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延安时期来华记者对中国红军认知印象的演变——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郑伊男

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大学 712082

摘要

在延安时期,大批欧美记者相继来到延安,用很是的镜头和文字,让世界了解红色中国,创造了一段不朽佳话。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所创作的《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红军的情况,描述了来华记者对中国红军认知印象的演变过程。下面,文章将从历史格局、章节解析、要点研究等角度出发,说明作品中流露的一些信息。


关键词

延安时期;来华记者;中国红军;认知印象

正文


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在1935年,中共中央红军顺利抵达陕北,自此开启了“延安时期”。由此,许多欧美记者来到延安,并且进行了一系列采访,对红军的影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这段历史,能够让世界认识中国红军,并且受到红军精神品质的影响,值得广大学者展开相关研究工作。

    一、重温历史,了解写作背景 

要想得知延安时期来华记者对中国红军认知印象的演变过程,就需要先了解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下面,从几个方面出发,阐述写作背景:

    1.延安时期

延安时期乃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具体指“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自1935年10月19日起,直至1948年3月23日为止。”在延安时期,发生了许多经典事件,可用一张表格,对这些事件进行简单列举(如表1所示):

事件名称

具体时间

“切尾巴”战斗

1935年10月21日

中共中央纠正陕北错误肃反

1935年11月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

1936年7月——9月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

……

……

                      1

这些事件颇具代表性,能够形象表现出红军的光荣事迹,补充说明来华记者对中国红军认知印象演变的原因,具备重要的研读价值。

2.创作背景

《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背景主要包含了“埃德加·斯诺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实际考察”以及“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在1936年7月到9月的时间里,斯诺对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方位考察,并且多次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长时间谈话,搜集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喜多真实资料。此外,斯诺还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红军战士”以及“根据地老板姓”身上,利用“问答、手写”等方式,对军民的生活情况、地方的政治改革情况、民族风俗和习惯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调查。整合这些资源,以及个人的一些感悟和心得,斯诺顺利编撰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著作,将中国红军的真实情况告知世人,彻底转变了世人对红军的印象,发挥出了极大作用。

3.世界格局

埃德加·斯诺之所以前往西北革命根据地,对中国红军进行访问,还受到了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了解当时国内和国际环境,也能够帮助我们解读“来华记者对红军认知印象演变”的过程。下面,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简单阐述:

就国内角度而言,在延安时期(具体指埃德加·斯诺考察西北革命根据地这段时期),中共中央发出了“致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且逐步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计划,构建成了国共两党联合政府。并且,在举世瞩目之下,我国发生“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两位将军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迫使其停止内涵,与共产党联合。这巨大的变革自然引起了欧美记者的注意,纷纷前往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各项考察。

    就国际角度而言,当时的国际形势并不乐观,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当时美国总统大选中,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再次被选举为美国总统,其所实施的政策对美国影响重大,同时也间接影响的世界形势。就欧洲方面而言,德国与意大利签订《柏林协定》,形成了“柏林——罗马”的轴心,其侵略野心暴露无遗,也让其他国家嗅到了战争的气息。在这种国际环境下,访问中国红军极具重要性,能够对世界格局产生影响。

二、初探章节,了解负面印象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著作当中,各个章节都透露着作者对红军的认知印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的来华记者对红军的整体感知。为了细化了解延安时期来华记者对红军认知印象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对著作当中一些章节中的信息展开解析,了解“最初作者对红军的一些印象”。以下为本人对《红星照耀中国》这本著作一些章节的解读,从中可以了解作者对红军的最初印象。

第一章节主题为“探寻红色中国”,章节中出现“作者乘坐列车前往红区”的描述,在这段描述中,作者表现出“好奇”的心理,并且说明“在国外,有许多人对红军的第一印象为‘土匪’,甚至在章节中,作者也提到过类似的称呼”。对其进行简要概括“作者最初对红军的印象是不佳的,认为红军并非一股正义的力量”。

第二章主题为“前往红都的路上”,章节中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红军的一些负面印象,如,在最开始,作者还未弄清“红军”和“白匪”之间的区别,在潜意识中认为“二者并没有明显区别”。并且,在看到的“红军的驻地”之后,作者依然表现出负面认知,认为“红军都十分贫穷,是一群农民”。

