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与创新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魏绪波

莒南第二中学,山东 莒南276600

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和创新策略。通过对传统文化对于高中语文教育的意义进行分析,并结合教育现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外拓展和教师素养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融入和创新方式。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民族自豪感,也是为了给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带来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创新;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语文课程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主要载体,有着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地位。全球化背景中,高中语文课程中如何有机地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以创新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参与程度,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课程的融入及创新,既有利于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入了解及继承,又可以培养其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及道德修养等,推动其全面发展。

一、高中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 传承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中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与精神的结晶,比如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等。通过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对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以及其他方面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些民族精神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使之得到继承与弘扬。比如学《过零丁洋》可以让学生体会文天祥的爱国情怀与崇高气节,启发他们在人生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国家观。

1.2 培养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诸多领域,人文内涵丰富。高中语文课程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接触经典文学作品,深刻哲学思想以及悠久历史文化等,发展审美情趣,思维能力以及文化鉴赏力等,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读《论语》能使学生体会儒家思想之博大精深、学习为人处世之理、增强道德修养。

1.3 增强文化自信

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撞击。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认识到本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魅力与价值,可以提升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而建立起牢固的文化自信。学生深刻认识并喜爱传统文化后,面对外来文化才会更理智,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才能主动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

1.4 促进语文能力提升

传统文化作品通常有着丰富的语言表达,特殊的写作手法,深邃的思想内涵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充实学生语言积累,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古代诗词能使学生领略诗歌韵律美、意境美、吸取古人写作技巧、促进文学创作。如研究古诗词修辞手法及意象运用等,可以让学生写得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感情。

1.5 塑造健全人格

传统文化包含了很多有关人生哲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教导学生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天行健君子当自强”这句话鼓舞着学生们要有勇气去面对各种困境,并展现出积极向前的态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让学生从中吸取正能量、养成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塑造健全人格[1]

二、高中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学校及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意义,过分强调语文知识传授与应试技巧培养,而忽略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影响。从教学安排来看,给传统文化教学留下的时间很少,造成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系统性与深入性不足。

2.2 教学方法单一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有些老师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主要是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互动性不强,趣味性不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参与度低,很难真正领悟与体验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魅力。这一单一教学方法易让学生感到厌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3 课程内容选择不合理

高中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具有局限性。对部分经典作品进行了删减或者精简,同时对部分有时代性、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内容没有及时收录到教材中。另外教材在编排传统文化内容时,缺少了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不利于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4 师资力量薄弱

一些高中语文教师本身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与把握不到位,没有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储备与专业教学培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对传统文化知识做出精准的诠释与教学,也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深入的学习与探索。师资力量薄弱,制约着高中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与成效的提升。

2.5 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高中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多是基于考试成绩,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不够全面科学。这一评价方式造成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知识记忆,忽视传统文化精神感悟与实践能力发展。评价体系不健全很难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实际水平与进步,不利于调动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热情与主动性[2]

三、高中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策略

3.1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带领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韵味。比如在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对诗词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及诗词中所含文化意象与情感内涵等进行阐释,使学生体会到古代文人思想情感与审美情趣。就文言文教学而言,重视对字词进行解释,对语法进行辨析,同时指导学生领悟文章传递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正如《劝学》所强调的那样,要重视学习、讲究方法。另外,教师可将教材传统文化内容拓展延伸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深化学生传统文化认知。

3.2 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要想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与参与程度,就应该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与途径。情境教学法可应用于其中,通过设置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场景,比如古代生活场景和历史事件,使学生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气氛中。如在学《鸿门宴》一课时,老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课文中的人物,通过表现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教师也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就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与探索,发展合作与思维能力。如让学生讨论“儒家思想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冲击”等话题。另外教师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有关传统文化的录像,音频资料及展示古代文物图片,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直观性及趣味性[3]

