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小学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教学为例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张琳娜

兰州市七里河西站小学教师 邮编:730020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文化自信”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介绍了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四项教学策略:选择阅读书目,发掘文化内涵、提炼文化内容,做好导读激趣、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深刻体会文化、多元评价文化素养,养成良好习惯。力求建立行之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与评价策略。本文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将“文化自信”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相融合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整本书阅读 小学语文

正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两个结合”的高度,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明确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新时代教育中,我们更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在教学中渗透对孩子思想感情的熏陶,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教育中的地位。

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它是以整本书为单位,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引导学生选择一本书进行自主的、有针对性的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正确价值观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要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精选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学段适应性的典范作品,以整本书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基础,让学生逐渐建构不同类型整本书阅读经验。”

为响应党的号召,同时也为了语文教学能实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培养时代需要的具有核心素质的人才,小学语文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把培养”文化自信”作为整本书阅读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使学生既能够通过阅读整本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意识,在以后的整本书阅读中,自觉将文化自信的理念融合到阅读中,挖掘更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步意识,形成“文化自信”。

一、选择阅读书目,发掘文化内涵

本研究在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中展开,三、四年级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阅读中学习中华文化的意识还不强,需要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将文化自信的培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做更有效的融合,在学生阅读完整本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应根据课标要求,选择蕴含深厚中华文化的课外书。接下来教师要深入到阅读材料中去,对我们即将教学的整本书进行前端分析,将其中的文化内容进行整理,挖掘整本书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文化教育。

以部编版小学三、四年级为例,根据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我们的节日,我们向学生推荐《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本书,它以绘本的形式介绍了春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夕节等十个中国传统节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能够对中华民族长期积淀凝聚的历史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寓言故事单元,这一单元“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就非常适合进行基于“文化自信”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这本书精选了80篇左右中国经典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出自《庄子》《韩非子》《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典籍,由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这些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厚的道理,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生存智慧,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及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文化自信很有帮助。

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数目《中国古代神话》精选了多篇中国神话故事传说,神话故事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产物,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以上图书均包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广博,并且将这些文化内容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增强民族自信。

二、提炼文化内容,做好导读激趣

整本书的阅读需要更多素材信息的支撑,例如作品的写作特色、主旨情感、文化内涵等。学生年龄较小,独立搜集整合课外信息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我们可以在教材讲解完内容后,拓展性地推荐相应课外书。例如学生学习完寓言故事单元,对寓言故事有一定了解后,再来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阅读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讨论,并适时补充一些信息素材,为学生顺利启动阅读思维创造良好条件。例如,阅读《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前,结合课文讨论,我们课文中学习了的三首古诗分别和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诗中体现了哪些节日风俗?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和传统习俗吗?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补充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介绍几个传统节日的习俗。接下来让学生在《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中挑选三个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进行阅读。

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前,教师可以提问“你知道哪些和寓言故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我们课本中学习的《守株待兔》选自我国古代的哪本著作吗?”学生讨论后老师可以补充《韩非子》及其他古代典籍相关的寓言故事。做好了素材信息的补充工作,教师可以进行导读,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阅读当中去。

也可以从图书的封面入手,通过猜故事情节、猜人物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在阅读《中国古代神话》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看封面插图“夸父追日”,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封面中的人物是谁吗?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个故事吗?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古代神话故事?然后让学生阅读目录,提取信息。目录中出现的神话人物,你最喜欢谁?最想了解谁?快速浏览相应的章节。

总之,在阅读前,教师要从学生已经了解的,或是感兴趣的中华文化入手,建立文化内容直接的链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整本书阅读,探寻其中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多种教学活动,深刻体会文化

整本书的阅读可以采取课堂外自主阅读与课堂内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课堂外,学生按照兴趣组成阅读小组,教师设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单,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关注文化内容。任务单中的任务按照难度等级设置,基础任务,要求学生读懂故事,积累中国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即可;提高任务则要求学生明白故事中的道理,获得生活启示;拓展任务要求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播中华文化。

课堂内的阅读交流讨论也必不可少,每完成一阶段的任务,就要进行一次阅读分享交流活动。可以是阅读问答你从喜欢的神话人物的故事中汲取到了什么?你从这些人物的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阅读交流会上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阅读成果。第一次阅读分享会,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批注与摘录,分享自己读到的故事,如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神话故事、传统节日相关的传说等等;还可以组织知识竞赛,围绕书中故事内容设置题目,如:《愚公移山》中愚公要移的两座山分别是太行山和什么山?七夕节这天,牛郎和织女通过什么桥得以相会?也可以围绕学生阅读后的心得感悟提问,你从喜欢的神话人物的故事中汲取到了什么?你从这些人物的身上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巩固书中的内容,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第二次阅读分享会可以让学生利用更多手段展示书中内容,可以是绘画、书法、手工制作、配乐讲故事等等。学生对这些任务有更高认同感,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战事结束后,学生互相评价哪组展示得最好,教师也要对学生的阅读分享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整本阅读顺利展开,学生文化自信也得到强化和培养。

