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与中学协同的非遗“三声腔”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晓艳

江西省九江学院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一直急待解决,同时需要长期坚持和寻找科学合理的方法,由于历史的前进,文明的发展,过往口口相传的方式很难满足非遗这类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更广泛和更深入的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我们需要大力传承和发展,让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更加生动和完整的体现。本篇文章以高校与中学协同非遗“三声腔”课程开发与研究为实例,对“非遗进校园”这一举措进行切合实际的研究和表述,着重研究如何开发出适合青少年特点的非遗课程,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非遗是我们的民族瑰宝,我们有传承与发展的义务和责任。同时,我们如何把高校的有效资源与中学的教育特点相结合,在对青少年非遗知识的教授和非遗技能的掌握上,做到各尽其责、各尽所能,最大化的培养广大青少年对非遗传承与发展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是本篇文章的主要论点。九江山歌“三声腔”从唱腔到歌词,都极具特色,对延续九江历史文脉有着重要作用,应该是中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一门必修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声腔;协同;课程开发与研究

正文


课题:《基于大学与中学协同的非遗“三声腔”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编号:SZUJJYI2023-1113

引言

基于大学与中学协同的非遗“三声腔”课程开发与研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声腔”进校园的具体实施方案、步骤、以及达成目标的阐述,这一方案在基础教育的阵地上,能够切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可以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和设计,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做出相应的课程设置,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和校园环境的氛围上做到日常化和潜移默化,让学生有步骤、有层次的进行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体验,从而实现非遗传承与发展从基础教育开始的良好方式,对于非遗的创新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非遗九江山歌“三声腔”对于九江人来说相对熟悉,青少年们有一定的认知,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的容易掌握,如果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能够做到细致、合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能够根据时代特征和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来进行创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则会开展的更加顺利,青少年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正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声腔”的传承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江山歌“三声腔”流传于九江市柴桑区一带,有千余年的传唱历史,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声腔多变,分高腔、平腔和低腔,不同的腔调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以及展示不同的故事题材和内容。“三声腔”的用途很广,随时随地都可以触景生情,从而随口唱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三声腔”采用宫调试,运用“125”或“612”等几个音进行演唱,歌词多用排比手法,所以,极易于传唱,深受老百姓喜爱。田间地头、婚丧嫁娶、开业庆典等场合运用非常广泛,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很积极、很实际。作者在2022年九江山歌(三声腔)传承人研修班研修过程中,与学员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中了解到此项非遗在民间的传承条件极为艰难,传承路径也非常的狭窄,现代的年轻人在审美及兴趣爱好上,已经与老一辈代表性传承人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他们对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在他们的生活圈和学习环境中,所接受的信息时代感更强。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距太远,很多非遗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而当时的环境很难为现代人所知,所以,对非遗能对生活产生多少影响也是现代人很难感受到的,从而导致当代人思想上就不能接受,更存在因代表性传承人年纪大、缺乏心力进行传承,非遗面临濒危的困境就愈发的明显,最重要的是,非遗传承人也因缺乏相应的展示平台而长期搁浅技艺,从而逐渐丧失传承非遗的能力和热情。在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上,各界人士都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和探索,数据分析、口述史研究、传承人研修、非遗街圩的建立等等,都起到了很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非遗的活态传承。而非遗传承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只有解决了传承人的接替问题,让当代年轻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非遗的发展问题,意识问题和思路问题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只要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思路明确和清晰,就能找到性质有效的具体方法,才能看到实际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绵延的体现,是地域特色的表现,九江山歌“三声腔”记录了柴桑区人民世代以来文化的进步,文明的发展,生活的变迁,它承载着柴桑区甚至九江市很多老百姓对生活的技艺和美好向往,所以,为了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能够得以延续,抢救、保护、传承、发展九江山歌“三声腔”,意义尤为重要。

