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踩点∙联结:教学评一体化下的高中语文读写联动教学初探
摘要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读写联动;以《齐桓晋文之事》为例
正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学生的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提出了不低于150万字的要求,在必修学习的写作与表达方面,也明确提出了“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的要求。[1]阅读与写作,是学生对知识与思维进行系统输入与整合输出的重要路径。读写联动,让阅读与写作进行“双向贸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互生互长,融会贯通,是现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值得做也必须做起来的事。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单元任务中都会有相应的“写作”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在与学生共“阅”文本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并有效地开展“写”的活动。“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一清如水。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很多教师容易让语文课“糊”。看似知识点都有了,字、词、句、修辞、表达手法、论证方式等,但又好像每一样都不能落到实处,以“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来审视这种情况,我们的读写教学往往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拼命耕耘“读教”之地,而把“写”的田地荒废在一边,读写不联动,不共生,“写”的田地荒废在一起,一堂课没有实践程序的“导学”、“导教”、“导评”,因此,散而糊。
一、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语文课堂读写联动有效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教学、学习、评价三者的高度一致性。所谓“高度一致性”,首先是指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对学习的评价这三者间应有目标上的一致性。[2]其次,这三者的一致性应有一架天平来衡定。“这堂课,我打算带学生去哪儿?”这应是教学评一致性的灵魂目标。“学生现在走到哪里来?”“我应怎样安排课堂学习任务才能让学生更顺利地走到目的地?”“我要如何来判断厘定学生已经到哪了?”所有这些,都需“评价”这一杆秤来称量。此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好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单。比如课前预学单便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判定学生“已经到哪”的首次称重,教师“教什么”,即确定学习目标的依据。
(二)读写联动有效发生的问题
1.教、学、评三个环节未能“雨露均沾”,读写联动主线缺失。
确定学习目标,应该是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首要步骤。一个完整的学习目标必须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四个核心元素,即谁学、学什么、在什么基础上学、学到哪一步。只有这四个要素定位精准,教师明了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才能让学生学习有效完成。而在现实课堂中,教师总是重视自身的“教”,却轻视学生的“学”,教材里有什么,就要学生学什么,一股脑儿搬出来,课堂教学根枝不分,面目不清。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评”,没有成功运作评价要素,或者评价方式单一而缺乏针对性。读写联动要顺畅而有效地发生,就必须拎起教学评一致性的第一主线,即学习目标。
2.重读轻写,读写联动死板机械。
课堂是学生听说读写运用、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读写联动课堂中,教师往往把教学的天平砝码更多地加在“读”上,而对“写”淡墨轻彩。教师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情况了解不到位,或者没有全面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和学生能力实际,使得课堂上的以读促写活动僵硬。因此,教师如何带领“我”的学生潜入文本,如何从语言表达形式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引领学生,让文字从站在学生嘴上到站到学生纸上,这是读写联动课堂的关键。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读写联动课堂教学初探——以《齐桓晋文之事》为例
(一)文本为据,关注主题,精准定靶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读写联动课堂,我们要充分运用好任务三单:课前预学单、课中任务单和课后检测单。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七篇中少数千字以上的长文之一。虽然形式上全属对话,实际上却是一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的政论文,这为读写联动创设了很好的条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堂我们都需要进行“联动”战斗,这样的课作为教师可以适时安排,以“文本”为据,找适合的,然后关注相关“主题”,比如该文,我想抓的是通过对它的阅读学习来掌握议论文层层递进的论说结构,思辨性阅读和讨论,当堂训练议论文语段写作。
课前预习单设置:两大块,第一块以疏通字词句为主,第二块着眼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通过把握孟子的主要观点细化“读”的关键线。这两块主要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
课前预习单第二块:
1.填空梳理文章主要思路。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形式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全文以“保民而王”为核心层层展开,既一气呵成,又收放:先从正面入手,论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进而指出“不忍之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推恩”保民;再从反面辨析“王道”“霸道”之别,指出“发政施仁”才能“王天下”;最后,点明“发政施仁”的关键举措是“制民之产”,又回到“保民”的主题。
2.孟子与齐宣王谈话的目的是什么?