   此外,在后续的一些描述当中,作者也提到些许关于红军的负面印象,由此可以总结出,在最初进入中国,前往红区时,许多来华记者对中国红军的认知印象都是负面的,其主要原因为“这些来华记者听信了国民党政府以及他国政府所散发的一些言论。”但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些来华记者对红军的影响逐步发生改观,在作品后续的章节中,作者也逐步表露出自己对红军的正面印象。

三、要点研究,探讨演变历程

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著作当中,存在着许多要点,这些要点透露着作者对“中国红军”的思想认知,我们可以着重对这些要点进行细化解析,从中提炼出来华记者的认知印象,从而进行更加有力的论述。本人对《红星照耀中国》进行了细致阅读,并且从中提炼出一些要点,下面,将进行简单描述:

    1.红区路上

    作者在第一章中描述了“自己在前往红区路上所进行的一段对话”,对话发生的地点为“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上”,当时的斯诺受到疾病困扰,但其内心十分激动,因为他将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在这里,中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

这段对话中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青年人,还有一个是白胡子老人,对话中的青年人非常愿意沟通,和斯诺聊了许多,其中就包含了“政治”层面的一些问题。对话当中,青年人告诉斯诺“自己妻子的叔叔在铁路系统工作,自己可以免费乘坐列车,他打算回到四川的老家,但非常害怕在中途遇到土匪,在那个地方,土匪十分猖獗。”听到这里,斯诺立刻发出提问“你所说的土匪是指红军吗?”从斯诺的这段提问当中,可以看出其本身对中国红军存在的刻板影响,认为“中国红军就是一群土匪。”但青年人立刻进行了反驳,告诉斯诺“红军是红军,土匪是土匪,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听了青年人的描述,斯诺依然表现出好奇的状态,继续进行提问:“可是红军不就是土匪吗,在报纸上,许多人都将他们称之为共匪或者是赤匪。”青年人继续进行反驳“并非是报纸的出版社想要这么做的,而是南京政府让他们这么说的,如果使用了共产党这个称呼,恐怕很多人都将会因此受到牵连,所以他们不敢这么说。”之后的章节中,斯诺继续描述了他与两个人交流的过程,其中透露出一些信息,如“有钱人很怕红军,但是农民不怕红军,甚至还非常喜爱红军。红军取消了高利贷和鸦片,并且还给农民分配土地,但不好的一点在于‘红军杀了很多人’。”

整个段落虽然以“斯诺与两个路人的谈话”为主,但其中无不透露着斯诺对红军的初始印象,对其进行简要总结,可以概括为“斯诺最开始认为,红军可能是一群土匪,但是他本身对这一观点存在质疑,觉得其中还存在一些隐情,红军也有值得赞扬的地方,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报道,发掘红军的真实情况。”

2.长征途中

“长征”乃是整本书的高潮部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著作运用大量篇幅,对“红军长征”这一历史经过进行了描绘,其中也蕴含着“来华记者对中国红军认知印象转变”的相关信息,具备较强的代表性意义。笔者也着重对这部分内容展开了深刻解析,从中提炼出思想认知。

在描写长征时,作者主要阐述以下几方面信息,具体包括“长征的起因——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为什么失败?长征过程;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长征的意义”等。

斯诺在描绘“红军长征”这一故事时,运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年轻的红娃娃们”。这些红军娃娃几乎全体都遭遇过日军或者国民党军队的迫害,在其童年留下深深的阴影,然而,他们每天都会唱欢乐快活的歌曲。从这一段描述当中,可以直观体现出斯诺对红军战士的看法,他认为“红军战士有着乐观、开朗的心理态度,能够积极面对人生,应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另外,斯诺还进行了如下描写“这些年级轻的红军们,并不会不懂事,而是像老红军一样遵守纪律,军队内部也十分团结、和睦。”这些内容当中都能够体现出红军优良的精神品质。

另外,在关于红军长征描写的部分中,斯诺还着重撰写了“红军战士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内容,尤其体现出直接团体意识和自豪感,说明红军是一支凝聚力极强的军队,这也是斯诺对红军战士的肯定和赞扬。

原文当中出现了不少关于“红军精神”的描写,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说明此时作者对红军认知出现了明显改观。其中一句为“他显然是中国人中最罕见的意中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从这里的描述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了作者转变认知印象的经过。

