果。这种经历不仅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创新思维的激发

创新思维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以下通过创意设计大赛和开放性问题探讨两个方面,详细探讨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创意设计大赛

举办以道德与法治为主题的创意设计大赛,是一种极富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大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大赛筹备阶段,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大赛的规则和要求,引导学生围绕道德与法治主题进行创作。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创作宣传画,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传达诚信、守法、公正等道德与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设计标语,用简短有力的语言,呼吁大家遵守法律、维护公正。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同时,教师也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的创作能够紧扣主题、符合要求。当学生们完成作品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展览或评选活动,让学生们的作品得到展示和评价。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能让他们从别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和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通过创意设计大赛,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和意义,还能在创作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和价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开放性问题探讨

除了举办创意设计大赛,教师还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探讨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向学生提出你认为未来的法治社会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引导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畅想未来法治社会的各种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各抒己见,让课堂成为思维火花碰撞的乐园。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给予学生理性思考的引导,确保他们的观点既富有创意,又具备实际可行性。这种开放性问题探讨的教学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和思辨能力,更能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教师可以将学生们的观点进行整理和提炼,形成一份富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报告,这份报告既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集中展示,也为未来法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培养,同时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实践能力的强化

实践能力的强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以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后实践作业两个方面,详细探讨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1.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法院、警察局等法治机构,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法治运作。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亲眼看到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了解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参观法院时,学生们可以旁听一场真实的法庭审判,感受法律的庄严和权威;在参观警察局时,学生们可以了解警察如何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法治社会的运作方式,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如何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这样的活动还能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他们未来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让人性化和实际性更突出,教师可以在活动前与学生们一起查找相关的书籍或网站,或者向专业人士请教,以便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提问。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提问和讨论,让他们的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刻。

2.课后实践作业

除了社会实践活动,课后实践作业也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课堂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让学生采访家人对法治的理解。这样的作业设计既接地气又富有启发性,能让学生从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的家庭成员中,收集到多元化的法治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有效地收集和整理信息,这是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访,学生还能更深入地了解到家庭乃至社会对法治的期望和需求,这种第一手的资料和感悟,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教师在布置这样的作业时,可以提供具体的采访问题和指导建议,确保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并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反馈。鼓励学生将采访结果以报告或演讲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这样的课后实践作业,无疑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全方位的提升。

结语: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再是枯燥的理论教学,而是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实践活动,我们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判断力,还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核心素养的提升,将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每一位学子都能在法治社会中成长为有道德、有才华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 陆勤.三频共振: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评价新样态[J].中国教师,2024(04):60-64+107.

[2] 向颖.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生成与培养探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0):27-30.

[3] 石燕.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J].学园,2024,17(07):38-40.

[4] 李虹.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途径[J].名师在线,2022(32):29-31.

[5] 王中霞.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05):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