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跨学科融合的有效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崔琳娟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天宝路街道办塔坡小学 7271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新课标背景下,通过设计和实施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性作业,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文章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跨学科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原则、实施策略和评价方式,旨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作业评价

正文


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持续推进,以往泾渭分明的学科边界正逐步模糊,跨界学科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重要方向。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已不再拘泥于纯粹的书面运算,而是愈发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跨界学科的实践性任务设计,其核心不仅在于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超越传统学科限制,将数学与其他诸如科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借此构建起综合多样的认知框架[1]

一、小学数学跨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原则

1.1以生活为载体

数学知识的本质源自于生活的点滴,其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引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提炼数学原理,并进一步实现这些原理的应用。在规划课程任务时,教师应考虑将数学难题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之中,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义,从而深化他们对数学概念的领悟与把握。采取这样的教学途径,不仅能使学习过程显得更为生动活泼,还能够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欲求。

1.2以问题为导向

过往的数学作业模式常常偏重于公式记忆与套用,从而可能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少主动探索的空间。教师应当采取问题驱动的教学理念来规划作业内容,设置开放式、研究性的课题,激励学生调动跨学科的知识资源,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一过程中的深入思考与动手实践,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把握及应用能力将得到巩固,同时增强其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1.3以项目为抓手

学科的项目导向学习着重于以实际项目为轴心,引导学生投身包含数学及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境,通过集体合作与信息共享机制,显著增强了他们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述能力,全方位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1.4以实效为依据

作业编制应当精心挑选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内容,确保既能够巩固深化关键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又能在应对实际挑战的情境中使学生受益匪浅。在作业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其能力范畴内高效完成任务,进而推动全体学生的协同进步与发展[2]

二、小学数学跨学科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2.1 深度解读教材,挖掘作业设计的核心要素

跨学科实践性作业的策划始于教材的深度分析,教师需精确定位核心知识要点与关键能力培养点,此乃构建高质量作业设计的基石。透过对教材的透彻研究,教师能确切掌握其核心理念,并据此展开作业设计工作。

例如,在探讨‘千克与克’这一计量单位时,教师应全方位分析相关基本理论,不仅阐明千克(kg)及克(g)的基本定义与其符号标识,还应着重说明单位间转换的原则,确保学生透彻掌握。此外,通过规划一系列涉及千克与克实际运算的题目,不仅巩固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还借由解决这些题目,引导学生将抽象数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诸如物体重量的度量与比较,以此强化学生的量化直觉,提升其对实物尺寸的真实感知。上述教育策略综合了基础理论的认知、运算能力的锻炼、生活化实例的应用以及量化感觉的培育,多维度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3]

 2.2 整合资源,精准定位学科交融点

综合性实践活动并非单纯的知识累积,而是经由资源整合与精确定位学科交叉界面,促进知识的内在融合。教师需广泛搜集并仔细筛选相应的教育资源,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认知特性和个人兴趣,确保交叉点既富有挑战性又具备实践可行性。

例如,在‘平移、旋转与轴对称’课程单元作业编制中,教师可将日常生活实例及自然现象融入数学概念的讲述过程。关于平移概念可通过电梯运行轨迹与棋子移动路径的对比加以说明;至于旋转,则可联结直升机旋翼、风扇叶片及钟表指针的转动现象;轴对称则指导学生观察并描绘富含轴对称美感的艺术创作及建筑设计案例。此类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不仅巩固深化了学生对数学原理的掌握,亦促进了他们跨学科学习与应用知识能力的发展。

 2.3 多元融合设计,激发学生思维

 2.3.1 语文学科融合,提升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将语言学科要素融入教学实践中,能有效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术修养。教师通过构建文学情境及引导学生撰写数学主题日志,可顺利实现数学难题与语言表述、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教学模块为例,教师可规划实践活动,让学生记录个人日常生活的时间分配,制定时间管理表格,并编写详实的日常活动叙述,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对时间计量单位的灵活应用,还极大提升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力。

 2.3.2 科学学科融合,增强实践能力

数学与科学在逻辑层面的紧密关联,为两者的跨学科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育实践中,通过策划将数学与科学融会贯通的实际操作任务,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析科学难题,进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的双重提升。以‘三角形’教学单元为例,教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实测三角形模型的边长及内部角度,以此来验证三角形的基础属性。更进一步,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并制作依托三角形构造的小型项目,诸如纸制桥梁或塔式结构,借以数学及科学原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这类实践活动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三角形基本特性的认知,还于实践中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2.3.3 美术学科融合,激发创新思维

数学与美术的融合在启发型教育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上。教师可通过指引学生将几何学原理融入图案设计实践,使他们在绘制过程中直观感受数学理念。以‘统计图表与条形图’教学单元为例,学生可被鼓励创造既美观又富含信息的条形图,利用色彩、图案及纹理差异来区隔多种数据类别,这样的作业布置不仅测试了学生准确应用统计学知识的能力,也考察了他们的审美知觉及艺术创造力。更进一步,几何图案设计可延伸为更高阶的艺术作品创作,诸如马赛克拼贴或三维几何实体构建,经由这些途径,学生能在艺术实践的平台上领略数学的美学魅力。此类跨学科的融合教育策略,不仅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业上的提升,也为其在艺术中的创新潜能与审美素养提供了展现舞台。

