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玉婷

西安市中心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摘要

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旨在提高急诊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本文探讨了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收集专家意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初步形成的指标体系包括分诊时效、准确性及患者满意度等关键因素。通过对专家意见的权威度和一致性分析,确保指标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实施该评价体系后,可以持续监测急诊分诊质量,为优化分诊流程提供依据,从而提升急诊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用

正文


急诊预检分诊是提高急诊室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的重要环节。随着急诊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如何优化分诊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该体系不仅有助于评估分诊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也能为急诊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促进进一步的改善和规范。通过对该指标体系的应用,医院可以及时识别问题,提高分诊质量,从而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救治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初拟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

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拟旨在为急诊科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质量评价标准,以提高急诊服务的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该指标体系涵盖多个维度,包括流程管理、人员素质、患者体验和临床效果等。首先,流程管理方面的指标包括分诊时效、就诊等待时间和转诊合适率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急诊分诊的效率。例如,分诊时效应该控制在标准时间内,以确保患者在第一时间内得到适当的评估与处理。其次,人员素质也是衡量急诊预检分诊质量的关键因素,评估分诊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沟通能力,能够直接影响患者的满意度和就医体验。通过设置培训考核指标,提升人员素质,保障分诊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在患者体验方面,问卷调查和患者反馈是重要的评价工具,可以通过对患者就诊满意度、信息获取满意度等进行评估,从而了解患者在急诊分诊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需求。此外,还可设置特殊群体的专门评价指标,以确保这些高风险患者在急诊分诊中的特殊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同时,临床效果指标包括院内转诊率、入院率及住院天数等,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反映急诊分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适当的治疗。整体而言,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考虑多方因素,以促进急诊服务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最终目标是提高急诊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1]

1.2研究方法

1.2.1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

在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德尔菲法是一种有效的专家咨询方法。通过多轮匿名问卷调查,收集急诊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逐步达成共识。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个别专家的偏见影响最终结果,同时确保所选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每轮调查后,研究团队会汇总专家反馈,调整和细化指标,直至形成较为一致的评价框架。

此外,层次分析法则用于对构建后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该方法通过构建判断矩阵,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定量分析,使得决策者能够明确不同指标在整体评价体系中的相对贡献。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不仅增强了指标构建的科学性,还提升了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为急诊预检分诊的质量评估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1.2.2实际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构建的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验证与实践。首先,可以在多家医院进行试点,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实施效果。通过将评价指标应用于各医院的急诊分诊流程管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实施改进措施。此外,通过定期巡查和运营反馈,可以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和流程,从而形成闭环管理。在患者群体中开展问卷调查,评估对急诊服务的满意度,结合质量评价指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获取更为全面的质量反馈。数据的充分分析将帮助医疗机构理清急诊分诊中的短板,并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依据。最终,通过系统性的实践应用和数据分析,能够实现急诊预检分诊质量的持续提升,有效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与安全性。

1.3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阶段是基础工作,研究者通常会选取多家医院的急诊科作为样本,通过对各医院急诊分诊流程和结果的数据整理,这些数据可能包括患者流量、分诊等待时间、分类准确率和患者满意度等。在收集完数据后,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例如计算均值、标准差和频数分布等,以此全面了解各个指标的基本情况,挖掘出数据中的潜在特征。基于这些基础数据,接下来可以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或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等方法,以评估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为指标的选择和权重分配提供依据。这些分析有助于识别哪些指标在急诊分诊质量中起到关键作用。

接着,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可以降低数据维度,帮助研究者明确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因子分析不仅能识别出影响急诊分诊质量的潜在因子,还有助于去除冗余指标,从而提高评价体系的简洁性和实用性。在因子分析后,使用凯尔德尔系数或Cronbach Alpha系数进行信度分析,检验所选指标的可靠性和一致性,确保指标能够稳定反映急诊服务质量的真实水平。对于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检验,则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建立指标与急诊分诊质量间的因果关系模型,从而评判指标间的路径关系和拟合优度。这一过程能够较为科学地验证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利用统计软件如SPSS、R语言或Stata等工具进行上述分析,将数据结果可视化呈现,加深管理层对急诊服务质量的理解与把握。同时,通过对不同医院实施该评价体系的效果进行横向比较,进一步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急诊分诊质量的优化提供依据。这一系列的统计分析方法,不仅为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也为其实施效果的反馈与改进奠定了基础[2]

2.结果

2.1函询专家一般情况

在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选取了一群具有代表性的专业专家参与函询。专家团队由医师、护理人员、医院管理人员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组成,共30名成员,保证了不同专业视角的融合。专家们均具备至少5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多数在急诊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或实践背景。这些专家分别来自不同层级的医院,包括一级甲等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区医院,确保了在不同医疗环境中反映出差异与共性。通过问卷形式对专家进行信息收集,包括基本信息及其在急诊分诊中的经验和见解,从而为后续的指标体系构建奠定基础。

