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戏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蒋兰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县直机关幼儿园 邮编:233300

摘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也是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 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而游戏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也为其行为习惯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幼儿园游戏的现状,指出传统教育模式下游戏的功能被削弱的现象。接着,探讨游戏在促进情感、社交、认知及身体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对自律、合作和责任感等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说明游戏理应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被充分利用与重视。最后,提出有效将游戏融入教育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以确保游戏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路径和工具。研究表明,从多个方面有效利用游戏将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游戏;幼儿;行为习惯;教育实践;情感发展;社交能力

正文

 

引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也是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幼儿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未来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然而,近年来,传统幼儿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往往忽视了行为习惯的系统性培养。游戏作为幼儿天然的活动形式,对其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将游戏有效融入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幼儿园游戏的现状入手,分析游戏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重要性,探索如何利用游戏作为有效路径,助力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希望本文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启示,推动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

 

 一、幼儿园游戏现状

 

1.*游戏种类单一**

当前,许多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以传统的模仿性和机械性为主,缺乏丰富性和多样性。大多采用的是经典的团队游戏或教材规定的活动,未能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与创造性。这种现状不仅削弱了游戏对幼儿综合能力培养的效果,还导致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逐渐下降。

 

2.*教育理念不足**

一些幼儿园在游戏活动中仍然采用“填鸭式”教育理念,注重传授知识,不重视游戏本身的教育价值。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更多的是“监控者”而非“引导者”,缺乏对幼儿兴趣和情感的关注,致使游戏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3.*游戏时间被压缩**

随着教育压力的增大,许多幼儿园为追求学业成绩,缩短了游戏时间,导致幼儿的自由活动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游戏的教育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力也减弱。

 

4.*缺乏科学指导**

在很多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导致活动的随机性和随意性增加。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游戏设计能力不够,使得游戏活动难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全方位发展。

 

 二、游戏对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1.*情感发展**

游戏是幼儿情感表达的重要渠道。通过游戏,幼儿可以体验不同的情感,学习如何管理和表达情感。例如,角色扮演游戏能帮助幼儿理解他人的感受,培养同理心。情感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行为习惯的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幼儿内化良好的行为规范。

 

2.*社交技能**

游戏提供了幼儿互动的舞台。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幼儿学会分享、合作和轮流等社交技能,这为其后续的行为习惯养成打下基础。社交游戏能够强化幼儿的归属感,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规则和规范。

 

3.*认知发展**

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认知成长,使其在探索中理解周围世界。通过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性思维,幼儿能够培养自律、坚持和责任感等行为习惯。这些通过游戏形成的认知能力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

 

4.*身体发展**

除了心理和社交技能,身体发展同样重要。通过大运动量的游戏,幼儿可以提高身体协调性、平衡能力以及耐力等。在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幼儿会在心理上更加自信,更乐于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从而自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游戏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

 

 

 1. 重视游戏设计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教师应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应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应具有明确的教育价值,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首先,游戏设计应基于对幼儿兴趣和发展阶段的深入了解。不同年龄的幼儿有着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偏好,因此,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应随之调整。例如,对于小班的幼儿,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如“娃娃家”或“小医院”,让他们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行为,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会交往规则。而对于大班的幼儿,则可以引入更复杂的集体竞赛游戏,如“接力跑”或“团队合作拼图”,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其次,游戏设计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情感与认知能力。这可以通过增加角色扮演、集体竞赛和情景模拟等游戏内容来实现。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与其他幼儿进行互动,这有助于他们发展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在集体竞赛游戏中,幼儿需要遵守规则,与队友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自律性和责任感。而在情景模拟游戏中,幼儿需要模拟真实生活中的场景,如购物、就医等,这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规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最后,游戏设计还应注重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游戏任务,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以及鼓励幼儿自主制定游戏规则等方式来实现。例如,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积木,让幼儿自由搭建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在绘画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画笔表现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这些游戏不仅能够让幼儿体验到创造的乐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

 

游戏环境对于幼儿的游戏体验和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友好且充满激励的游戏环境能够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自由探索,从而在游戏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首先,游戏环境应具有安全性和舒适性。教师应确保游戏场所的整洁与卫生,及时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尖锐的边角、不稳定的家具等。同时,游戏材料的选用也应符合安全标准,无毒无害,易于操作。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对游戏环境进行适当的装饰和布置,以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

 

其次,游戏环境应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类型的游戏材料和玩具,以满足幼儿不同的探索需求。例如,除了常见的积木、拼图等益智玩具外,还可以引入一些自然材料(如沙土、水等)和废旧物品(如纸箱、空瓶等),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更换游戏材料和布置游戏场景,以保持幼儿对游戏环境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最后,游戏环境应具有宽松性和自主性。教师应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方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度和时间空间,避免过多的干预和限制。这样不仅能够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体验到自主选择的快乐,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3. 教师引导与支持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游戏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还是幼儿成长的支持者和促进者。为了有效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帮助幼儿理解游戏场景和规则。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幼儿介绍游戏的玩法和注意事项。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还应随时关注幼儿的表现和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还能够让幼儿在明确规则的指导下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教师应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思考与互动。在游戏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巧。

 

最后,教师应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在游戏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对于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不良行为或问题,教师也应以温和的态度进行提醒和纠正。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能够让他们明确哪些行为是受到欢迎和鼓励的,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4. 建立游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将游戏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游戏元素,或者在游戏中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行为规范,并将这些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游戏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如“小手洗干净”游戏,通过让幼儿模仿洗手的动作和步骤,教会他们正确的洗手方法,并培养他们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又如“整理小书包”游戏,通过让幼儿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包和物品,教会他们整理物品的技巧,并培养他们保持环境整洁和有序的习惯。

 

在游戏中模拟真实生活场景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活动,如“超市购物”、“医院看病”、“餐厅用餐”等。在这些模拟场景中,幼儿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按照现实生活中的规则和流程进行操作。例如,在“超市购物”游戏中,幼儿需要学习如何选择商品、排队结账、礼貌待人等;在“医院看病”游戏中,幼儿需要学习如何描述症状、遵守就医秩序、关心他人等。通过这些游戏,幼儿不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体验社会规则,还能够将这些规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化的学习和实践。例如,在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自然探索相关的游戏,如“寻找小动物的踪迹”、“认识植物的名称”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如“词语接龙”、“数字迷宫”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将游戏作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是幼儿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游戏不仅有助于幼儿情感的表达、社交能力的提升,还能促进其认知和身体的发展。通过重视游戏设计、营造良好环境、教师引导、将游戏与日常生活结合以及家长的参与,能够更有效地将游戏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融合在一起。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并实践将游戏融入幼儿教育的具体方法,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通过精准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可以期待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乐趣,同时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钟宜君.让游戏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J].教育探索, 2019(6):4.

[2] 钟宜君.让游戏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J].教育探索, 2019(6):27-30.

[3] 危颖.浅谈如何让游戏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1(6):2.

[4] 张海春.让游戏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J].新课程(教研版), 2021, 000(016):136.

[5] 宋维兰.让游戏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探讨[J].文学少年, 2021(6):0155-0155.

[6] 崔帅.让游戏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J].孩子, 2022(1):46-48.

[7] 卢珊珊.让游戏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J].科学咨询, 2021.

[8] 高英平.让游戏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J].学周刊, 2021(5):2.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5.08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