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课中任务单设置:通过学生自我阅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这一任务旨在让学生尝试分析孟子劝说齐宣王的论辩思路、过程和方法,相当于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为后面的读写联动做好一些铺垫。
1.孟子是如何劝服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的?为了实现谈话目的,说服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孟子是直接进行劝说的吗?为什么?
2.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向齐宣王说出仁政,而是先围着霸道谈论?孟子提出推行仁政的建议,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而是要先进行铺垫,这个铺垫是可有可无的么?
3.孟子在劝说过程中举了很多事例,都有什么作用?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观点比较明确,且有着清晰的思路。在课前预习单的导学下,让学生完成阅读的基本梳理工作;在课中任务单的引领下,学生逐步展开思维的螺旋上升。真实发生的课堂,不只是有知识点的进入,更应该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学会等待,待学生进入文本,待学生间的交流碰撞,然后在这“教”与“学”的过程中,适时而有效地切入“评”,再次带动师生、生生间情感与思想的有血肉的“学”。
(二)因“点”施教,适度拓展,读写联动
孟子想把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告诉齐宣王,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畏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霸天下比较容易,于是,他抛出了“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的问题。
针对齐宣王的畏难心理,孟子随之与其展开了以上对话,那么,孟子想借此论述什么呢?孟子就是想告诉齐宣王他有仁爱之心。他不直说而是从发生在齐宣王身上的一个小故事,或者说生活小例入手,以此来打动齐宣王,这就是讲了一个“极好的故事”。
于是,《齐桓晋文之事》的读写联动点就设置在这里。以该段文字为据,把它作为一个点,适度拓展,完成读写联动的某一个训练点。先让学生通过概述孟子讲述的“齐宣王故事”讨论导引出议论文相关的一部分思维路径。
齐宣王故事 | 思维路径 |
齐宣王在堂上看到有人牵牛去衅钟,因不忍心看到牛恐惧战栗,无罪却走向死地,便要求那人用羊替牛。 | 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要素法,50字左右列举该文段事例 |
以羊易牛的原因在于齐宣王的“不忍”,“是乃仁术也”。齐宣王有“仁心”,这是能够实现“王道”的基础。 | 围绕材料,分析事实所蕴含的道理,50字左右。 |
可见,齐宣王有行王道之德,有“保民而王”的基础。
| 引出观点 |
然后以“2023年新课标I卷”作文为例创设读写一个简易的联动任务。给出“钟南山抗疫故事”的事例,让学生按照以上“思维路径”完成表格“钟南山抗疫故事”这一块内容。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完成表格:
齐宣王故事 | 思维路径 | 钟南山抗疫故事 |
齐宣王在堂上看到有人牵牛去衅钟,因不忍心看到牛恐惧战栗,无罪却走向死地,便要求那人用羊替牛。 | 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要素法,50字左右列举该文段事例 | 疫情爆发后,钟南山院士多次从广州奔赴武汉,科学指导疫情工作,提取病毒样本,研究感染路径和截断方法,为武汉和全国的抗疫,为中国的率先复工复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
以羊易牛的原因在于齐宣王的“不忍”,“是乃仁术也”。齐宣王有“仁心”,这是能够实现“王道”的基础。 | 围绕材料,分析事实所蕴含的道理,50字左右。 | 84岁,最容易感染病毒,最容易劳累。钟南山院士却舍生忘死,奋力前行,体现了他深厚的民族情怀和崇高的爱国使命。无数的人被他的故事所感动,纷纷加入抗疫队伍,以自己的“好故事”,为中国抗疫胜利奠定了基础。 |
可见,齐宣王有行王道之德,有“保民而王”的基础。
| 引出观点 | 可见,好的故事,能够展示民族形象。 |
(三)优化评价:关注过程,重视表现,教学共长
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中很重要的一环,“评价如果是服务器,它就要努力地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服务,就要以弱势群体中‘人’的发展为基点。”[3]评价得关注学生“学”与教师“教”得过程,重视在这些过程中得各种学习与教学反应,在相对精准合理地判断之下,努力探寻改善得路径,以此达到教学共长。
学生“好读”“乐写”离不开课堂氛围的积极营造,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单,做好积极评价。在教学中,要练就火眼金睛,善于抓住文本中某一情境,踩好点,积极打造读写联结课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2】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15
【3】杨启亮.为教学的评价与为评价的教学.教育研究.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