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丽娟

青海省西宁市龙泰小学 810000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掌握课堂提问技巧的意义,强调了其在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重要性。接着,指出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局限性,包括提问对象的局限性、学生提问环节的缺失以及教师评价的不足。随后,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注意问题层次、关注问题的广泛性和科学性以及把握关键点进行启发性提问。最后,强调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即教学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和趣味性,以确保问题难度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学习效果

正文


引言

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数学思维和知识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着提问对象局限性、学生提问环节缺失和教师评价不足等问题,这限制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掌握课堂提问技巧的意义

教育是一项旨在深挖学生内在潜力、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实践活动。在教育中,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教学效果。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同时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对时间利用和教学效益的高度敏感,并持续创新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种尤为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双方的交流和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运用学生的智慧,勤奋练习,深入理解和探究。这表明学习需要启发和引导,思维往往起源于问题的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才会进行思考和探索。因此,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局限性

(一)提问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教育观念往往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更倾向于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提问。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消耗一部分课堂时间。为了维护教学进度,教师会倾向于向成绩优秀的学生提问,以此来节省提问时间,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1]。然而,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难以充分融入课堂学习,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更加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频繁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这一行为自然会导致部分课堂时间的消耗。为了保障教学进度,教师会优先向成绩优秀的学生提问,以便节省提问时间,从而提升教学效率。然而,这种做法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有效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缺少学生提问的环节

课堂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师生间的动态对话,它不仅涉及教师事先准备的问题,还涵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提出质疑、深入解析并最终解决难题的能力。主动参与的学习模式对于塑造学生坚实的数学学科素养至关重要。然而,观察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未能积极向教师发问,学生通常只是被动的听众,依赖于教师的讲授,缺乏独立思考的环节。这种现象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产生了显著的不良影响。

(三)教师没有在学生回答之后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不仅局限于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还体现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形成稳固的数学学科素养至关重要。然而,审视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并未主动向教师提问,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依赖于教师的讲授,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这种现象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产生了显著的不良影响。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的“构建问题情境”,实质上是一种精妙的教学技巧,其核心在于在教材内容与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之间制造一种微妙的认知“失调”[2]。这种策略通过精心策划,将学生带入一个与探究主题紧密相连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教师以巧妙的手法将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巧妙地编织进教学流程,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学生心中点燃一把探索的火焰,激发学生内在的好奇心,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力和分析能力,促使这些能力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作用于对知识的深度探索和吸收。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故事叙述、案例分析、实验演示或现实生活案例等多种手段来打造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其中自发地产生疑问,并激发出探求真相的欲望。比如,在讲解自然科学时,教师可能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实验现象来触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并通过亲身体验来寻求答案。

而且,在构建问题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通过个性化的教学互动,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并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全面能力。

(二)注意问题的层次

在小学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尚未有机会广泛接触和体验生活的多样性。在这个成长的转折点,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向导。因此,数学课堂上的问题设计变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采纳“由简至繁、由浅入深”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引入循环小数概念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进行一次基础的除法练习,如计算10除以3的结果。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讨为什么在除法运算中似乎出现了一个无法继续的僵局。探索性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更加专注地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到学生逐步揭开了问题的核心。

当有学生发现,在除法运算中,商数始终固定为3,余数始终为1时,这便是一个绝佳的教学契机。教师借此机会向学生详细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教师进一步阐述,当余数始终小于除数时,除法运算将不断重复,从而形成了循环小数的特性。为了深化学生对循环小数的理解,教师举出更多的实例,比如将循环小数与分数联系起来,或者利用几何图形直观地展示循环小数的特征。通过深入浅出的解释和生动的实例,助力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问题的广泛性和科学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提问的设计需深刻洞察小学生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一时期的学生,心中充满对世界的好奇与童真,学生如同未经雕琢的宝石,对一切都抱以无尽的好奇。然而,学生的注意力易受外界干扰,难以长时间专注于单一事物。在这个成长的黄金时期,学生也在努力塑造自己的自信心,学生迫切需要教师的认可和同侪的鼓励。鉴于这一群体学生的特性,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技巧显得尤为关键。由于课时有限,教师无法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心理动态,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必须注重问题的普遍性和科学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都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提问时,教师应细致入微地注意自己的语调和措辞,避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偏见或压力。比如,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提问方式:“现在,请各位同学分成小组,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稍后,我们将随机选取一位同学来分享你们小组的讨论成果。”这种提问策略不仅能够点燃学生的参与激情,还使得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回答问题的主角,从而激发学生更加专注和积极地参与讨论[3]

为了进一步提升提问的效果,教师运用一些非言语的交流方式,如通过积极的肢体语言鼓励学生,或是通过眼神交流传达对学生的高度期待和鼓励。这些细致的关怀和鼓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支持和关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展现自己的思维和观点。

(四)提问的时候要把握关键点,有启发性地提问

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学习生涯的基石,不仅要求知识的积累,也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小学教学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在问题设计上,教师需精心策划,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与新学习内容巧妙融合,构建知识间的联系,以促进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20以内数的加法,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逐步拓展到新知识。这种逐步深入的教学方式,使得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巩固旧知识。同样地,在介绍厘米、分米等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单位与质量单位进行关联,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差异,深化对各个单位概念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家电视机的尺寸是多少吗?你们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吗?”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教学问题设计要有梯度

在教育的实践领域,我们常常目睹这样的一幕:教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而学生们则显得不知所措,面露困惑。这一现象揭示了教师在问题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缺失,即未充分考虑问题的难度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4]。问题若过于简单,则无法触动学生的思维火花;若过于复杂,则会令部分学生,尤其是那些数学基础不够稳固的学生,感到更加迷茫和无助。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审慎考虑,确保问题难度适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应当逐级递进,从学生能够轻松回答的基础问题开始,逐步引导学生面对更加复杂、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以便灵活调整问题的难度。若发现学生普遍表现出困惑,教师应及时审视问题,或者将其分解成更小的部分,以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解答。

(二)注意教学问题设计要有趣味

数学知识的习得往往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单调性,而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注意力往往难以持久。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如果能够融入趣味性元素,将不仅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还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数学知识的习得往往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单调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学常常以公式、定理和解题为主,这种抽象和理论化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具体的事物和情境来理解和学习知识,因此,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其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导致注意力分散。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疲惫,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尝试融入趣味性元素。通过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或者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到乐趣。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食物分配相关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与学生学习效果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当掌握课堂提问技巧,创设问题情境,注意问题层次,关注问题的广泛性和科学性,并把握关键点进行启发性提问。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教学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和趣味性,以确保问题难度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军红.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22(5):0130-0132.

[2] 邓跃进.巧设有效问题 成就精彩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探索[J].小学生(下旬刊), 2022(6):43-45.

[3] 胡笳.有效提问 开创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优化分析与实践路径[J].天津教育, 2023(19):126-128.

[4] 林小丽."巧"设课堂问题 "智"造有效提问——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数学大世界(下旬), 2022(12):92-9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