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
正文
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单向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批判性思维,文化认同,社会责任感等。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和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探究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对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为适应其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而必须具备的必备素质与关键能力[2]。它既注重学科知识与技能,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在教育方面,核心素养被认为是为学生将来的成功与快乐人生奠定基础。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改变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既能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又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良好的品德。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包括: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根据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与方法论。它强调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把人民群众看作是物质生产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时空观念:时空观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所处时空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时空观念,能把历史事件置于一定的时空中去考察。
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来验证历史事实的方法。为了保证历史学习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学生必须学会从众多的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加以比较、印证。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就是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能力。学生应能从多个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并对史实作出合理的诠释与评价。
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指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不只是单纯地记住、复述历史事件,还要在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能力。通过历史教学,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历史事件,了解历史的复杂与多元[3]。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又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培养科学思维。历史教学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证据意识,培养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能够进行理性的判断与判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除了要了解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之外,也要学习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影响,这样才能对历史的多面与复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初中历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历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历史教学既能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又能使他们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与贡献。通过这种认识与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国家意识,增强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在各方面的杰出成就,例如古代的四大发明,灿烂的文学艺术,辉煌的科学技术,这不仅使中国感到自豪,而且成为人类文明的一笔宝贵财富。
3.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历史学科既是知识学,也是教育学。通过历史教学,学生能了解历史上各种社会现象与制度变迁,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向。这一认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在当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和社会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社会变革与进步,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与阻力,培养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三、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思维创造能力
(1)设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前提[4]。例如,“盛唐气象”的教学目标要明确,要使学生对这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唐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主要成就。这是学生对“盛唐气象”的认识,也是对其进行分析、评价的前提。具体而言,学生应能较准确地描述唐代的政治制度,如中央集权制、科举制等;了解唐代经济的繁荣,如农业生产,手工业,对外贸易等;熟悉唐朝的文化成就,如诗歌、绘画、书法和音乐;以及了解唐朝的社会生活,如城市布局、市井文化和家庭生活。
在教学目标上,教师可以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分析“盛唐气象”的成因及其对后代的影响等。具体而言,学生应能说明唐代政治的安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兴盛,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共同构成“盛唐气象”。例如,在唐代,政治稳定是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而经济繁荣又是怎样推动文化繁荣的。此外,学生应能分析唐王朝对外交往时所采取的开放政策,如与西域各国的商贸、文化交流等,并对后世产生影响。通过制定这些明确的目标,教师就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指导与标准,使学生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与思考,促进其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2)设计启发式教学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就必须设计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意识的启发式教学活动。以“盛唐气象”这门课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可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唐王朝与其它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不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唐王朝的特点。通过比较,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唐王朝在制度革新、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进而加深对“盛唐气象”的认识。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唐、汉两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并讨论唐、汉两国在选拔任用中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深入了解唐代特色,发展分析与批判思维。
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盛唐气象”的成因及对后世影响。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观点,并在交流、辩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唐代开放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唐代文化的兴盛对后世文学艺术有怎样的影响?”通过这几道题,学生可深入思考唐代的各项政策与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另外,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比如模拟唐代的宫廷会议,商量解决一个重要问题,这样的互动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增强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
2.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1)采用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以“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体的项目主题,如“清代文学与艺术的繁荣”。学生需要围绕这个主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完成一系列任务。例如,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或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如《红楼梦》、京剧、书法等。学生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探讨其在清代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通过这种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估。如:探究清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题材,并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风貌与民生。学生亦可通过文学作品与艺术表现之比较,探究清代文学与艺术之多样性与独特性。通过多角度的分析与评估,使学生对清代文学与艺术特色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并能培养其批判思考与综合分析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也可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互动性、趣味性。以《清代前文学艺术》一书为例,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录像、动画、虚拟现实等,给学生带来更丰富、更生动的学习体验。教师可制作或选择一批高质量的影视素材,对清代文学艺术中的经典作品及重大事件进行展示。例如,教师可播放有关《红楼梦》的电影和录像,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教师也可制作动画短片,介绍清代书画的基本技法及艺术特色,加深学生对这些艺术形式的认识与欣赏。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师可设计虚拟现实情境,使学生“走进”清代文学与艺术的世界,感受当时的文人雅集,戏剧演出,书画展览等。在这种沉浸式学习中,同学们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清代的文学艺术氛围,增强其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交互式教学软件,设计在线问答、互动游戏等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引入名人故事,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1)精选洋务运动中的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入名人故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洋务运动”为例,结合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使学生对洋务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选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代表性人物,讲述其生平事迹及功绩,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意义。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积极推动军事近代化,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对中国近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教师可通过曾国藩的生平事迹,使学生了解其推动洋务运动之努力与成就,并激发其爱国之心[5]。
教师可利用影像、图片、文献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将名人的生平事迹及历史背景生动地展现出来。例如,教师可播放有关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物的影片,使学生对其生平、功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阅读《曾国藩家书》、《李鸿章传》等相关书籍、文章,加深学生对其思想、行为的理解。
(2)通过名人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用名人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爱国热情。以“洋务运动”为例,教师可设计思考性题目,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贡献与精神进行反思。例如,教师可问:“曾国藩在推动洋务运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让学生思考历史人物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进而培养其坚韧不拔、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小论文等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与敬仰。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小文章,并结合历史背景及个人感受,阐述他们的功绩与精神。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与表达能力。
4.融合生活实际,完成历史知识迁移
(1)将历史事件与当代社会问题相结合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合生活实际是帮助学生完成历史知识迁移的重要策略。以“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把历史事件和当前的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解放战争胜利对当今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例如: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长期影响?学生在查阅资料、讨论中得知,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并为以后的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的变迁,国际援助的变迁,国际合作的变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解放战争胜利的经验应用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解放战争胜利的经验对今天解决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有哪些启示?”在讨论中,学生可归纳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群众基础广泛,战略策略正确,信仰坚定。这些经验也可以应用到社会管理、环保和经济改革等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于现代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如:从基层治理入手,探讨如何改善民生,减少社会矛盾;如何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设计实践活动,促进历史知识的迁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历史知识的迁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以“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设计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活动,使学生对历史有切身的感受。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延安革命纪念馆,通过现场参观、讲解等方式,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及英雄事迹。通过历史照片,聆听讲解员的讲解,同学们能深切体会到这段历史的艰辛与伟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主题班会、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等。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围绕“解放战争胜利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讨论,每个学生准备一段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去调查,了解他们对于解放战争胜利的感想。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既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仅为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引入名人故事和融合生活实际等策略,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贾迪.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析[J].互动软件, 2023(3):4001-4002.
[2]夏婷.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2023.
[3]姜磊.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3(4):44-47.
[4]祁振忠.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J].成长, 2022(2):136-138.
[5]李记璋.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 2022(30):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