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课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传承与创新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李想

东营市英才小学 257091

摘要

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美术欣赏课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有效的教学策略,如系统的课堂设计、多样的教学资源和跨学科融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现代艺术手法的运用、主题项目式学习和数字技术的引入,为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传统文化元素;小学美术;文化传承

正文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小学美术欣赏课不仅是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有效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元素,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艺术鉴赏能力。

 

1、传统文化元素的定义与重要性

传统文化元素是指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传承的文化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智慧与艺术表达。这些元素涵盖了民俗、传统工艺、传统绘画、书法、刺绣等多种形式。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通过其独特的美学语言展示了民族审美情趣与文化积淀。

传统文化元素在美术教育中充当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桥梁。美术欣赏课作为学生接触视觉艺术的主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在感知美学价值的同时,领会文化内涵。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元素,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传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形成深厚的文化归属感。传统文化元素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繁荣的根基,通过美术欣赏课中对传统文化的再现与创新,学生能够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艺术成就。

 

2、有效传承的策略

2.1 课堂教学设计

在设计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安排与推进。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作品是课堂设计的关键。例如,教师可以引入中国古典绘画、民间剪纸、皮影戏等艺术形式,让学生通过作品欣赏和艺术分析,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与独特性。在课堂的实施中,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艺术形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从而深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层次性与连贯性。教师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顺序,逐步引导学生从表面形式进入内在的文化解读。例如,先从视觉元素入手,分析作品中的色彩、构图、技法等美学特质,再进一步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符号与价值观念。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作品的审美价值,更能深入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真正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

2.2 多元化的教学资源

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需要依托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与情感共鸣。图片、视频、实物等多媒体资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高清图片展示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播放纪录片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雕梁画栋,或是引入实物展示如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品,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领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地考察也是一种极具教育价值的资源运用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或传统工艺工作坊,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这种走出去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元素。

2.3 跨学科融合

通过多学科视角,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知识的横向联系中深化学习效果。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中所学的古典诗歌,讲解与诗歌有关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例如,在学习完唐诗《早发白帝城》后,教师可以引入与诗句意境相关的山水画作,让学生通过欣赏画作中的云山雾绕、水天相接的景象,感受诗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壮丽景色。或是在历史课的背景下,分析传统艺术作品的创作时代及其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广泛的文化认知。例如,在讲解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画作中的构图、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在历史背景下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教师还可以通过音乐与美术的结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共通点。例如,讲解中国古代工笔画时,教师可以配合相关的古琴音乐,通过音乐的悠扬曲调与画作的细腻笔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和谐宁静之美。

 

3、创新的方向

3.1 现代艺术手法的运用

拼贴艺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代艺术手法,它通过将不同材料、图片、纸张等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图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拼贴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元素进行现代化再创造。比如,学生可以将中国传统图案如龙凤、祥云等,与现代生活中的视觉元素如城市景观、科技符号相结合,创作出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艺术作品。数字艺术作为现代艺术手法的代表,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多样化的表达形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数字绘图软件,进行传统文化元素的创作与再现。例如,学生可以运用平板电脑进行绘图,将传统的水墨画元素与数字绘画技巧相结合,创作出富有时代感的艺术作品。现代装置艺术也为创新传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创作项目,让他们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装置作品。例如,利用废旧纸箱、塑料瓶等材料,学生可以打造出仿照中国传统建筑的微缩模型,展现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

3.2 主题项目式学习

主题项目式学习是一种通过实际创作和探索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并进行创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项目,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创作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项目,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所学内容创作相关的艺术作品。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将节日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龙舟、灯笼、月饼等,展现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通过这种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在创作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加深对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3 数字技术的应用

教师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从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数字绘图软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平台。与传统的手工绘画相比,数字绘图具有便捷、直观的优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从草稿到成品的整个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数字绘图软件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花鸟、山水等,运用现代的色彩、构图方式进行再创作。例如,学生可以使用鲜艳的色彩和几何化的构图方式,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3D打印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通过3D打印技术,学生能够将他们在数字空间中设计的艺术作品打印成实物,从而更具象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形态与质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传统建筑模型项目,学生可以利用3D建模软件设计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微缩模型,然后通过3D打印将其制成实物展示。

结语

小学美术欣赏课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对于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过程的重要性,致力于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的新一代。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设计、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及跨学科融合,创造出丰富的学习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许海玲.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的策略[J].教育界,2024,(22):140-142.

[2] 陈飞霜.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效果评价[J].教育,2024,(22):65-67.

[3] 张业茂,应乐.情感共生:小学音乐与美术欣赏课程的融合共生模式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4,(03):5-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