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宁县博物馆馆藏北宋买地券为例论当时的当地习俗与社会习俗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贾粉萍

宁县博物馆 甘肃庆阳宁县 745200

摘要

北宋时期,中国经历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与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信仰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宋社会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宁县博物馆馆藏的北宋天圣九年带座买地券,作为一种随陪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还为了解北宋时期的信仰提供了重要线索。基于此,本文将以宁县博物馆馆藏的北宋天圣九年带座买地券为例,探讨北宋时期的当地习俗与社会习俗。


关键词

宁县博物馆;馆藏;北宋买地券;社会习俗

正文


引言

当地习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态度,还体现了社会的价值观、信仰和伦理道德。北宋时期的当地习俗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宁县博物馆馆藏的北宋买地券作为一种特殊的用品,记录了当时的土地交易和丧葬仪式,为我们了解北宋时期的当地习俗与社会习俗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1买地券的起源与演变

买地券的起源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它源于古代的民间巫术,最初作为土地买卖的契约形式出现,但并非具有现实法律意义的土地交易凭证,而是象征着逝者在冥界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冥器。

在西汉时期,买地券通常刻于铅板或玉版之上,其铭文内容主要涉及土地买卖的虚拟场景,旨在确保逝者在阴间能够安稳地“拥有”一片土地。这一时期的买地券,虽然形式简单,但已经具备了买地券的基本特征。

到了东汉时期,买地券逐渐盛行,并融入了更多的迷信成分。此时的买地券,除了作为逝者领有阴间土地的凭据外,还常常附有道教的制鬼符篆,以镇墓驱邪。买地券的材质也更加多样化,除了铅板、玉版外,还有砖、铁、石板等硬化的物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买地券在魏晋以后逐渐迷信化,其买地性质越来越淡,镇墓性质越来越重。同时,买地券的形制、文字也逐渐复杂化,出现了更多的赝品。尽管如此,买地券作为古代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被广泛使用,并一直延续到后世。

2从买地券看北宋时期当地习俗与社会习俗的关系

2.1买地券所反映的当地习俗与社会习俗的一致性

北宋时期,宁县当地的习俗与整个社会习俗在诸多方面呈现出一致性。买地券中对墓地位置、面积等的详细记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随陪之地的重视,这与整个社会普遍重视当地礼仪的习俗相契合。无论是当地还是社会,都认为妥善安排身后之事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家族荣誉的体现。同时,买地券的契约形式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商业活动中契约文化的盛行。在土地买卖方面,当地遵循的规范与社会整体的土地交易规则一致,强调契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2.2当地习俗对社会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宁县当地的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北宋时期的社会习俗,并在传承中有所演变。买地券中的一些当地仪式和随陪品的选择,既有对传统社会习俗的继承,又融入了当地的特色。例如,当地可能在当地仪式中加入了一些独特的祭祀环节或使用特定的随陪物品。这种传承与演变反映了当地文化的独特性和适应性。当地习俗在传承社会习俗的同时,也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人文传统进行调整和创新,为社会习俗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3社会习俗对当地习俗的影响与塑造

北宋时期的社会习俗对宁县当地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上流行的宗教信仰在当地也有体现,买地券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反映出宗教对随陪习俗的影响。同时,社会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也会影响当地的习俗。例如,社会上对文人雅士的推崇可能会促使当地在丧葬仪式中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礼仪规范。社会习俗的传播和影响使得当地习俗不断与外部交流融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又兼具社会共性的独特习俗。

 

3北宋时期的社会风俗

3.1服饰风俗

北宋宫廷中,官员服饰等级森严。不同品级对应不同样式和颜色的官服,紫色为高级官员专属,绿色和青色则供较低品级官员穿着。这一规定明确了官员的地位差异,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在民间,男子长袍加巾帽的服饰较为常见,既实用又不失庄重。女子上衣下裙,色彩鲜艳且佩戴各种首饰,展现出女性对美的追求。北宋服饰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也紧跟时尚潮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增多,新的款式和风格不断涌现。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服饰的选择和搭配上。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时尚感。这种服饰风俗不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

3.2饮食风俗

北宋城市中餐馆、茶楼、酒肆众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美食选择。烹饪技术成熟多样,煮、蒸、烤、炸等方法满足了不同口味需求。面食在民间广泛流行,馒头、包子、面条等成为百姓日常主食。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特色美食的交流传播,南方的水产和水果在北方也能享用。茶文化在北宋达到高峰,品茶、斗茶成为时尚。人们通过品茶交流情感、增进友谊,茶叶在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饮酒也是北宋常见风俗,各类酒类丰富多样。酒文化在诗词、绘画作品中充分体现,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酒的喜爱和推崇。北宋饮食风俗的繁荣,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的美食和饮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成为文化交流和社交活动的重要载体,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3居住风俗