3.伟大领袖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当中着重对伟大领袖毛泽东进行了描写,其中体现出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和精神。书中透露出“在别有用心者的恶意丑化之下,红军在斯诺心里一直印象不佳,但毛泽东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主动将自己所撰写的诗歌赠予斯诺,并且盛情地邀请他同自己吃饭,还对他的理想进行了高度肯定。”在原文中,作者描写毛泽东“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件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我曾几次同包泽东一起去参加过……”这些话语中都透露着斯诺对毛泽东的印象,也能够侧面反映出其对红军的认知。

另外,在这本著作中还出现了“毛泽东向斯诺讲解红军重要战术、思想、精神”的内容,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传达给斯诺,强调“红军精神扎根在每一名战士的心中”,有效打破了西方人对红军的偏见。在询问道“红军长征经历”时,毛泽东具体展示了所统计的数字,包括“三百六十八个日夜、一百天的战争、十八座雪山”等,向其揭示长征的艰险。

从这一段描述当中,可以形象体现出斯诺对红军以及红军领导人的认知印象,从一开始的“凶狠残暴”,逐渐转变为“平易近人、温和可亲”等。

四、概括精髓,提炼核心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当中蕴含着一些核心内容,反映出历史背景以及斯诺视角下的红军形象,可以作为“研讨重点”。

    1.重温历史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记载的都是历史当中真实发生的事件,蕴含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字字句句当中透露着作者的历史研究,能够反映出延安时期中国红军的真实形象。我们可以结合书中的一些描述,解读出当时真实的历史。

书中提到“斯诺认为,红军是有信仰、有行动的,是能够获得最终胜利的哪一方”。作者在其中暗指历史中发生的一些真实事件,信仰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出工农红军的本质,有行动在于“宣传共产党纲领,进行五次反围剿运动、开启长征”等方面,从中可以深刻了解来华记者对红军的认知印象。

    2.概括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还对红军的形象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在作品的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我们可以尝试概括作品精髓,从中提炼核心内容,从而概括出“来华记者对中国红军的真实印象。”

    著作当中出现了斯诺的描述“红军是受过文化教育的军队,用列马思想武装自己”,其中就体现出了红军受教育的境况,反驳了“红军是一群土匪”这一言论,说明斯诺对红军的印象是正面的。书中说明“红军当中官兵平等,同心同德”,由此可以说明“红军是一支团结一致的军队,能够内部统一,共同抗击外在强敌”。书中还提到“红军是一支敢于牺牲,敢为国家而奉献自我的军队”,由此说明“红军有着崇高的精神品质,敢于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样可以体现出斯诺对红军的正面印象。这些语句都属于作品原文,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红军思想品质,展现出来华记者对红军的真实认知印象。

、意义探寻,启示创作目的

研究“延安时期来华作者对红军认知印象的转变”具备极高的历史价值,能够体现出多方面重要作用,下面,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进行简单阐述。

    1.打破固有印象

归根结底,《红星照耀中国》这本著作的创作目的在于“打破西方国家对红军的固有印象,并且深刻说明延安时期来华记者对红军认知印象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极其重要,与当时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有着深远联系。进行总结性概括,来华记者对红军认知印象一共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的反感、第二阶段的好奇、第三阶段的认同以及第四阶段的肯定”。

2.联合中外力量

来华记者对红军认知印象的转变也有利于“中外力量联合”,在此之前,由于存在不良印象,很少有国外力量对中国红军伸出援手,无法给予有效支持,导致红军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有所发展。《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现,推动来华记者对红军认知印象改变,无疑为中国红军争取了宝贵的支援力量,同时,中国红军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提升,逐渐参与到各种国际事务当中,成为一股中坚力量。

3.促进统一战线

    延安时期,我国受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局势非常危急,迫切需要全民族统一战线,共同面对强大的敌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有效推动来华记者认知印象的改变,进而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越来越多有志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斗争,为之后赢得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也是一部文笔十分优美的纪实性、报道性作品,在这部作品当中出现了诸多关于“红军战士、领导人、红区劳动人民”的描述,体现出了来华记者对中国红军认知印象的演变过程。该著作具备极高的研读价值,用心品味作品,可以揭开历史真相,了解真实的红军,受其精神品质感染,为现代延安形象的构建与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参考文献]

[1]屈彩娥.延安时期来华欧美记者眼中的延安形象[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7-218.

[2]许程.埃德加·斯诺在华新闻活动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3.

[3]邓皎昱,王嘉敏.《红星照耀中国》的史料价值[J].安康学院学报,2023,35(2):88-91,1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