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正文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越来越严格,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阅读教学模式极大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违背了核心素养培养初衷,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语文教师应结合“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在实现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教师应掌握信息技术操作要领,将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利用信息技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着力打造智慧课堂。确保学生重拾语文阅读积极性,自主涉猎优质文本,通过阅读提升思想境界、洗涤心灵,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实问题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地位显而易见,关乎学生语感及学科核心素养,在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组织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用学生思维取代教师思维,正视小学生在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上的不足,适当放慢阅读教学节奏,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本。但是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有待提升,在阅读时学生存在诸多思维短板,整体的阅读教学质量不佳,存在诸多棘手问题。
首先,教师的教学能力较为有限,没有理性分析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忽略了多媒体教学,实质的阅读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的思维较为闭塞,只能够简单阅读单篇文本,融会贯通的能力不足。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结合小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上的缺陷,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直观课堂并开展数字化阅读活动。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比较片面和浅显,读写能力不足,难以灵活运用阅读中积累的写作素材认真完成小练笔任务,无法实现知识输入向知识输出的顺利过渡[1]。最后,教师过多关注课堂教学节奏,按照预设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阅读单篇文本,忽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接收偏好。学生只能够局限于阅读文本和课堂,阅读积极性不足,难以通过阅读提升思想境界并深度品味和感受文本潜藏的深刻内涵和真情实感,整体的阅读教学质量不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在导入信息技术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充满活力及生命力,阅读资源更加丰富,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呈现阅读文本知识。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基本内涵,实现轻松上阵和深度吸收,出色完成阅读任务,保持较高的课堂参与度,不再游离于课堂之外。
其次,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在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时,教师高度关注基本学情,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认知期待及思维习惯,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偏好,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现分层教学和精准施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得到了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高涨,能够从“要我读”过渡到“我要读”。
最后,有助于提升整体学科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阅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手段较为多元,教学氛围活跃民主。学生能够全程参与阅读活动,教师也可以省时省力,实现品质教学。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对策
(一)加强多媒体教学,打造高效品质课堂
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和典型的信息技术工具,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是语文课堂中的“常客”。小学语文教师应调整教学重心,聚焦于多媒体教学提升阅读教学质量,高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语文阅读自信心和能动性,确保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2]。在正式授课时,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整合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新颖的信息资源,用多媒体创新课前导入模式,直观呈现影视资料,讲解文章背景故事,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之外的知识,鼓励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及分析图片,了解文本创作背景,领悟文本潜藏的人文思想道德元素。其次,在正式授课时教师可以依托电子白板、视频、投影仪直观生动地呈现知识细节,减轻学生理解压力,提升学生学习高度和效率。比如在讲解《少年闰土》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文本创作背景,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经历,绘制时间线,引导学生站在历史视角分析文章故事的时空关系,逐步提升学生认知高度。
再次,在课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活力和生命力,强化学生学习体验,确保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精卫填海》时教师可以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奏认真阅读,提升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又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穷人》,精心创设音乐情境,用音乐旋律展示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和情感波动,帮助学生掌握文本情感节奏和主旨思想。最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抛出多元问题,利用这一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直观呈现文章结构,绘制思维导图,提升学生阅读深度。比如在带领学生阅读《小英雄雨来》时,文本内容较为丰富,分为六个板块,篇幅较大,很多学生存在知识误区。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绘制思维导图,展示影视资料,抓住关键节点恰当点拨学生,理顺学生阅读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结构,实现整体阅读和高效吸收。
(二)重视数字化阅读,引进创意写作工具
在“互联网+”教育的现实背景下数字化阅读备受关注,这一阅读模式基本不受时空限制,阅读资源非常丰富,学生的视野较为开阔。教师则应聚焦于数字化阅读紧密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堂,在突破时空限制以及丰富课堂阅读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认知高度,及时反馈基本学情,确保学生产生良好的阅读体验[3]。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线上教学平台组织开展数字化阅读活动,依托在线词典、语法分析和词语解释辅助学生深度理解阅读文本中的生字生字,出色完成阅读任务。针对学生的数字化阅读表现,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综合评估基本学情,在智能化计算中分析学生的阅读时长及阅读学习倾向,了解学生的阅读学习水平,给予学生个性化帮助和指导。
