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科学预学作业设计与实践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科学;预学作业;设计策略;教育改革
正文
前言
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在科学教育领域,如何通过科学预学作业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研究的热点。科学预学作业的设计不仅需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需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将深入探讨初中科学预学作业设计的意义、原则与策略,为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初中科学预学作业设计的意义
初中科学预学作业的设计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科学学习的延续,也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首先,预学作业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课前的作业布置,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进行相关知识的预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知识上建立初步的认知框架,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其次,科学预学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作业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或调查的任务,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现象,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这种探究式学习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再者,预学作业的设计也促进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记录和分析这些现象,并将其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这样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生活感悟和科学素养。此外,预学作业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分析学生在预学作业中的表现,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科学预学作业设计策略
1. 通过具体任务促进学生探索与思考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科学预学作业设计中,通过具体任务来促进学生的探索与思考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策略。为了让学生在预学阶段就能激发好奇心、提出问题、探索求知,教师可以设计针对性强且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任务,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并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光的反射与折射”这一单元的预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实际任务:探究“生活中不同材质的物体表面对光线的影响”。首先,教师在预学作业中提出任务要求:学生需要在家中选择几种常见物体,如镜子、玻璃杯、金属勺子、塑料盒和水面等,对其进行观察,记录这些物体表面在不同光照角度下的反射情况。学生可以用手电筒或自然光源照射物体,然后观察并记录光线的反射角度和亮度变化。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还可以提出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镜子表面会反射出清晰的影像,而塑料盒却不会?”、“光线在玻璃杯中穿过时为什么会发生弯曲?”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根据已有知识作出假设。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或课外资料查找关于光反射与折射的基础理论知识,将这些理论知识与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初步对比和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案例中,一位教师将这一任务扩展为一个小组合作的探索项目。学生们分成小组后,各自完成对不同物体的光反射与折射现象的观察,并在小组内分享各自的记录结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互相质疑与解答,如探讨“为什么不同物体对光线的反应不同?”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光的传播路径是否会发生变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不仅在知识获取上得到丰富,还能够在他人的思考中获得启发,加深对光学现象的理解。
2. 利用项目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利用项目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科学预学作业设计中的一项关键策略。项目学习强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具体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科学知识,还需要运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培养合作能力、沟通技巧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一个关于“可再生能源”的项目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并设计出一个可行的能源利用方案。在项目学习中,学生首先需要进行广泛的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以了解可再生能源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接着,学生将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共同设计一个综合性的项目,例如搭建一个小型的太阳能电池模型或风车。通过这种合作,学生不仅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还提高了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3. 小组合作作业设计与实施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科学预学作业设计中,小组合作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是促进学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策略。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组,确保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使得每个小组都能集思广益,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在小组合作作业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具体任务,比如探讨某种科学现象的原因、进行实验设计或分析真实案例。在任务分配上,教师应明确每位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和责任,比如小组长、记录员、材料管理者等,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动力。同时,任务的设计应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例如,在研究“水循环”这一主题时,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关于水循环的实验或模型展示,记录不同阶段的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这样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保持对小组活动的观察,提供适时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反馈和小组展示环节,帮助学生反思他们的合作过程和成果,强调合作中的有效沟通与责任意识。这样的反馈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还能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估能力。
4. 促进文字、图表、实验等多种作业形式的结合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科学预学作业设计中,将文字、图表、实验等多种作业形式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知识,增强思维的多样性和学习的深度。这种综合性作业设计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能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使他们在知识构建过程中形成更为全面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讲解“地球与太阳系”的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结合文字描述、图表绘制和实验探究的预学任务,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其对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可以在预学作业中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来总结地球的运动方式,如地球如何围绕太阳旋转、每个周期的时间长度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些概念,不仅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初步掌握,还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理解上的不足。
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绘制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示意图,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路径。通过图表,学生需要标注出地球在不同位置时所对应的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的情况。这个环节能够促使学生在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的过程中,建立起地球运动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图表绘制有助于学生在视觉化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绘图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利用简易材料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例如,学生可以用一个灯泡代表太阳,用一个小球代表地球,然后通过转动小球来模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并记录当“小地球”在不同角度和位置时,“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不同情况,推导出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理。这个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天文现象转化为具体的体验,使学生在亲自参与中加深理解。
四、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某初中科学教师在教授“物质的构成与变化”单元时,设计了一份针对该主题的预学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前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并初步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该作业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预学作业设计
1. 信息获取与整理
任务:学生需要在课前查阅关于“分子、原子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并绘制一个简易的知识图谱。要求学生整理资料,并重点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写出一段关于化学反应本质的简短文字说明。
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为课堂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 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观察
任务: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一个与化学反应相关的现象(如铁生锈、食物腐败、蜡烛燃烧等),并拍摄照片或制作简单记录,写下观察日记,描述现象并提出相关问题。
目的: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升科学观察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简单实验操作
任务:教师提供一个简易实验方案——“自制碳酸饮料”,让学生在家中进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作实验。学生需要记录实验步骤、反应现象,并思考产生气泡的原因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目的: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化学反应的直观理解。
4. 预习问题思考
任务:预学作业中,教师设计了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学生需在课前通过阅读与思考,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目的: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为课堂互动做准备。
表1 教学活动施细则表
项目 | 作业内容 | 实施方法 | 培养的核心素养 | 预期效果 |
知识探究 | 预习“物质的构成”相关内容,绘制原子、分子的结构图 | 学生通过教材、网络查阅资料,绘制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结构示意图 | 科学思维、信息获取能力 |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并用图形表达出来,提高对物质构成的认识 |
现象观察 | 观察周围环境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如水的蒸发、冰的融化,记录观察结果 | 学生在家或学校观察特定现象,撰写观察日记并拍摄相关图片 | 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 学生能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和思考 |
实验设计 | 设计“醋与小苏打反应”的实验,观察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 实践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理解反应的原理,增强动手能力 |
问题思考 | 针对“物质变化”提出三个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答 |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课堂上讨论,教师引导深入分析问题 | 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 | 学生在问题讨论中提升分析能力,能提出深入的科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
小组合作 | 组内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物质变化 | 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结果展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实验结论 | 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形成科学思维,增强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
课堂总结与反思 | 结合课前预习和实验结果,进行课堂总结,并进行自我评价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提出个人收获和不足,进行自我反思 | 自我评价能力、学习反思能力 | 学生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总结与反思,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
实施与反馈
在正式课堂开始前,教师通过预学作业的回收情况了解到学生对该单元的初步理解情况。课堂上,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知识竞赛、学生展示等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物质构成与变化的理解。由于学生课前已进行资料搜集、生活观察及动手实验,课堂讨论中问题意识较强,互动效果良好。通过预学作业的实践,学生不仅在知识理解上有了明显进步,还在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等方面得到了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和有趣。
结束语
综上,通过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科学预学作业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科学预学作业的创新设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未来的研究将会一步关注作业设计与学生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叶爱慧,林威丞. 基于课程与分层视角的初中科学实践性作业设计 [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3, 52 (08): 1-4.
[2]郑宏斌. 初中科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2, (29): 7-9.
[3]汪群利. “双减”背景下基于单元整体视角设计高质量校本作业——以初中科学七下第三章第六节《摩擦力》为例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 7 (09): 81-86.
[4]沙琦波,王耀村. 指向素养的初中科学6E实践作业 [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21, (11): 3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