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参与度的化学教学探索
摘要
关键词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参与度
正文
化学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其中涉及了很多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面临一系列困难。新时代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暴露了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知识,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趣味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深入思考,参与或设计化学实验。现阶段许多教师虽在化学课堂上采用了很多新方法,但教学效果未达预期。未来教师需抓住教学改革的新契机,不断尝试新手段,构建高效课堂。
1新时代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
1.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单纯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点并不可行,还需要适当延伸教材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学习教材之外的内容,在这些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化学学科中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设置启发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提问、敢于质疑,与教师、同学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另外,如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能长期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逐步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在面对一些问题时可寻找新的切入点,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
1.2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技术进步的今天,化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为此,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关注新时代下的技术趋势,将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可以随时适应不同形式的课堂条件、教学方法。当然,教师在教学之前需提前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据此选定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案,使这些均与学生学习需求高度匹配。
1.3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学科教学改革稳步推进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竭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应充分考学科教学内容与目标,借助微课等向学生讲解理论,并安排一定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丰富知识储备,提高技能水平。由于化学学习中学生常常面临各种挑战,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让学生进行课上学习、课下思考,灵活利用线上平台观看在线课程,逐步从中学习新知识,寻找新旧知识点的关联,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掌握更多技能。
2促进学生参与的化学教学策略
2.1解析教材内容,设置探究问题
化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全面参与到各项学习任务中,教师在备课环节需找准单元或小节的教学目标,理清教材中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学生设置探究性问题,用问题来启发学生。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在教材内容基础上设置探究问题,可以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浅到深探究知识,串联内容,并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探究性问题时,应注意问题难度,尽可能形成问题串,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总结、实验等能力。
如“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章节,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强调化学生产、研究等方面都需要加强渗透环保性原则,以免化学污染导致生态破坏,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内容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围绕这些知识点,教师应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在课下利用教材、微课等获取各小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拓展方向等。同时,教师需给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化学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化学品使用不当会造成哪些问题?为实现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个人应该怎么行动?在这些问题的启发性,学生可在预习的过程中查阅资料,并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经验来找到答案。
2.2强化实验教学,发展学生能力
高中化学的学科属性、知识特点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时不应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方面,还应该为学生组织一定的实验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从实验中学习和检验理论,并用理论来指导实验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为学生选择具有探究意义的实验课题,使学生建立化学与生活的关联,在实验中思考、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整合实验内容,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当然,教师也需要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比如用问题导向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并探究实验目标、内容、流程;小组讨论法,使学生之间合作来设计或者实施实验,让他们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由于一些化学实验的过程复杂,再加上涉及了多种实验仪器与工具,教师在学生实验期间应管理细节,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出,制定解决措施。
以“实验活动4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一课,实验目标为:掌握化学沉淀的基本原理,并能用此方法去除溶液中的杂质离子,让学生熟悉实验流程,能及时分析、妥善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为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应提前为学生准备粗盐、水、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试管、滴管、BaCl2溶液、HCl溶液、Na2CO3溶液等实验所需材料和工具。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给学生讲解化学沉淀法的相关理论,以及此方法在去除杂质离子方面的作用,使学生熟悉实验流程、注意事项。接下来正式进入实验过程,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以下操作:称量适量的粗盐,在其中添加水促进其溶解,形成粗盐溶液;往粗盐溶液中添加BaCl2溶液后搅拌均匀,静置一段时间,在静置期间应由专人观察溶液的状态,记录并分析相关现象;用滴管吸取上层清液,添加Na2CO3溶液,重复上述搅拌、静置、观察步骤;过滤获得沉淀物,与此同时用少量水洗涤沉淀物;将沉淀物转移到试管,加入HCl溶液,促进反应,蒸发后得到高纯度盐。当上述实验过程完成后,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分析实验过程与数据,并让学生产生一系列思考:为什么此实验过程中有沉淀物产生?生成的溶液有颜色变化吗?学生可依据自身的经验来大胆猜测,发现其中的化学现象及知识。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大的帮助,让学生可以围绕问题,适当调整实验内容及步骤,设计新实验来验证新问题。当然,每个学生也需要总结自身在实验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未来的化学实验过程中注意改正操作。
2.3借助现代技术,丰富学生体验
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学科教学中越发依赖信息技术。化学教学中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教师也需要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致力于实现信息化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比如,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在线资源平台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下利用这些平台下载课件,或者直接在线观看,拓宽他们的学习渠道。比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教师应提前让学生在在线学习平台查找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下载这些资料进行预习,了解本小节的基本知识点和学习目标。这种线上资源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更多便捷,学生可将线上与课堂学习高度结合。同时,科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知识点,通过播放图片或者视频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多媒体的功能特殊,在课堂上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来学习知识点、参与实验。如“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一课,教师可用多媒体来呈现对比实验,给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视觉认识,让他们总结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但需要关注到反应类型及特点的差异性。另外,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教学时,教师也需要将化学实验软件引入课堂,凸显此软件的模拟优势。现代化学实验平台能模拟化学实验全过程,给学生相对真实的实验感受。因高中化学中部分化学实验的操作难度大,再加上不具备实验条件,或者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这些情况下教师可利用实验软件来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操作来体验过程。如“有机化合物”一章,教师需通过信息化实验平台模拟有机物的合成过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等实验,使学生系统化了解本章节涉及的化学反应、实验。当然,实验平台还具有信息共享、数据传输功能,学生可利用这些功能与教师、同学等交流,分享经验。
结束语:
为加快高中化学的教学改革步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关注新课标要求,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未来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继续创新教学观念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杨艳芳.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高考,2023,(36):78-80.
[2]李文才.在高中化学项目化学习中培养合作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2):30-32.
[3]夏建民.新课标背景下“5E学习环”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学周刊,2023,(34):103-105.
[4]莫宗巧.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思考[J].中国标准化,2023,(20):223-225.
[5]徐啸.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情境教学设计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09):106-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