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小学教育;劳动课程
正文
引言:劳动教育在近几年由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也为各阶段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工作要求,几项重要文件的颁布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教育中开展的小学劳动课程是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劳动教育的核心载体,该课程的教育成果能够直接反映劳动教育的落实情况,因此不断的对该课程资源进行调整的建设,成为目前小学教育中值得深思的一个话题,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劳动教育资源的建设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实现对小学劳动教育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 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1、 培养学生独立性及劳动意识
劳动是人的一生中不可获取的部分,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模仿能力强者一特质,因此对于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独立性的培养无疑应从小学阶段开始,抓住小学这一黄金时段,能够更早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使其更加适应以后生活和学习,使其能够更加具有自己的思维,面对任何事情都具有独立应对的能力。而通过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展,尽早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能够帮助其养成积极劳动的习惯,并使其心理状态更加阳光积极。
2、 促进身体和脑力同时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和脑力同时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学会劳动,更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劳动,真正的动起来。因此经过良好设置的小学劳动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频率,在劳动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思考,使得劳动成果获得提升,由此可以发现劳动课程能够同期实现小学生身体和脑力的发展,为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 新课程背景对教育的影响
1、 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及目的
传统应试教育中,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教师则作为知识的输出者,源源不断的向学生输出,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育的弊端已经非常显著的展现出,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不主动,学习效率低下等,长此以往会使得教育工作事倍功半。
2、 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意义
经过对课程改革的分析,在新课改背景下,经过教师的设计和调整后展现出的课程,能够实现对学生多方面潜能的挖掘,从核心理念的层面,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实现课堂的改革,使学生的接受教育的同时,呈现出更加鲜活积极的状态,实现综合发展的同时,完成为学生的减压减负,实现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为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建立起坚实基础。
三、 课程资源建设对小学劳动课程的意义
1、 实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现代先进教育中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大大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而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这一板块的建设上自主发挥,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完成对课程的设计,因此能够基于教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了解,进行不同的课程资源建设,实现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因材施教,降低死板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 提升课程趣味,增强学生接受能力
课程资源的建设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劳动课程的课程趣味,通过不同的设计能够长期的使学生在小学劳动课程上感受到新鲜感,提升学生对于劳动课程内容的接受能力,使得学生在课程过程中能够长期保持好奇心,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所需传达的理念的理解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学习,由于学生自身思维发展有限,需要教师更加专注的丰富内容传达的模式,使得学生面对不能理解的内容时可以依靠课程中其他资源的设置,以旁敲侧击的模式,完成对传达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思考模式出发,丰富课程资源的建设,实现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建设改进措施
要实现小学劳动课程的资源建设的改进,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从教育教学的目的、学生特点、本校各方面情况等多方面入手开展综合性分析,经分析,可以采取的建设措施如下:
1、 搭建劳动实践基地,增强学生感受
从课程的性质进行分析能够得知,劳动课程是实践类课程,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因此,传统教室中开展该类型的课程教育,容易受到教室场地的限制,使得课程可利用资源受限,降低课程的丰富性、趣味性.
例如,学校可以将校园内部分绿化通过合理的设计,转变为“校园小农场”、“校园苗圃”、“校园牧场”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劳动基地能为学校劳动课程带来全新的教育教学资源,劳动基地的建设还能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使得劳动课程传达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手工、清洁等常见的形式。种植、采摘、养殖等内容的加入,可以大大提升劳动课程的教学成效,并且可以根据季节变化,改变劳动课程活动,用这样的方式保证课程的长期趣味性。
2、 与现代科技挂钩
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劳动,更要使得学生通过劳动教学课程,增强思考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劳动课程资源的建设时,教师可以将劳动实践活动与现代先进科技技术挂钩,结合学生的情况筛选出适合他们学习的科技内容,如此可以使得劳动课程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核心学科,有助于提升小学劳动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成果,通过不断的教育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创新思考的能力,深化劳动实践课程的意义,使劳动不仅仅局限于浅显的体力活动,更要充分加入脑力因素,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更加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
例如近几十年,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高速发展,蒸蒸日上,教师可以将航空航天作为劳动课程的重要资源进行介绍,随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并制作简易航天器,在班级中进行展出和介绍,评选出班级航天设计师。自动化也是全世界近年来呼声很高的一项科技内容,也可以小型简单机器人为载体,作为小学劳动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使用,用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科学梦想在学生心中逐渐生根,也使其不断增强课外领域的了解,使其尽早开始全面发展。
3、 适时开展校外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是各阶段教学中,有利于树人的重要环节,将公益活动安插进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中,可以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实现不同的育人需求。因此将公益活动作为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一环也是很好的选择,公益活动相比其他类型的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呈现为,能够帮助发展学生的善良,热心等美好品质,能够为帮助社会中弱势群体献出一份力,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正确的三观,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通过公益活动的加入,能够使得劳动实践课程真正的走出校园,面向更加广阔真实的社会,学校定期开展公益活动所采取的形式可以有:走进养老院、街道清洁工、社区活动志愿者等等,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动能够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和具有巨大差异的思想冲击,通过走进养老院,能够帮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这一中华传统美德,通过街道清洁工能够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同类型的公益活动众多,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不同的设计,以此丰富劳动课程资源的建设。
总结语
对于小学阶段劳动实践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习惯结合进行分析,从而改进教育资源的建设,使其更加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这便要求教师充分的了解劳动课程,了解学生各层面的需求。对于资源建设的选择要更加大胆,不局限于课堂,也不局限于学校,更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波.“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2023,(31):7-11.
[2]辛春霞,潘龙龙,辛光珠.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开展策略的思考——以临夏市新华小学为例[J].文科爱好者,2023,(05):137-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