第三次阅读分享会在完成整本书阅读之后进行,学生在充分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后,将书中所学与显示勾连,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演绎书中的精彩故事,也可以在原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造。可以设置一个主题,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例如:神话故事新编大会、传统节日古今差异、现代中国的愚公精神等等。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拓宽了整本书的阅读视野,让学生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中华文化,逐渐培养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四、多元评价文化素养,养成良好习惯  

为了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让学生养成持续关注优秀中华文化的习惯,教师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2022年版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制定清晰的学习效果评价准则,这些标准应全面覆盖学生在对中华文化的知识掌握、理解、运用与创新及态度上的表现。

教师要基于文化自信不断扩展整本书阅读评价主体,从传统的单一教师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可以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邀请家长评价;也可以以阅读小组为单位,组内生生互评,组间生生互评等。

同时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视角、多方式评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让学生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化的内生动力。教师可以借助作品评价法,如阅读分享会、读后感、相关作品呈现等各种表现形式,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1: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评价所体现的文化能力

阅读活动及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

1.能够说出十个以上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相关的成语。

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

1.课堂内知识比拼。
2.学习任务单中呈现,学生自我检测。

学生互评、自我评价

2.能够掌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相关的基本的文学常识。

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

1.课堂内知识比拼。
2.学习任务单中呈现,学生自我检测。
3.书面测验。

学生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3.能够梳理出寓言故事的情节,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1.学习任务单中以表格、图标方式呈现。
2.课堂内组织故事分享会。
3.课堂内知识比拼。

学生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4.能够明白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1.课堂内知识比拼。
2.学生互相提问。

学生互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

5.能够使用故事中的道理评价生活中的人或事。

对中华文化的运用

1.在生活情景中设置课堂知识比拼。
2.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评价。

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6.通过手抄报、手工作品、小短剧等方式展示寓言故事。

对中华文化的创新

1.在阅读分享会中进行展示。

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7.能够通过阅读感受到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独特魅力和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对中华文化的态度

在阅读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度,综合考察评价。

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所体现的文化能力

阅读活动及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

1.能够说出六个以上中国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

1.课堂内知识比拼。
2.学习任务单中呈现,学生自我检测。
3.书面测验。

学生互评、自我评价

2.能讲述传统节日相关的故事传说。

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1.课堂内组织故事分享会。

学生互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

3.能和家人一起参与到传统节日中,体验传统节日习俗。

对中华文化的运用

1.参与传统节日,以照片、习作、视频等方式展示。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

4.能够对比古今传统节日的变化、中国与其他国家传统节日的异同。

对中华文化的态度

1.通过作品展示。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在阅读分享会中进行展示。

学生互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

 

2: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评价所体现的文化能力

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

1.能够说出六个以上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人物。

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

1.课堂内知识比拼。
2.学习任务单中呈现,学生自我检测。

学生互评、自我评价

2.能够掌握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相关的基本的文学常识。

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

1.课堂内知识比拼。
2.学习任务单中呈现,学生自我检测。
3.书面测验。

学生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3.能够梳理出神话故事的情节,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1.学习任务单中以表格、图标方式呈现。
2.课堂内组织故事分享会。
3.课堂内知识比拼。

学生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4.能够体会神话故事人物的品质,说说生活中哪些人物身上也具有这些品质。

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1.课堂内组织故事分享会。
2.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评价。

学生互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

5.通过小短剧、神话故事新编等方式进行神话故事再创作。

对中华文化的创新

1.在阅读分享会中进行展示。

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7.能够通过阅读感受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和优秀中华民族精神。

对中华文化的态度

在阅读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度,综合考察评价。

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

 

3: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国古代神话》评价标准

 

 

 

 

 

 

 

 


五、结语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选取包含优秀中国文化的书籍,并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将文化内容进行提炼,引导学生在系统学习前,初步了解书中的中华文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按照兴趣组成阅读小组,在课堂外自主阅读互相监督打卡,在课堂上比拼文化内容的理解情况,开展阅读分享会,交流文化内容。最后以多元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文化自信”进行连续性评价,有效锻炼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发展其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评论员.习近平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R].北京:新华社.202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3.

[4]沈晓丽.指向文化自信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群设计[J].教学文萃,2023(12):72-73.

[5]张艳.指向文化自信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群设计[J].小学阅读指南:导学版, 2023(8):38-40.

[6]张立雳.文化自信视域下开展整本书阅读的研究[J].作文名师教学,2024(12):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