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择性必修〈合唱〉的教学策略与应用效果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张椿

万年县第一中学 邮编:3355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发生了显著变革,选择性必修课程《合唱》作为一门重要的音乐课程,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合唱不仅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本文从教学策略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高中合唱教学中的具体策略,包括分层教学、情境教学、互动教学等,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这些教学策略在提升学生合唱能力、音乐欣赏能力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合唱课程中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显著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未来合唱教学的建议,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音乐教育;选择性必修;合唱;教学策略;应用效果

正文


引言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音乐教育的地位愈加凸显。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合唱是高中音乐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既是国家教育政策的体现,也是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是对于高中音乐课程如何达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力回应,也标志着我国高中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课标在具体内容上进行了较大调整,在教学模块上,开设了六大必修模块,分别是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歌唱和音乐鉴赏这两大模块是当前高中音乐教育的核心模块。此外,还增设了合唱、合奏等六个选择性必修模块,这些模块是对必修模块的扩展延伸,如合唱就是歌唱模板的补充。与此同时,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了合唱教学的目标:在合唱中展现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必须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深入理解和主动学习。本文将通过对高中合唱教学策略的探讨,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从而为高中合唱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高中合唱教学的重要性

1. 促进音乐素养的提升

   合唱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与技巧。在合唱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阅读乐谱、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和声等。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准与节奏感,同时也促进了其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

2. 增强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合唱是一种集体合作的艺术形式,在合唱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彼此的声音与情感,以达到更好的音乐效果。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也使他们认识到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对集体的责任感。

3. 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

   通过合唱,学生可以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心理满足,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合唱作品的选择通常富含情感内涵,能够深入触动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表达自我。

 二、高中合唱教学的策略探讨

 1. 分层教学策略

高中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不同。因此,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合唱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这种教学策略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学生现有的音乐水平和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目标设定:

初级组:主要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呼吸与发声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合唱曲目练习。

中级组:目标是进一步学习流行歌曲和和声,提升基本的合唱技巧和音乐理解能力。

高级组:目标是进行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经典合唱作品的演绎,提升学生的高阶合唱技巧和表现能力。

具体实施方法:

初级组:教师可以选用童声合唱作品作为练习材料,强化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通过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学生对基础音乐元素的掌握。

中级组: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改编的合唱作品,利用和声训练,使学生在熟悉和喜爱的音乐中提升合唱技巧。

高级组:教师可以安排经典合唱作品的排练和演出,如瞿希贤的《飞来的花瓣》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通过这些高难度作品的排练,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表现能力。

案例分析:

在某高中的合唱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的小组,初级组学习简单的儿童歌曲及简单的民歌来练习基础的呼吸与发声技巧;中级组学习当下流行的经典歌曲与和声结构;高级组则进行经典合唱作品的演绎。这样的分层教学,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通过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在提高学生合唱技能和音乐素养方面显示出了显著效果。

 2. 情境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来促使学生学习的重要策略。该策略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营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表演环境,以增强他们对合唱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情境设计方法:

历史背景情境:在演绎一首反映特定历史背景或情感色彩的合唱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历史纪录片、背景介绍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情感表达情境:通过模拟作品中的情感场景,例如在排练关于爱情主题的合唱作品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更加生动地表达作品中的情感。

实际操作:

历史背景情境:例如在排练《黄河大合唱》时,教师通过播放反映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在了解这段历史的基础上,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意义。

情感表达情境:在排练《友谊地久天长》这类体现友情主题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友谊的理解和经历,从而在排练中更加真挚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案例分析:

在某次合唱排练中,教师选择了关于和平主题的合唱作品《心灵的和声》。在排练前,教师给学生播放了与之相关的历史视频,带领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内涵。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在演唱时能够更加投入,也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情境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合唱表现力,还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3. 互动教学策略

互动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这种教学策略在合唱课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增强其对合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互动教学的主要方式包括小组讨论、师生对话、同伴互评等。

具体实施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各自选择一个合唱作品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通过相互启发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师生对话: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和合唱技巧。

同伴互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不仅限于音准和节奏感,还包括情感表达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评价。

案例分析:

在一次经典合唱曲《友谊地久天长》的排练中,教师通过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这首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学生们在小组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友谊的看法以及相关经历。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学生不仅提升了对作品的理解,也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这种互动形式,使学生在合唱学习中体验到了乐趣与成就感,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合唱表现力。

 4. 多元化评价策略

合唱教学中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映,也是激励学生持续进步的重要手段。因此,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在合唱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包括演唱技巧和表演能力,还涉及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协作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评价维度的设定:

