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效课堂渗透德育,建构立德树人小学语文课堂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凯亮

东营市东凯小学 257092

摘要

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德育优势较为明显,学科知识潜藏诸多德育元素。在全面践行立德树人育人理念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托课堂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实现德智并举。在正式授课时教师应深度剖析学科教材,整合多元德育渗透模式,精心创设德育情境,积极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立足学科课堂教学强化学生语文学习体验,主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强课外德育教学实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思想内涵,在多措并举中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渗透德育,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够顺利落地。


关键词

高效课堂;德育渗透;立德树人;小学语文

正文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迅速提升,教学内涵更加丰富。教师立足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在语文听说读写中灵活渗透德育元素,在丰富课堂教学元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认知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确保学生能够在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同时自觉接受德育教化及熏陶,初步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享受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立德树人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现状

以小学语文为载体的德育工作符合新课改的初衷,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保障德育渗透效果。具有远见卓识的小学语文教师结合语文学科属性积极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全面激活学生思维,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度。但是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历史遗留因素较多,现阶段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质量不佳,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首先,有的教师过多关注主观判断和经验总结,按照课前预设简单讲解大道理,理论说教所占的比重较高。教师没有立足于学科教材主动挖掘德育元素,德育渗透模式较为单一,局限于单向知识灌输,整体的德育渗透质量不佳。学生对语文学习较为抵触,接受德育教化的能动性不足。

其次,教师没有结合小学生在感知能力、理解能力上的有限性创设德育情境,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灵活渗透德育元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比较片面,难以深入领悟语文知识潜藏的德育内涵,仍然存在诸多失范行为。

最后,教师没有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期待和最近发展区组织德育活动,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佳,对学科学习较为抵触,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不足。

二、聚焦高效课堂渗透德育,建构立德树人小学语文课堂的价值

首先,有助于发展学生道德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立德树人育人理念根植于心,结合“立德”与“树人”之间的逻辑关系优化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自主品位,用优秀文本熏陶学生、感染学生,锤炼学生品格意志,提升学生人格修养。学生对文本主旨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自觉接受德育熏陶并规范言行举止。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以及个人的不懈努力下学生的道德素养迅速提升,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能够初步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到自我规范和自我教育。

其次,有助于提升德育教育质量。传统的小学德育局限于理论说教,“假大空”的问题较为明显,在以语文为载体灵活融入德育后这一问题有所缓解。教师不再机械生硬地空谈大道理,而是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剖析知识背后的深刻哲理,领悟其中的优秀思想内涵。学生的求知欲比较足,能够接受教师的思想教化和德育启发,整体的德育教育质量迅速提升

三、聚焦高效课堂渗透德育,建构立德树人小学语文课堂对策

(一)深度剖析学科教材,整合多元德育渗透模式

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材变动较为明显,囊括诸多德育主题鲜明且文质兼美的优秀文本。为了高效渗透德育,教师应深度挖掘课文内容,站在精神层面指导学生自主品读、认真揣摩,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确保学生产生更多情感共鸣和智慧火花,领悟文本潜藏的德育内涵,实现深度阅读和自主领悟。在正式授课时,教师首先应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做好前期摸底工作,综合对比教材内容变化以及单元编排特征,围绕单元主题剖析德育内涵,主动挖掘德育元素,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期待和思维习惯灵活渗透德育,着力打造德育课堂,确保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在带领学生阅读《雪孩子》时,教师可以留出5~8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在初次阅读时,学生只能够了解童话故事的基本故事情节,难以深入领悟文本的主旨大意及核心思想。教师则应遵循循循善诱的准则,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精读、细读,分析文本内涵,在反复阅读中挖掘小孩子为了救助同伴舍弃自己的感人故事,用文本潜藏的德育元素激活学生思维。小学生的人生阅历较少,知识积累不够,在阅读文本时非常容易局限于思维浅层。教师应及时介入其中,扮演学习顾问的角色,在挖掘文本内涵的同时适当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主揣摩,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确保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深度学习,积极接受德育洗礼和教化,逐步升华个人品格。

其次,教师应坚持多措并举,整合多种德育渗透模式,体现最佳的育人合力。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比较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底,在转变传统说教式德育模式的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打破教学常规,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元素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比如教师可以结合“互联网+”教育迅速发展的现实背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示教材之外的知识,在知人论事的过程中弥补学生思维短板,刺激学生多重感官,强化学生对文本主旨思想的理解。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有的低年级学生对周恩来这一人物比较陌生,教师则可以利用互联网展示与周恩来相关的图片以及记录视频,带领学生分析文本创作背景,深入了解主人公的生平经历、伟大事迹和优秀品格。确保学生能够被主人公的高尚品格所吸引,自觉接受德育教化及熏陶。

