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课后作业设计与落实的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学科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在塑造学生个性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检验学习效果,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来进一步认识,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作业功能。除此之外,布置作业让学生围绕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练习,可以达到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还能促进学生拓展应用,做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课后作业也作为学科教师提高教学的参考资料。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盲区”,及时查漏补缺,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落实因材施教的目的,达到教学相长。
但如今的初中语文在课后作业设计上,存在不少弊端的问题。比如现阶段义务教育过程中,许多学校和家长对成绩非常重视。很多老师为了提高成绩,布置了很多机械重复、质量不高的作业。家长为了让学生完成作业,各种威逼利诱,辅导不了作业的家长就把希望寄托在辅导班上,结果造成一些学生睡眠不足,学习压力很大,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长此以往,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很少拓展、延伸知识点,压制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导致学习路上恶循环,把老师当成仇敌,把学校当成牢狱之灾。父母更是经济压力猛增,各种焦躁不安。在这种亚健康的教育背景下,国家教育部出台双降政策所谓“双降”,其实质是对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造,其核心意义在于“减负”和“提质”。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在双减政策中,尤其重要的是初中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与执行的策略研究。对此,我以我任教的初三(2)班为实践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策略研究,并将成果运用到实践中,最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细化分组分层,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组长负责制
乐建新在《课堂激励措施的实施与运用——分层教学背景下》一文中指出:“激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使之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要通过他的头脑,转化为愿望和动机,使他行动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预期的目标,使他的积极性最大化。激励机制最好的实现平台莫过于学习小组。学习组是建班之初,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组。一个好的学习小组才会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进步的动力,才会在课后作业的执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按照语文成绩的先后顺序,组内同学分为1、2、3、4号。对于1、2、3、4号同学设计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内容,鼓励进行更高层次作业的挑战。1号学生为组长,负责组内学生的作业管理,针对学情全部计入积分,小组之间采取积分评比的办法,每月评选出优秀小组,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组内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学优生作为学困生的小老师,不断的向前走,努力的向大部队靠拢。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提升,结合作业分层措施,自然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的课外辅导培训压力也随之减轻。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根据班级人数,把二班平均分成11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一号同学担任组长,二号同学担任副组长。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前提下,绝大多数集团都运转顺畅。在完成课后作业时,1、2号学生会通过微信、钉钉视频会议等各种方式,主动帮助督促本组的3、4号学生完成作业,把小组在作业中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整理好,带到第二天上课,保证学困生不掉队,从而实现本组的优化。在积分评优的制约下,为了不给本组抹黑,都能尽量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认真完成和落实好本小组所属级别的各项工作,为本组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这些措施,课后作业对二班的许多学生来说不再是负担,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局意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班集体更加团结了,风气也更加融洽了。
二、围绕课堂所学,设计优分层,多样作业,减负并激趣
语文教学是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问题的设置在课堂上有难有易,学生的学习水平、认识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课后作业的设置也要围绕课堂所学展开,有难有易。在实际布置作业的过程中,简单的作业,如原文的背诵,加点字的翻译等,我都会交给3、4号同学,这样的题完全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让同学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收获自信;当遇到需要一定分析能力的题目,如句子的赏析、段落的作用等,就交给2号同学去做,这样可以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遇到真正有挑战性的疑难问题,就交给能力最强的1号学员去做,让他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在分层作业中尽量保持书面和口头的平衡,尽量做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减轻作业负担,增强作业的趣味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这是创建高效作业的关键所在,也是激励每一位同学完成作业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分层作业方面,由于我任教的二班较其他班级基础薄弱,所以在课后作业内容的选择上,着重强化了学生整体基础知识的训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在课后作业问题的设置上也各有不同,将不同难度的问题分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去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1号学生在面对难题时能有主见,班级中涌现出语文能力较强的同学;2号学生现代文阅读失分普遍减少,语文成绩整体获得提高;最令人惊喜的是3、4号学生,尤其是一些原本对语文学习感到厌倦的学生,也能在书本上尽自己所能掌握基础知识,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也明显增强,有的甚至脱离了语文学困生的行列。除了分层作业,我还布置了自主式作业、合作式作业、接力式作业,针对学情。通过多种形式的作业,减少工作的积极性,完成“双减”任务。
针对这次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一份优秀的语文作业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有启发性、有人文性、有个性。首先,启迪性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尽量设置能激发学生思考力的题目,让学生产生新的认识,同时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力求温故而知新。人文性、个性化的要求,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仅知识与能力兼顾,还能培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客观存在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设计中一定要兼顾到这一点,布置符合学生各种学情的作业。设计学生喜欢的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也是“双减”方针下,为促进教育优质发展减负增效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以情敦促学科作业的落实,减负不减质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保证教学、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对待问题有了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一味的说教已经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对待初中生的时候,比说教更重要的是引导。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宽松、良好、丰富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的课堂氛围。正如古人所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教师教学的催化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教师的爱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敬佩感,学生会将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所教学科,并努力学习,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教师面前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本学科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学生自然会高效认真地完成,不会拖泥带水,也不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和恐惧。
以我任教的初三(2)班为例,有几名学困生“油盐不进”,长时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知道他们放弃了学习,对于课后作业更是偷懒,双减政策更是为他们找理由、找借口。他们这些学生,长期被老师和同学所忽视,“威逼”只会适得其反,他们在心理上急需关爱和认同感,因此,我认为,“疏”比“堵”更重要。对他们的改变,要从集体荣誉感、个人发展、未来理想等方面入手,多与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与他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感情促使他们落实好学科作业。
“双减”政策出台后,社会上一片哗然,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双减”政策我个人认为是中国教育在历史走向上的必然,古人云:穷则破,破则立。作为教师要积极响应政策,在教育教学中做出自我的改变,课后作业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定要针对双减政策,进行策略上的研究和改变,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像花儿一样茁壮成长,才能像花儿一样绽放,才能完成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育任务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