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程生活化微课的思考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孙冬青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0

摘要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教育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刻板、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提出的教学原则,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讨论中职德育课程微课生活化的设计思路。旨在让中职德育课程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通过微课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兴趣,促进中职生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

中职教育;德育课程;生活化;微课

正文


当前的中职德育课程普遍缺乏系统化的教学大纲与指导方案,教师对课程设计的更新难以跟上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导致部分学校的中职德育课程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生活化微课的出现为中职思政教育提供了一条新的实践方向,社会生活和时事热点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课程素材[1]。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生活化微课应该更具有面向现实生活的针对性、追逐世界潮流的时代感以及能够处理实际问题的实效性。教师在完善和优化课前-课中-课后等一系列教学流程时应当将以上原则与性质考虑在内。

一、课前预习

(一)课程设计

生活化微课是中职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时代产物,也是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要围绕“微课生活化”这一要点展开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置与“生活化”这一要求息息相关。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应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而实际问题来源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贴近生活的教学目标必将导致整个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失败。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情感目标应当服务于技能目标,即学生在德育课上学到的知识是为他们最终掌握生活技能打下基础的,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也是在此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

“微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生活化”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德育教育如果只有枯燥无味的刻板说教,那么学生必然会对其产生厌恶,德育课程的效果也就因此大打折扣。教师应该让“生活化”渗透每一个教学环节,用生动鲜活的实际案例丰富德育课程的预设内容。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小组合作、情境模拟、问卷调查、角色扮演、辩论研讨,教师要根据“以微课为主,多种教学方法为辅”的原则和学生实际学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感恩教育为例,教师让学生在学完课前微课之后分别写出他们为家人、朋友、社会做的三件事以及家人、朋友、社会为他们做的三件事。学生将它们带到课上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在一旁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引导。这便是一次较为完整的、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法的德育课。

(二)微课录制

微课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已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针对中职德育教育的微课制作却没有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微课录制对中职德育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要求很高,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和相关信息技术,中等职业学校和学习平台的洽谈对接与技能培训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2]。现如今,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课教学奠定了极好的硬件基础,教师就更需要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身软实力,利用超星学习通、钉钉、雨课堂等线上平台完成微课的录制。

微课制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教师应当明确微课与面对面授课的不同之处,制定适应微课模式的教学方案与流程;第二,教师应当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设计规划合理的微课时长,一般以10-15分钟/课时为宜,太短则无法涵盖本节课主要内容,过长则容易令学生失去预习激情;第三,微课设计和录制应当联系生活实际,从教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第四,在微课教学视频中插入互动式选择题或开放性问题,学生需要回答完问题才可继续观看视频,这样既能防止学生对德育课敷衍了事,也能提高他们的课前预习效率。教师在学习平台后台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答题情况,掌握他们的实时学习动态,以便二次改良课中精讲环节。

(三)微课学习

微课学习属于学生课前预习的一项关键内容,没有经过微课学习的学生课堂参与感会大大降低,进而对课堂教学产生恶劣影响。因为微课是连接课前预习与课中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活动的桥梁,所以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端的微课学习环节,采取相应手段保障微课学习的顺利进行。例如,教师可以在微信、QQ或应用软件的德育课程学习群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发送用于检测学情的调查问卷或试题小测,监督学生按时学习课前微课。这些学习群也可以成为师生交流学习和生活问题的平台,教师在群内回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也可以在私人窗口分享学习进度和日常轶事。通过线上群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断加深,情感联结逐渐增强,这有助于课堂德育教学,特别是其中综合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除了师生互动,家校沟通也是教师监督微课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中职生正处于身心成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动向与情感波动直接影响着学习质量的高低,因此做好家校沟通是使学生完成微课学习的重要手段。中职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学校、家庭、企业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才可收到实效,德育教师必须主动承担起沟通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的责任,与班主任一同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保驾护航,而这也是“生活化”策略在教师德育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有力体现。

二、课中精讲

课前预习是生活化微课教学的首要前提,课中精讲则是中职德育教学的重中之重,课前预习与课后巩固的一切成果都要反映到课中教学环节当中。传统的德育教育,包括基础课程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都是以教师的单向信息输出为主,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激情与活力,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提高[3]。生活化微课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对学生在预习时遇见的问题集中解答,如有争议还可对其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三贴近”原则要求教师减少对德育知识铺天盖地的讲解,让学生在知识精讲与实际操练的结合中充分感受并体验生活,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用型逻辑。以诚信教育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诚信”为主题分组创作并排演诚信微剧本,汇演结束后全班投票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演员奖”、“金导筒”等奖项,邀请学生扮演“剧评人”谈谈对于本次活动的感想,有意者可以将“剧评”发布在学习群中供所有同学欣赏。此类实践型活动不但能够提升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而且还可锻炼学生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德育教师甚至可以结合中职生的专业特长设计教学方案,以对口实践调动他们对于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由教学评价与课后练习两大板块构成,也是学生实现知识吸收内化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是教师评估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参考性指标。在德育教育中,这些参数很难被量化,因此需要教师引进多元化、互动化和综合化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巩固并强化微课的生活化内容。微课学习时长、做题记录等数据的可视化令他们能够清楚地看见自己的阶段性成长,从而产生对德育学习的正向反馈循环。教师又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教学平台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课程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良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课后练习也可以通过生活化微课的形式呈现,此时主体也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仿照教师微课录制学生版微课视频。视频网站的兴起为中职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生态,教师与学生在这些平台共同学习微课制作方法,不断优化德育知识体系,上传生活化实践作品,最终形成班级乃至校级德育教育网络集群。无论是教学评价还是课后练习都离不开教师对中职学生的密切关注与耐心督导,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地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与价值体系。生活化的微课教学要合理运用网络教育平台与教学资源,在课前制定课程计划并录制微课,在学习群中督促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在课中浓缩精讲知识要点,根据学生专业设计针对性强的课堂实践活动;在课后利用教学评价和课堂反馈结果调整课程进度与内容,为学生布置分层式课后练习。德育微课模式应当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在生活化进程中实现教育领域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储海平,王祖凤.关于中职德育课程生活化微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24):81-84.

[2] 王晓莹.多媒体微课在教学案例中的实践[J].电子技术,2021,50(07):109-111.

[3] 席颖林.新形势下中职德育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1(07):54-55.

[4] 程容娟.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1(34):34-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