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融通·融化:以音乐之力助推园社共建课程创新实践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羽燕

绍兴市继昌幼儿园 312000

摘要

近年来,幼儿园与社区的共建合作日益受到关注,被视为提升早期教育质量、拓宽幼儿学习视野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一种普适性、感染力强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在园社共建课程中展现出强大的助推力。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音乐在幼儿园与社区共建课程中的独特作用,以及通过“融入”“融通”及“融化”三种策略,充分发挥音乐的力量,推动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共建课程的创新实践。通过分析幼儿园现实背景和园社共建的意义,本文将详细阐述音乐如何助力幼儿园与社区共建课程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助推 融入 融通 融化 园社共建

正文


 绍兴市继昌幼儿园是一所音乐特色幼儿园,鼓励教师以音乐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学习、探究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继昌幼儿园一路之隔的书圣故里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有老人多的特点。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幼儿园通过优共体项目,积极与社区合作,将社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合理地转化为教育实践内容。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还实现了继昌幼儿园与书圣社区资源的共享、治理共建和文化共融,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

幼儿园音乐园本特色课程建设和与书圣故里园社1+1的优共体建设呈两条路走的状态,"当音乐遇上书圣",如何以音乐之力助推园社共建课程进行,是幼儿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用音乐支持园社共建课程行进的实践探索,旨在探究音乐教育与社区文化融合的实践,更好的支持课程的行进,凸显本园的园本特色。

一、以音乐之力助推园社共建课程意义

1. 提升幼儿全面发展:音乐作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能够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和身体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园社共建课程中融入音乐元素,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审美感知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歌曲演唱、乐器演奏、舞蹈表演、音乐剧创作等实践活动,幼儿能够在享受音乐乐趣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思维逻辑、动作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

2. 深化家园共育理念:音乐活动以其易于参与、跨越年龄和文化背景的特点,成为连接家园社三者之间的有效纽带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3. 弘扬地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各地域、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传统曲目。让幼儿在欣赏和演绎过程中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式,有助于丰富我国多元一体的音乐文化生态。

4.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将音乐教育理念、方法与幼儿园其他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破学科界限,构建跨学科的主题式或项目式学习情境。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又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热情,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二、以音乐之力助推园社共建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融入——教学内容融入

音乐元素与课程体系深度融合“融入”主要体现在将音乐元素系统地嵌入幼儿园课程体系之中,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1. 地方戏——越剧、莲花落

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习和表演越剧,幼儿可以深入体验剧中角色的情感,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艺术水平莲花落是一种地方性的曲艺形式,其简朴朗诵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多取材于生活中的琐事和民间故事,能够帮助幼儿深入体验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越剧和莲花落的融入,园社共建课程能够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体验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

2. 绍兴传统民间游戏

绍兴传统民间游戏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参与这些游戏,幼儿能够了解绍兴地区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些游戏多具有身体动作和手眼协调的特点,参与这些游戏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运动技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需要多人参与,这促进了幼儿之间的社交互动和团队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还涉及一定的策略和规则,参与游戏需要观察和思考,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还能体验到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挑战,促进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增强情感表达能力。

3. 绍兴童谣

绍兴童谣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着生活中的情感和故事,通过学唱和学习这些歌谣,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扩展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它的旋律简单明快,易于记忆,通过学唱这些歌谣,幼儿能够感知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音调,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绍兴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4. 自然生活音乐元素

将自然界的声音元素融入音乐教学中,如鸟鸣、风声、流水声等,通过户外实地聆听、模拟自然声音的乐器等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音乐,培养其对环境声音的敏感度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利用自然音乐元素,设计创意活动,如自然音乐赏析、自然声音模仿、自制简易乐器(如树叶吹奏、石头敲击)等,启发幼儿对自然的认识与理解,增强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融通——教学路径融通

构建幼儿园与社区间的音乐教育桥梁“融通”侧重于打通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壁垒,构建音乐教育的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1. 浸润式的主题教学活动

以书圣故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历史氛围为依托,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浸润式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将幼儿园课堂巧妙地融入社区实景之中,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度感知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之美。

古诗吟唱《咏鹅》在书圣故里的墨池旁,孩子们身着传统服饰,吟唱王之涣的《咏鹅》。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与意境美,理解诗歌与音乐之间的情感共鸣。在书圣故里的文笔塔下,孩子们手持快板,用生动活泼的快板形式讲述文笔塔的故事,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在欢快的节奏中领略到音乐与地方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系。孩子们在书圣故里的实地环境中深度体验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实现了幼儿园与社区音乐教育资源的有效融通,有力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与生活化。

2. 体验式的项目活动

在园社共建课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体验式的音乐项目活动,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室边界,引导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与多元实践中主动探索、感知音乐的魅力,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如项目活动《身“聆”奇境》,孩子们通过寻找书圣故里自然和生活中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雷声、摇橹声以及理发店的声音,辨析声音特点,用自然材料(竹筒、各类坚果壳、石头、贝壳等)和生活中的材料(塑料袋、木棒、纸张等)制作乐器,在探索自制乐器的过程中,邀请书圣故里的竹子铺张爷爷,一起制作雨声棒,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传承了制作手工艺品的方法,也让张爷爷感受到了老有所用的幸福感,在最后的拟声表演中,孩子们邀请了书圣故里的老党员们一起来看表演,展现了一老一小园社共建的其乐融融这些体验式的音乐项目活动,以实践操作、互动参与、跨界融合为特点,幼儿园与书圣故里社区实现了深度对接不仅丰富了幼儿的音乐学习体验,锻炼了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高效整合与利用教育资源,实现了书圣故里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孩子自制乐器的能力