个人表现:包括音准、节奏感、声音控制等演唱技巧。

团队协作: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音量的协调、和声的和谐等。

情感表达:主要评估学生对合唱作品情感内涵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参与度:包括学生在排练和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等。

评价方法的设计:

自评:学生根据设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互评:学生之间根据同样的标准,对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促进相互学习和提高。

教师评定: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综合评定,提供指导和反馈。

案例分析:

在万年一中高二年级的合唱比赛中,教师设计了包括个人表现、团队协作、情感表达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标准,最终的评分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定三部分组成。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反思了自己的表现,小组互评使他们从同伴的角度获得了新的见解,教师的评定则是对学生表现的全面评价和指导。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也激励他们不断努力,全面提升合唱素养。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在技巧和心理素质方面都趋于积极向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三、高中合唱教学的应用效果研究

高中合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效果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关注。通过系统的合唱教学,学生不仅在音乐技能上有所提升,更在情感表达、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获得了显著成长。以下是对高中合唱教学应用效果的详细研究。

 1. 学生音乐素养的显著提高

合唱教学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深入调查显示,参与合唱课程的学生在音乐素养、合唱技巧和声音表现力等方面均展现出了明显的进步。在合唱的熏陶下,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逐渐加深,他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分析音乐结构,理解音乐内涵,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声音将音乐的美妙表达出来。这种提升不仅体现在音乐课堂上,更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显现,使得学生们更加热爱音乐,愿意主动接触和学习音乐。

 2. 学生自信心的显著提升

合唱教学在增强学生自信心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合唱的集体性质,每个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无论是主唱还是和声,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这种互相支持、共同学习的氛围极大地缓解了学生在个体表演时的紧张情绪,使他们在面对观众时能够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许多学生在参与合唱后表示,自己的自信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不仅在音乐方面,更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更加积极自信的态度。

 3. 团队合作意识的深入人心

团队合作是合唱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合唱课程中,学生们通过合作演出、共同讨论、集体排练等多种形式,逐渐培养了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与他人沟通协调,以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这种团队合作意识不仅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凝聚力,更让他们体会到了集体力量的伟大。

 4. 情感表达能力的明显增强

合唱教学对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合唱作品中,学生们接触到了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从欢快的旋律到深沉的和声,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内涵。通过学习和演唱这些作品,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中,通过声音将内心的喜怒哀乐真切地表达出来。这种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不仅让学生们在音乐领域更加游刃有余,更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合唱教学的挑战与展望

1. 教学资源的限制

   在一些学校,由于资金、人力和物资等条件的限制,合唱教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使得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合唱教学的效果。未来的合唱教学需要积极寻求各方的支持,以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学效果。

2.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对于合唱教师来说,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是重中之重。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还需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定期的师资培训与交流活动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3. 学生的参与度与兴趣

   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如何提高学生对合唱课程的参与度与兴趣,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例如,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4. 评价机制的改进

   当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尚未在广大高中合唱课堂中得到普遍应用,未来需探索适合合唱教学的更科学、更合理的评价方式。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激励他们在合唱学习中持续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选择性必修课程《合唱》的教学策略与应用效果研究表明,科学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团队协作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分层教学、情境教学、互动教学以及多元化评价等方法,教育者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在合唱课程中的全面发展。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希望能够克服现有的挑战,通过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增强学生参与感以及改进评价机制,不断推动高中合唱课程的发展。同时,也期待更多研究者关注合唱教育领域,为丰富高中音乐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聂西洁.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探究[D].海南师范大学,2023.

[2] 学科教学音乐.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探究--以海口市C中学为例[D].[2024-10-20].

[3] 黄鑫怡.高中音乐合唱模块教学的问题与策略[D].西南大学,2021.

[4] 黄海花.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渗透核心素养的课例实施[J].广东教育, 2022(5):56-57.

[5] 陈春兰.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的主题开放式教学[J].琴童, 2023(20).

[6] 李渊."新课标"视域下普通高中音乐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22.

[7] 刘玉明.例谈高中视唱练耳教学策略[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23(8):44-46.

[8] 任怡瑾.浅谈合唱团在高中音乐教育中的建设和作用[J].中国文艺家, 2021(9):99-100.

[9] 胥和悦.高中音乐演奏模块教材运用于管乐社团的策略探究[J].洛阳师范学院, 2019.

[10] 李果.普通高中音乐模块教学的现状研究[J].[2024-10-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