(二)精心创设德育情境,积极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德育渗透要求教师依托学科教材创设多元教学情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确保学生能够产生更多情感共鸣。在正式授课时,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有限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实现以情育人、以情激情,确保学生身临其境,自主感知及分析情境背后的德育内涵,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材内容以及基本学情的分析是第一步,教师应以此为起点针对性地创设德育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真实直观的德育情境中深入吸收德育内容,自觉接受德育感染及熏陶,逐步内化成道德素养和实际行动。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呈现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及音频,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祖国上下欢聚一堂的真实场景,体会新中国诞生时民众的激动和自豪,静而产生情感共鸣以及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保持较强的爱国主义意义情怀。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活动高效渗透德育。作为语文教学载体和德育渗透载体,语文课堂活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教师应丰富活动形式,将写作活动、朗读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在读后感写作以及课文朗读的过程中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实现“以手写我心”,深入灵会和感悟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素养。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钓鱼的启示》时,教师可以播放婉转动听的音乐,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故事情节的理解用心朗读,深入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学会做一个有道德且诚实守信的人。又如教师可以开展读后感写作活动,顺势融入德育元素,鼓励学生有感而发,促使学生从浅层认知过渡到深层认知。比如在讲解《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书写读后感,强化学生对作者真情实感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用心书写的过程中领悟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真挚情感,油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立足学科课堂教学,强化学生语文学习体验

在聚焦高效课堂渗透德育时,教师应立足学科课堂教学全面强化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着力打造德育课堂。课前摸底是第一步,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谈心,在双向交流互动中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分析学生认知能力,结合课程内容优化设计德育实践活动,确保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保持高涨的求知欲。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互助的过程中透彻理解所学知识。课文内容的深度挖掘是关键,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度品读,结合教学经验以及基本学情设计契合主题思想的讨论主题,让学生在理性辩论和民主探讨中深入理解文本中的德育内容,逐步内化成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为了强化学生对五位壮士牺牲精神和爱国精神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自由讨论,结合个人的生平经历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学会联系身边的人和事领悟文本体现的牺牲精神以及爱国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向壮士学习。其次,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语文教材潜藏诸多德育内涵,为了深化学生思想感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主改变小短剧并扮演多元角色,在手脑并用中直观呈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独特形象和故事思想内涵,全面增强学生道德素养。比如在《慈母情深》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文本故事情节改编成母子日常相处的情景剧,分角色扮演子女和母亲,让学生深入感受舐犊之情,自觉接受感恩教育,学会尊敬父母、回报父母。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强课外德育教学实践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学科知识覆盖范围较广,课堂教学极易陷入枯燥乏味,如果沿袭教-学-练模式,要求学生自主识记字词并完成小练笔任务就会打消学生学习能动性,不利于德育渗透。基于此教师应颠覆教学传统,始终坚持创新导向,结合立德树人育人要求主动探索新的教学对策,将课内引向课外,将线下引向线上,在课外德育教学实践中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认知高度,保障最佳的德育渗透效果。首先,教师应理性审视教学行为,颠覆教学传统,着力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受传统育人理念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局限于“教师主讲”和“学生听讲”,填鸭式教学模式弊端日益凸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德育教育备受阻碍。为了打破这一现实困境,小学语文教师应互换师生角色,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性、思维习惯以及最近发展区开展德育渗透活动,确保学生重拾语文学习自信心,主动参与德育实践活动。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故宫博物馆》时,教师应避免简单讲解基础内容,而是划分学习小组,设置小组学习任务及目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和小组成员协作分工,共同收集和整理资料并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学习成果,借此机会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现能力,鼓励学生主动跳出自己的“小世界”,学会与他人合作互助、共同进步。

又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很多学生被朗朗上口的诗歌所吸引,教师可以开展自由组合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认真学习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伟大精神品质。在课堂结束之初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学雷锋”德育实践活动,鼓励学习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最后,教师应积极开展课外德育实践活动,提升综合德育质量。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教师应“跳出”课堂,不再过多依赖于课堂教学,而是结合学生的认知期待积极开展课外德育教学活动,活跃整体的德育氛围。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金色的鱼钩》和《朱德的扁担》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鼓励家长带领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事迹,和学生认识更多的历史英雄人物,在开阔学生视野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思想品行,顺利实现终极育人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践行立德树人育人理念时,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学科教学过程积极渗透德育元素,聚焦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其中教材分析是前提,教师应深度剖析学科教材,从多个渠道整合优质的德育资源,科学创设德育教学情境,以学科课堂教学为载体,主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打造极具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鼓励学生深入探索知识奥秘,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教化,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及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娟娟.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  2022(15):48-50.

[2] 于秀影.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数码设计(上), 2021, 010(004):229-230.

[3] 龙雷.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女人坊(新时代教育), 2021, 000(017):P.1-1.

[4] 杨迎喜.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 2020(23):1.

[5] 袁伟河.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好日子, 2020(24):00259-00259.

[6] 张娟.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五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20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