比如在带领学生阅读整本书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料引导学生深度分析文本章节和核心板块,借助导学视频指导学生深度阅读,明确阅读方向,实现整体吸收和高效阅读。最后,教师应结合阅读和写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开展创意写作活动,借助信息化写作工具驱动学生认真写作,独立完成小练笔任务。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希沃白板绘制思维导图,直观呈现文本线索情节及基本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延伸基本概念,积极丰富思维导图内容,认真积累写作素材,逐步从阅读过渡到写作。比如在围绕“繁星”开展主题写作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展示星河场景,直观生动地呈现繁星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并自主写作,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实现“以手写我心”。
(三)坚持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为了依托信息技术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实现与时俱进,小学语文教师应站在学生视角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回归教学正轨,将课堂打造成学生的“阅读场”,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精心阅读多样文本[4]。首先,在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时,教师应做好摸底工作,了解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习惯、知识积累和最近发展区,借助信息技术整合学生容易理解的阅读文本,结合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加强的天性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应依托信息技术整合主题鲜明、内容新颖的阅读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全面吸引学生眼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深度阅读,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比如在带领学生阅读《夜莺的歌声》时,为了强化学生对文本主旨内涵及基本故事情节的理解,教师可以扮演学习顾问的角色,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自主揣摩,科学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指导学生利用线上学习平台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以及图片。比如有的学生对武器比较感兴趣,在父母的指导下利用线上学习平台搜集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武器资料,如坦克、大炮。还有的学生则是军事迷,积极搜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信息,还有的学生则站在历史视角,收集丘吉尔、罗斯福等历史名人故事。在个性化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更足,独立自主意识得到了锻炼,对作品主题和思想情感的认知更加深刻和全面,阅读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
(四)创设教学情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的优势较为明显,能够弥补学生在想象力和感知理解能力上的不足,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自主感知的过程中掌握真才实学,理解文本潜藏的知识内涵,不再局限于思维表象。在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品质课堂时,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度阅读、高效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首先,教师应优化设计多元教学情境,刺激学生视觉及听觉,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在交互式课堂中认真阅读,保持高涨的求知欲[5]。传统学练式教学模式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佳,学习成绩得不到提升。在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应颠覆教学传统,从课前导入着手,科学创设教学情境,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视频及图片,设置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眼球,确保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爱玩游戏的天性设置游戏情境,组织开展分组竞赛活动以及知识配对活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着力打造极具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语文知识的距离。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劝告”时,教师可以结合口语交际这一核心板块创设课堂导入情境,用电子课件展示公共场所吸烟、咖啡馆插队以及体育场馆乱扔垃圾的相关视频及图片,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利用视频情境、图片情境以及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调用生活经验认真作答。在确保学生说出不同答案后,教师可以导入“劝告”这一课题内容,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和生活经验。再次,教师可以结合核心教学内容,依托希沃白板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希沃白板是典型的信息技术工具,教学辅助作用较为明显,功能非常强大。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白板设计电子课件,实现图文结合,让枯燥乏味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促使学生在感知学习情境的过程中迅速习得语文知识,实现做中重学、学中玩。最后,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积极预留课堂教学空间,结合学生在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上的区别和联系开展分层教学活动,实现因材施教。确保学生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实现个性化成长及发展。比如在带领一年级学生学习《日月明》时,为了强化学生对会意字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表现以及个体差异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分层教学活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难以深入理解会意字的基本含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人靠大树休息”的图片,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深入理解字的基本含义。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能够迅速吸收新知识,教师则可以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授课,通过这种形式实现精准施教,体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依托信息技术改革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时,语文教师应放慢教学节奏,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及实事求是的教育准则,结合“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教学规律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活力课堂,转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固有知识印象。确保学生能够在可视化课堂中主动阅读多元文本,形成良好的语感以及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提升思想境界,真正成为阅读课堂中的“主角”。
参考文献
[1] 华尔丹.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江丛刊, 2018(30):1.DOI:CNKI:SUN:CJCK.0.2018-30-057.
[2] 曹光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的整合探讨[J].中小学电教:下, 2016(1):1.
[3] 陈静怡.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4] 李远英.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综合, 2022(5):3.
[5] 许春花.巧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9):80.DOI:10.32629/jief.v2i9.1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