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摘要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中语文;教材;文化传承;创新
正文
引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教材通过精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如古典诗词、民间故事和英雄传说等,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教材注重创新,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和多元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从而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为初中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中语文教材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一)强化民族文化认同
初中语文教材通过精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如古典诗词、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作品不仅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认同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二)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初中语文教材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展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介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艺术形式等,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和尊重多元文化,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包容心态和开放视野,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激发创新思维与创造力
文化传承并不意味着固守陈规,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初中语文教材在呈现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例如,教材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解读和演绎,或者通过文学创作、戏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尝试将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项技能。初中语文教材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知识,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文化差异,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和观念,有助于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初中语文教材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现状与挑战
(一)文化传承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初中语文教材在文化传承方面,往往侧重于古代文学、经典名篇的选取,而对于近现代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呈现则显得相对薄弱。这种片面性的文化传承,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过于狭隘,缺乏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全面了解。同时,一些教材在呈现传统文化时,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深层次内容的挖掘,使得文化传承变得空洞而缺乏生命力。
(二)文化创新的不足与滞后
在文化创新方面,初中语文教材同样面临着挑战。一方面,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较慢,难以及时反映当代文化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接触到最前沿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教材在呈现文化创新时,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文化现象或作品,而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使得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文化创新的内涵和意义。
(三)教材编写与实施的困境
初中语文教材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困境,还体现在教材编写与实施的难度上。教材编写者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既要兼顾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体现文化的创新,这使得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编排变得异常困难。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面临着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学方法的单一等问题,导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一些地区和学校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支持和保障措施,也进一步加剧了教材实施的难度。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
(一)挖掘民族历史,强化共同体认知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初中语文教材应深入挖掘民族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和民族精神,通过生动的课文和丰富的史料,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历程和共同奋斗的历史。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木兰诗》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英勇善战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女子的巾帼不让须眉,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忠孝两全、家国情怀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木兰的形象,探讨她所体现的勇敢、坚韧、忠诚等民族精神。同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讲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民族危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木兰代父从军的伟大意义。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历史故事,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二)展现多元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初中语文教材应充分展现这种多元文化特色,通过介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让学生了解并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促进民族团结。例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端午的鸭蛋》一课,以端午节的鸭蛋为切入点,介绍了江南地区的端午习俗和民间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然后分析课文中的描写,让学生感受端午节的热闹氛围和民间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以拓展到春节、中秋节、泼水节等其他民族的节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多元包容和民族团结。
(三)融合现代元素,创新文化传承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初中语文教材应积极融合现代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这可以通过设置与现代生活紧密相关的练习题、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等方式实现。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春》为例,这篇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心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然后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春天”的实践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公园、田野等地方观察春天的景色,拍摄照片或视频,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和感受。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利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春天的美丽,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时代价值。
(四)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初中语文教材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互动、虚拟现实等,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体验。例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介绍故宫博物院的说明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故宫博物院的图片、视频和三维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故宫的建筑风格、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比如查找关于故宫的更多资料、了解故宫的历史故事等。此外,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故宫的游览过程,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故宫的宏伟和壮丽,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和视野。
(五)强化实践应用,培养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创新性的练习题、开展与课文相关的实践活动等方式实现。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桃花源记》为例,这篇课文描绘了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寓意,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桃花源”的实践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经验,寻找现实中的“桃花源”,并用自己的方式(如绘画、摄影、写作等)进行表现和展示。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思考如何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其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材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在于强化民族文化认同、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激发创新思维与创造力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初中语文教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通过不断优化教材内容和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祁小慧.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24,(27):98-100.
[2]冯学民,范丽,王羽卓.中学语文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03):110-112.
[3]段丽波.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功能,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4,(03):25-27.
[4]孙雯婷.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小传统教学策略[D].集美大学,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