3. 自主式的社团活动

孩子们通过自主选择社团,幼儿园邀请书圣故里的民间戏曲艺人走进幼儿园,让幼儿亲眼看见莲花落表演技艺,了解其发展历程、服饰道具背后的民俗含义,以及在地方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幼儿深入理解越剧作为本土戏剧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传承与热爱本土文化的种子,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深化他们对本土曲艺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4. 本土味的传统音乐游戏

绍兴本土味的传统游戏源于绍兴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比如孩子们在书圣故里的街头巷尾,传唱绍兴本土的童谣通过歌声传递文化,让幼儿在传统童谣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在探访台门的过程中,孩子们在台门天井里撒欢玩起了民间游戏,如在游戏中播放老鹰捉小鸡的音乐,配合游戏的节奏和动作,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这个过程中促进绍兴本土味的传统游戏传承和发展,增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园社共建的交流与互动。

5. 文化味课程展示活动

搭建园社音乐共享平台邀请幼儿园师生及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孩子们在活动中表演在园内学到的歌曲、舞蹈、快板、儿歌、民间游戏、音乐剧等,展示他们在音乐教育中的成长与收获。比如在迎元旦园社共建课程故事表演中,孩子们将在书圣故里开展的主题活动、项目活动以音乐表演的形式,展现园社共建课程独特的韵味。如中三班快板《书圣故里的桥》中,孩子们手持快板以明朗的节奏打出了绍兴的桥文化;中一班《老屋印记》,孩子们用歌声展现了绍兴白墙黑瓦的江南水乡特色;中四班的《嬉话台门》用越剧、童谣、民间游戏等多种传统音乐的方式展现了书圣故里的台门文化;大六班的《老爷爷书店》,孩子们把小人书上的经典故事《三打白骨精》用音乐剧的方式进行了完美呈现;大三班的《酒趣》更是把绍兴的酒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展示活动,不仅能让幼儿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锻炼自信、提升表现力,还能进一步拉近幼儿园与社区的距离,激发社区居民对音乐教育的关注与支持。

一老一小温暖项目——把书圣故里老人请进来,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书圣故里,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一老一小温暖项目”。如在重阳节,孩子们邀请书圣故里,一起玩击鼓传花、马兰开花等民间游戏,传唱绍兴童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如在元旦迎新年活动中,走进社区和书圣故里的老师们同台表演,孩子们以歌唱、舞蹈、快板等多种形式表演学到的本领,老人们则用自己特有的才艺表演越剧、绍剧、莲花落等越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幼儿在互动中感受老一辈人对音乐的热爱与传承,增进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幼儿为老人们表演精心准备的音乐节目,用歌声与乐声传递关爱与敬老之情,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精神。这些活动既深化了幼儿园与社区的融合,又在代际间架起了音乐沟通的桥梁,实现了音乐教育的社会价值。

(三)融化——教学旨归融化

在构建幼儿园与社区共建的音乐课程体系中,“教学旨归”的概念指向了我们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所达成的核心目标与深层意义,即让音乐教育如同春日暖阳般温柔地“融化”于幼儿的心灵深处,滋养他们的情感世界、文化认同感以及全面发展的需求。具体而言,这一“融化”过程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情感共鸣:音乐以其直接触及心灵的力量,成为引导幼儿深度体验与感悟人文情感的有效媒介。在书圣故里的背景下,教师选择那些描绘江南水乡宁静致远、诗情画意意境的音乐作品,如《咏鹅》《声声慢》等,引领幼儿沉浸于悠扬旋律与诗意歌词之中,从而引发他们对家乡美景的热爱之情,激发起保护环境、珍视乡土文化的初步意识。此外,通过组织集体歌唱、舞蹈活动,如合唱地方民歌、表演传统舞蹈,既能让幼儿在欢快的节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又能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的精神品质,增进同伴间的深厚情谊。

2. 文化认同:音乐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借助各类民谣、童谣、戏曲片段等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素材,向幼儿生动讲述其中蕴含的丰富民俗风情、历史典故、道德观念。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助于在幼儿心中播下热爱祖国、尊重传统的种子,为他们未来成长为有文化底蕴、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公民奠定基础。

3. 全人发展:音乐教育在提升幼儿艺术修养的同时,更着眼于其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以及创新能力的激发。在共建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秉持“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密切关注每个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绪变化,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音乐教育既能满足个体差异,又能促进全体幼儿的共同进步。

“教学旨归”定位为“融化”,意味着我们期待音乐教育能如春雨润物般深深渗透到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其在情感共鸣中滋养爱心,于文化认同中厚植根基,借全人发展之机绽放个性光彩。如此,音乐便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成为助力幼儿全面、和谐、快乐成长的强大动力,有力地推动了幼儿园与社区共建课程的价值实现。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