在北宋时期,城市与乡村的居住风格差异明显。城市里,富商巨贾和官员们的府邸宽敞豪华,建筑对称美观,彰显着他们的尊贵地位。而普通百姓多居住在四合院或三合院这样的简陋民居中。乡村的居住环境虽较为简陋,但充满特色。村民们在房屋周围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出舒适的氛围。北宋的建筑技术进步显著,木结构建筑更加稳固且美观。室内布置兼顾实用性与舒适性,家具种类和款式也日益丰富。这种居住风俗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同阶层的人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选择不同的居住方式,同时也在不断努力改善居住条件。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室内布置的变化,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也为后世的居住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4婚姻习俗

北宋时期的婚姻习俗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范。首先,婚姻大多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男女双方家庭有意联姻后,会通过媒人进行沟通和协商。接着,会进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一系列程序。纳采即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上礼物,表示求婚之意;问名是询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以便进行占卜;纳吉是在占卜结果吉利后,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上定礼;纳征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上聘礼;请期是确定婚礼的日期;亲迎则是新郎亲自前往女方家庭迎娶新娘。婚礼当天,仪式隆重而热烈,有拜堂、敬酒、闹洞房等环节。此外,北宋时期的婚姻也注重门第观念,人们通常会选择与自己家庭地位相当的对象联姻,以维护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3.5簪花习俗

在北宋时期,簪花习俗极为盛行。这一习俗源远流长,自南北朝起便已出现,至唐宋达到鼎盛,而北宋更是男子簪花常见的时代。簪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装饰,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簪花象征着身份与荣耀。宋朝皇帝常常在赏花之时,将花朵赏赐给得力的大臣,以此表示恩宠。大臣们获得皇帝赐予的簪花后,无不感到荣幸之至。在重要的场合,像是宫廷宴会和祭祀活动中,人们纷纷头戴簪花[6]。宫廷宴会上,绚丽多彩的花朵点缀着众人,增添了喜庆与奢华的氛围。祭祀活动中,簪花则赋予了仪式一种庄重与神圣之感。这种簪花风俗充分反映了北宋社会对美的不懈追求。人们通过簪花展现自己的审美品味,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而对荣誉的重视则体现了北宋社会的价值取向。簪花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荣誉象征,代表着皇帝的认可与赏识。它也从侧面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追求美和荣耀,簪花习俗正是这种繁荣与多彩的生动写照。

4对未来进一步研究北宋时期文化的展望

4.1多学科交叉研究

未来对北宋时期文化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的力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学科可以相互合作,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北宋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历史学可以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构建北宋时期的历史脉络和社会背景;考古学可以通过对北宋遗址和文物的发掘与研究,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证据;文学可以通过对北宋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解读,展现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艺术学可以通过对北宋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作品的分析,揭示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社会学可以通过对北宋社会结构、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研究,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7]。多学科交叉研究可以打破学科界限,为北宋文化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

4.2数字化技术应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以将其广泛应用于北宋时期文化的研究中。一方面,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北宋时期的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展示。通过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将文物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北宋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北宋时期的史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数字化处理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以往被忽视的历史细节和规律,为北宋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远程学术交流和合作,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国内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3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宋时期的文化确实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弘扬北宋文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至关重要。与国外博物馆、学术机构合作举办北宋文化展览,能以直观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北宋的艺术珍品、科技成就和社会风貌。开展学术研讨会则可以汇聚各国学者的智慧,深入探讨北宋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邀请国外学者参与研究,能带来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拓宽研究视野[8]。通过国际合作,将北宋文化推向世界,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了解北宋文化的独特魅力,如精美的瓷器、繁荣的文学、先进的科技等,不仅能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也能为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结束语

宁县博物馆馆藏的北宋买地券是研究北宋时期信仰及社会风俗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对买地券的分析,可以看到北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影响,以及当时人们在当地习俗、土地观念和家族观念等方面的特点。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北宋历史文化的认识,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对这些珍贵文物的保护和研究,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揭示历史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张剑光,李忠民.汉晋南朝买地券功能探析——以砖质买地券为中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74(04):55-64.

[2]汪保全.天水地区宋金元买地券初步整理与研究[J].收藏与投资,2024,15(04):90-93.

[3]祝圣.遵义市博物馆馆藏明代买地券浅析[J].文化学刊,2024,(04):244-247.

[4]丁曼玉.南方地区宋代买地券研究[D].四川大学,2021.

[5]石常喜.宋元买地券书法艺术研究[D].东南大学,2020.

[6]张志升.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北宋至道二年尉晖买地券考释[J].文物鉴定与鉴,2018,(19):11-13.

[7]员鑫.四川地区宋代买地券整理与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

[8]费和平.从泰山到东海抑或是从东海到地下——关于北宋中期以前买地券中一类常见用语的讨论[J].东南文化,2012,(03):97-1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