 2.3.4 体育健康学科融合,促进全面发展

在当前‘双减’政策的教育环境下,探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促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并行之道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数学知识与体育活动相融合,设计实践性的作业任务,成为了一种实现该目标的创新策略。具体而言,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中,通过记录诸如跑步时长、跳绳频次等运动数据,随后运用数学方法来整理并分析这些数据,诸如计算数据的均值、最优表现与最低水平等。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能够习得数据处理能力,还在亲身体验体育活动的同时,加强了体质与健康状态。此跨学科学习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处理和分析体育数据的实践中,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应用的广泛性,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主动性。

 2.4 创新评价体系,提升作业质量

在跨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中,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强调必须深入考察学生作业实施的整个过程,并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估。教师应当构思出丰富多样的评价策略,包括诸如作品展览、班级内的民主评议以及建立学生互评小组进行分层次评价等方法,之后汇总全班的平均得分,以此来全方位映射出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收获。

评估机制应当全面顾及学生的年级特点及作业作品的独特性,保障评估实践的适应性和效度。透过创新与优化评估机制,教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作业质量与学习成效的增进,达成‘评估驱动学习、评估提升质量’的教育愿景。

三、关照差异:跨学科视角下优化实践性作业层次

 3.1 设计层次性作业

在规划教学任务时,教师需深切认识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尤其是他们在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上的广泛异质性。一个分层次的教学任务设计方法要求教师依据学生们不一样的学业成就和认知发展状况,量身定制作业内容,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其最适宜的认知层面上参与并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作业应被系统地分为三大类别:基础型、进阶型与挑战型。基础型作业着重于加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确保学生能深入理解并牢固掌握核心课程内容;进阶型作业则力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与实践应用能力,借助更为复杂且综合性的任务设计,促进学生思维深度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成长;挑战型作业则是为那些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准备的,旨在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与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此分层次设计策略不仅有效应对了来自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需求,也极大地推动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促进了所有学生的协同发展与进步。

 3.2 提供自主选择

在学业任务编制中,强化学生的主体选择性是对学习成效进行提升的关键策略。教师应当构思出多样且分层次的任务安排,使得学子能够依据个人的兴趣、能力水平及学习需求,自我决定符合其需求的任务内容。通过呈现多种不同难易度及任务模式,包含基础练习、应用实践到创新探索等题目,学生在自我抉择的过程中可以找寻到最适宜自身学习路径的任务,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此外,教师还需融入开放式任务设计,激励学生自我规划并执行项目式学习任务,以此培养他们独立学习与创新思维的能力。这种尊重学生个性差别的任务设计方法,不仅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内生动力,还促进了个性化学习与全面素质发展的实现。该设计策略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时,也高效推动了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建设。

四、走向多元:跨学科视角下优化实践性作业评价

 4.1 过程性评价

在当下的教育评估体系内,过程性评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精髓在于全面审视学生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多方面能力,而非仅仅聚焦于作业成品的总结性评判。该评价方法使教师能深入观察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的表现,涵盖任务解读、资料收集、知识运用、难题破解及自我反省等多个维度。此评价模式有利于教师迅速识别并修正学生学习路径中可能出现的理解误区和策略缺陷。

 4.2 多元评价主体

构筑科学且合理的评估体系,核心在于多方位评估主体的协同合作,此乃确保评估广度与客观性之关键所在。评估主体范围应广泛涉及授课教师、学生群体、跨学科教师及学生家长等多方面角色。教师作为评估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其专业素养与权威性为评估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过程,不仅促进了个人反思与同伴间的相互学习,还有效提升了主体意识及团队协作技能;跨学科教师的介入评价,则从多个知识领域出发,提供了丰富多维的反馈信息,全面审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跨学科技能。这种多主体协同的评估模式,实现了评估视角的多元化与层次化拓展,有力保障了评估结论的全面性与公平性,为精准描绘学生个性化成长路径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4.3 激励性评价

在评价系统内,激励性评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核心目的在于运用丰富多样的评价手段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增强作业的质量与深化学习的兴趣。该评价模式推崇评价形式的多元化,涵盖诸如作品展览、同伴评审机制以及各类荣誉头衔的授予,着重于唤醒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学生自我展现与相互借鉴的舞台,公开表彰优秀作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还催化了学生群体间知识的互动与协同发展。设置如‘最佳创意’、‘杰出实践’等荣誉称号,实现了对学生多样才能的全面评价,并进一步鼓励学生追求卓越,不断精进个人能力。教师借助这种富含激励性与多样性的评价策略,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作业质量,推动教育目标的全方位实现。

结论

在本文的探讨中,我们深刻领会到跨领域整合的实际操作任务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及其实效性。教师在规划与执行这些任务时,应当重视将课程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紧密联结。借助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包括过程导向评价、多方位主体评价及鼓励性评价,教师可以全方位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与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推动学生的全人发展。这样的评价系统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能够增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及实际问题解决技巧,为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涯与现实生活奠定稳固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苏永军,姚瑶.多学科融合的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3,(05):50-54.DOI:10.14160/j.cnki.13-1259/g4-a.2023.05.020.

[2]康少军.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类型[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3,(03):30-31.

[3]翁日尔.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2,(Z1):39-4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