2.2专家权威度和意见协调度

在专家意见汇总阶段,通过使用德尔菲法对专家意见进行分析,以便评估专家的权威度和意见协调度。专家的权威度主要采用其职称、从业年限、相关研究发表数量等因素综合评分;而意见协调度则通过计算每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和IQR来实现。初步调查后,发现专家间意见协调度逐步提升,变异系数显著降低,高度一致的意见表明专家对于急诊分诊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达成较高共识。最终,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指标,形成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过程增强了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后续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2.3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整合专家意见及已有文献基础上,构建了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五大类指标:患者体验指标、服务效率指标、分诊准确性指标、临床结果指标和医务人员绩效指标。具体而言,患者体验指标涵盖患者满意度和投诉率等;服务效率指标涉及分诊等待时间及处置时间等;而分诊准确性则由分类准确率与急救需求的匹配程度体现。此外,临床结果指标如急诊复诊率、住院率等也被纳入体系。整个指标体系经过专家反复讨论与优化,确保其全面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最终形成可用于实际应用的急诊分诊质量评价工具。

2.4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为确认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表的信度和效度,对该评价表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利用Cronbach Alpha系数对信度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信度系数超过0.8,表明该评价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随后,针对效度分析,采用内容效度和构建效度两方面进行验证。内容效度评估通过专家打分和修正,确保各项指标能够有效覆盖预设的评价维度;而构建效度则通过因子分析,验证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保障指标体系的合理构建。最终,信度与效度分析表明,该质量评价表具备实用性,有效支持急诊分诊质量的评估与改进。

2.5急诊预检分诊质量状况

在完成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表的构建后,开展了对多家医院的实际应用调研。根据随机抽样获得的数据,整体急诊预检分诊质量状况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参与评估的医院中,分诊准确性普遍较高,但患者满意度和服务效率仍需提升。许多医院的分诊等待时间长于预期,并且患者对服务态度的反馈不尽人意。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不仅揭示了急诊分诊中存在的问题,也为各医院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长远来看,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将进一步提升急诊预检分诊的整体水平,实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目标[3]

3.讨论

3.1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内容及评价方法分析

评价指标的设置需要涵盖多个维度,这些维度主要包括分诊效率、准确性、患者满意度以及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等。具体而言,分诊效率可通过平均等待时间和急诊入院率来反映。这两个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到急诊患者的及时处理能力,是衡量急诊分诊系统运行效果的重要依据。较短的等待时间不仅体现了医疗机构的运作效率,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情恶化风险。

在准确性方面,急诊的分诊应确保患者根据病情的紧急程度得到合适的处理。为了评估分诊准确性,可以结合病例回顾分析,对错误分诊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这项工作可以通过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病例,重点分析分诊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及判断依据,帮助识别影响分诊准确性的因素。此外,与患者的沟通也是评估准确性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患者在分诊过程中表达的需求和反馈进行记录和分析,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分诊过程的表现。

患者满意度同样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一份内容详实的问卷调查能够收集到患者对急诊分诊各个环节的意见,从而为急诊服务的改进提供有力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数据的量化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计算医疗服务过程中各个细节的满意度评分综合得出一个总体满意度指标。关于评价方法,除了量化指标外,还需结合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利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探讨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出影响急诊分诊质量的关键因素。此外,可以开展多中心的数据比较研究,不同医院间的分诊质量比较将为共性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依据[4]

3.2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表应用分析

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表的应用分析是提升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该评价表是依据急诊预检分诊的核心指标构建而成,用于系统化地评估分诊过程中的各项质量要素。通过在急诊科定期实施评价,医院能够准确把握分诊工作的现状,以及各项流程的效率和效果,从而为优化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实际应用中,评价表一般涵盖多个关键指标,如分诊等待时间、分诊准确性、病例分类率、医患沟通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等。这些指标既是对急诊分诊质量的量化体现,也是反映患者就医体验的重要维度。每个指标的设立均有其科学依据,通过数据的定量分析,医院能够直观感受到分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若发现某阶段的平均等待时间较长,医院可迅速组织讨论并采取措施,调整人手配置或优化分诊流程。此外,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表不仅适用于单一医院内部的评价,也可以进行跨机构的比较分析。这种比较能够揭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差异,识别出最佳实践,从而促进整个急诊领域的进步。通过定期汇总与分析这些数据,医院可实现对急诊分诊系统的动态监控与持续改进[5]

结语

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对于提升急诊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可以系统性地评估分诊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效识别并解决潜在问题,从而提升分诊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此外,该体系不仅为急诊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促进了医务人员的持续培训与能力提升。在未来的急诊医疗实践中,应不断优化和完善该评价体系,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医疗需求,确保急诊服务的高效、精准及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吴昊鸣,黄萍,梅天舒,等.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24,44(09):89-92.

[2]张镜开,吴亚梅,简旭峰.急诊预检分诊岗位护理实习教学方法调查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4,16(12):111-115.

[3]金迪,滕玲红,黄芬红.思维导图在中医院门急诊预检分诊岗位培训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15):54-57.

[4]张晓庆,沈小玲,黄赣英,等.急诊预检分诊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1,2(03):205-210.

[5]冯丽,杨漂羽,丁佳妮,等.急诊预检分诊护士岗位培训方案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03):420-4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