二.大学与中学协同促进非遗发展的具体措施

在国家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非遗传承的背景下,各大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上,做了大量的研究,也逐步建立了相应的研究基地,并开展了各门类非遗传承人的研修工作,在研修期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对于诸多非遗项目濒临消亡的问题上,做了深切的思考。结合时代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应的政策法规,发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具有共性也不乏特性。对于不同门类的非遗,一个很显著的问题就是传承人的问题。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市级、县级传承人,同样的问题就是缺乏热情和科学的传承手段。所以解决传承人的传承能力问题是抢救和发展非遗的重中之重。为此,高校积极组织传承人研修活动,对传承人的激情以及技艺的培训进行有步骤有目的的培训,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相关非遗项目的内涵及特征。大多数非遗传承人的非遗技艺都来自口传心授,缺乏科学的认知和研究能力,所以,大学在自身师资队伍强大并且专业的情况下,针对性的开展非遗知识授课,让传承人得到系统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准。然而,现有的大多传承人年龄偏大,表演、教学、传播的精力很难跟上,所以,把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工作重心转向中小学,使得非遗在基础教育阵地上开花结果则是让非遗的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良好举措。小学生年龄偏小,可以在校园氛围上做特色。设立非遗角、非遗体验流动站,定期开展非遗为主题的班会等,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中学生在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上比小学生更加的完善和强大,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能更好的理解非遗这类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精神层面的积极影响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大学在完成对传承人的研修工作之后,要力推非遗进校园,与传承人及基础教育研究者合力开发出适合中学生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路径,使得非遗项目为中学生所接受,让中学生了解非遗的具体内容,采用适合中学生的教学模式,学习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走进田间地头,增加与传承人面对面的机会,看到非遗最原始的样貌,从而更加准确的还原非遗的特征,为发展与创新非遗做好基础研究。
三.非遗进校园对于非遗传承、发展及创新的重要意义

非遗进校园,对于非遗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不容小觑,无论是对社会变迁的记录和历史更替的体现,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唯一性。非遗进校园的目的就是让这以传统文化形式继续保持它应有的姿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的活态传承。在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激发他们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和强大的文化自信。非遗进校园与其他形式的传承路径有着显著的区别,它能够在思想最深处给与年轻一代最强烈的影响,能够以最系统最科学合理的方式让青少年得以最全面的指导,非遗的传承需要新鲜血液的输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需要很好的保护它们、继承它们,但更需要跟紧时代的步伐,把时代特色融入到民族瑰宝当中,让非遗绽放出时代的异彩。青少年的思想、眼界、审美等独具特色,他们视野里的一切都更富色彩性,对他们进行非遗知识的系统化教授和训练,他们的接受速度是非常快的,并且他们对这一文化的理解也是别具一格的,只要我们能够做好正确的引导,辅以合理的课程设置安排,校园里的非遗教学成果一定是显著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也是浓烈的,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勇于守正创新,在作品的风格和形式上,大胆突破,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创作出属于时代的作品,只有符合时代特色和当代审美的作品,才能更易于传播和推广,所以,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校园中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优于其他形式的先天条件,首先,大学中的师资专业性强且资源丰厚,硬件条件相对优渥,在对非遗进校园这一科研项目的研究方面,可以给与强大的技术支持,而中学的教学环境和课程安排有可以问非遗的推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大学与中学协同开发非遗课程,具有很好的的实际意义,所以,资源的整合作用于实践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

 

结语

 基于大学与中学协同的非遗“三声腔”课程开发与研究,是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相结合的课题,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大学与中学的阵地特点,再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开发出适应性强的课程体系,对学习进度的把握做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对学生的阶段特点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静态观摩、动态演绎,对非物质遗产九江山歌“三声腔”的形式及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和合理改良,让非遗进校园这一推动非遗发展的举措,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让非遗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工作的进程,非遗工作的全面推进,也不是仅靠学校就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各部门各领域的相互配合,需要全民在非遗传承和发展意识上的提高,结合自己的专业,发现非遗之美,传承非遗之精髓,拓展非遗之路径。作为教育者,我们一直要秉持循循善诱的原则和风格,在培养非遗人才的道路上,做足、做深、做全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好开发与调研,找到切实可行的方式,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三声腔”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有其在九江发展的先天良好优势,又有完备的教学和推广模式,一定会在它原有的风格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