3.3 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各地区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其地域特色明显,文化价值高。教师可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对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如组织同学们参观各地博物馆,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使同学们切身体验故乡历史文化底蕴。邀请各地民间艺人和文化专家进教室向同学们讲解地方戏曲,民间工艺和传统习俗,使同学们认识本土文化独特魅力。同时鼓励同学们就地方文化进行调研活动、写调查报告或者小论文等,以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既可以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又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家乡文化的认同与自豪。

3.4 加强经典诵读培养语感和文化素养

经典诵读,是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途径。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安排一些经典诵读活动时间,使学生背诵古代经典诗词,散文和名言警句。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可以形成较好的语感并加深对传统文化着作的认识与记忆。同时经典诵读也能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提高。诵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关注诵读的韵律,节奏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作品所蕴含的音韵美与意境美。另外学校可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和朗诵会,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形成浓郁校园文化氛围。

3.5 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作品的研读与创作

为培养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创新的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创作传统文化作品。教师通过鼓励他们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和哲学著作,让他们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或者研究报告以发展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作文,比如诗词创作,文言文写作,故事编写等等,使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知识应用到作文过程当中,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教师及时评价并引导学生创作,有利于提高创作水平。学生在阅读和创作活动中可以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四、高中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途径

4.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给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机遇。教师有能力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为学生提供一种沉浸式的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比如运用VR技术使学生“穿越”古代,切身感受古代生活场景,礼仪文化;借助AR技术使古代文物得以“复活”,使学生对文物细节及历史背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另外教师可借助智能教学平台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向其推送传统文化个性化学习资源,以达到精准教学的目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手段进行革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成效[4]

4.2 开展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项目式学习就是利用项目作为动力,使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到知识并运用到知识。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如“编制了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手册”“古代诗词朗诵会的组织和筹划”等。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资料收集,内容策划,团队协作,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教师作为项目式学习的指导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扶持与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项目执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可以把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传统文化应用能力以及传承意识。

4.3 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学校特色

所谓校本课程,是指学校依据其办学理念,学生特点以及地方文化资源而开发出来的特色课程。高中教育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具有学校独特风格的传统文化课程。例如,开设“地方文化研究等”“传统的艺术欣赏和练习”“国学经典的阅读”等校本课程。组织教师团队开展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资源整合等工作。实施校本课程能够丰富高中语文课程体系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学习需要,还能够凸显学校特色和提高文化品位。

4.4 建立传统文化学习社团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可成立诗词社,书法社,戏曲社,汉服社等等传统文化学习社团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传统文化学习与交流的舞台。社团可经常举办诗词创作比赛,书法展览,戏曲表演,汉服秀等等多种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传统文化的研究。通过社团活动可以让同学们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与继承,还可以培养同学们团队合作精神与组织能力。学校扶持、引导传统文化学习社团,为其活动场地、资金等方面提供了必要保障,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4.5 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语境中国际交流活动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高中学校可和国外学校进行友好合作关系和文化交流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国际学生文化节和中外学生友好交流活动等,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向国外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机会,例如中国武术、剪纸、京剧等。同时鼓励同学们与外国同学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往,了解各国文化,促进彼此的了解与友谊。通过国际交流活动既可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5]

4.6 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和创新,要求结合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可采取召开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的方式,在家长中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增强家长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关注。学校鼓励父母营造家庭传统文化氛围,比如和孩子读经典书籍,看传统文化节目,参观文化场馆。与此同时,父母还可指导子女在日常的生活中实践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和文明礼仪这些传统文化。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学生传统文化学习与继承。

结语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课程并对其进行创新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同时不断地创新途径方法,比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项目式学习,开发校本课程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另外学校,家庭,社会要合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受到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做一个具有文化底蕴,勇于创新的人。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在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雨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6):118-120.

[2]吴建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与实践[N].科学导报,2024-07-23(B03).

[3]侯宝琴.谈传统文化与现代高中语文教育融合的挑战[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3):97-99.

[4]刘昱宏.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对策[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6):40-42.

[5]任丽娜.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J].新智慧,2024,(15):41-4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