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本科管理学课程创新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萌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对本科管理学课程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首先分析了多元文化与本科管理学课程及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联系,其次分析了本科管理学课程现状,随后分析了多元文化视角下本科管理学课程创新的有效策略,最后分析论述了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本科管理学教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实践。


关键词

多元文化;管理学;人才培养

正文


引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多元文化交织成为常态。在这样的环境下,管理学领域对于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本科管理学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从多元文化视角审视本科管理学课程,探索课程创新模式,对于培养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高质量管理人才至关重要。传统的管理学课程已难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创新势在必行,这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管理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多元文化与本科管理学课程及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联系

(一)多元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多元文化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从内涵上看,它是不同民族、种族、地域文化相互交织融合的复杂文化生态。这其中包括了多样化的价值体系、信仰、习俗、艺术形式以及思维模式等其特点表现得十分显著。差异性是多元文化的重要标识,各个文化群体在道德观念、审美标准、行为准则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区别。交互性也是突出特点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和相互影响日益频繁,这种交互促进了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同时,多元文化还具有传承性,每种文化都承载着其独特的历史记忆,通过代际传承延续文化的血脉。

(二)本科管理学课程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本科管理学课程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是构建国际化人才知识体系的关键基石。在国际商业环境中,管理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理论工具。

从宏观层面来看,管理学课程传授的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等知识,能够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国际企业的架构和发展方向。例如,国际战略管理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制定竞争策略。在微观层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内容则让学生掌握在国际市场运营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和员工进行管理的技能。本科管理学课程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为其在国际商业舞台上施展才华奠定坚实基础。

(三)多元文化对管理学课程及其相关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多元文化对管理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内容上需要拓展和深化,应增加跨文化管理模块,深入剖析不同文化下管理实践的特点和差异。例如,对比欧美和亚洲企业在决策流程上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同时,要注重国际商业伦理的融入,因为不同文化对商业道德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标准。

对于人才培养而言,要求学生具备卓越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对非语言符号的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技巧。此外,培养学生的文化融合能力是关键,使他们能够在多元文化团队中整合各方优势,创造出独特的价值。同时,还需要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度,让他们在国际管理活动中尊重和适应不同文化,避免因文化误解而导致管理冲突,确保国际业务的高效开展。

二、本科管理学课程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单一化问题

当前本科管理学课程内容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单一化倾向。多数课程仍以传统的西方管理学理论为核心,过度依赖经典教材中的内容,缺乏对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管理实践的广泛涉猎。这种单一化使得课程内容局限于有限的理论框架内,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独特的管理模式、文化因素对管理的影响等方面涉及不足。例如,在组织行为学部分,往往侧重于介绍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理论,而对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的组织行为模式缺乏深入分析。

此外,课程内容在行业应用的多样性上也有所欠缺。目前主要围绕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等领域的管理问题展开,对于新兴的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国际非营利组织等领域的管理内容融入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对不同行业管理知识的需求,限制了学生在多元国际商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缺乏国际化元素

本科管理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国际化元素的缺失是一个突出问题。传统的课堂讲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国际商业环境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要求。

在国际案例的运用方面,虽然部分课程有所涉及,但存在案例陈旧、来源单一的问题。多数案例集中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缺乏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企业案例的引入。同时,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没有充分挖掘案例中跨文化管理的要点和挑战。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足,未能充分利用国际在线学习平台、跨国虚拟商业模拟等工具来增强学生的国际化体验。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需求脱节

本科管理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现象。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下,国际市场需要的是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环境下管理实践有深刻理解的人才。然而,目前的培养目标往往侧重于国内市场的一般性管理能力培养,对国际化素养的关注不够。

从能力结构来看,国际商业要求人才具备流利的外语沟通能力、国际商务谈判能力、跨文化团队领导能力等,但本科管理学课程在培养这些能力方面缺乏系统规划。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没有紧密围绕国际需求进行设计,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在国际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在培养过程中对国际商业规则、国际法规和伦理等方面的教育不足,使学生在参与国际业务时可能因不了解相关规则而面临风险,无法有效满足国际商业环境对人才的全方位需求。

三、多元文化视角下本科管理学课程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丰富课程内容

在多元文化视角下,丰富本科管理学课程内容是提升课程质量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首先,增加跨文化管理理论知识迫在眉睫。跨文化管理理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管理行为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例如,引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让学生了解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等维度如何影响不同国家的管理风格。这些理论知识为学生分析国际管理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从文化根源上把握国际管理中的复杂性。其次,引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案例是丰富课程内容的重要途径。通过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案例,如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模式中体现出的日本文化对管理的影响,以及非洲一些新兴企业在克服当地特殊文化和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独特管理经验。这些案例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文化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培养他们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管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为适应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本科管理学课程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采用国际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方法。通过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教学项目,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教师和教学风格。例如,与欧洲的高校合作开设网络课程,双方教师共同授课,学生在课程中参与国际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跨文化交流和协作,提升他们的国际沟通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管理理念的理解。此外,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模拟跨文化场景也是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利用虚拟现实设备,创建逼真的国际商务谈判、跨国团队管理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情境。在模拟场景中,学生需要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如不同的沟通方式、决策习惯等。这种实践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跨文化管理情境中,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三)优化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结构对于培养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国际化管理人才至关重要。设置国际管理实践课程模块是优化的重要方向。在这个模块中,可以安排国际企业实习、国际市场调研等实践项目。例如,组织学生到跨国公司在本地的分支机构或国际企业在中国的合资企业进行实习,让他们参与到国际业务的实际运作中,了解国际管理流程和跨文化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国际市场调研项目则可以让学生针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特点和文化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为企业的国际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同时,加强与国际课程体系的衔接也是课程结构优化的关键。借鉴国际知名高校管理学课程体系的优点,对本科管理学课程进行调整。例如,引入国际认可的专业认证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与国际标准接轨。这样可以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在国际范围内具有通用性和竞争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深造或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本科管理学教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实践

(一)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实践

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本科管理学课程中,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是核心实践内容之一。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跨文化情境中,提升其沟通技巧。课程中设置专门的跨文化沟通课程,系统教授不同文化下的语言风格、非语言符号含义以及沟通礼仪。例如,在讲解亚洲文化和欧美文化的沟通差异时,强调亚洲文化注重含蓄委婉,而欧美文化倾向于直接明了。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与国外学生或商务人士进行线上或线下的交流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特定的沟通任务,如国际商务洽谈模拟,了解在跨文化环境中如何清晰表达观点、避免误解,从而提高跨文化沟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此外,开展跨文化项目实践,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课题。小组成员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协调沟通,共同完成项目报告和展示。这种实践使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协作中锻炼沟通能力,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成员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二)国际视野拓展实践

国际视野拓展实践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环节。在本科管理学课程创新中,多途径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看待管理问题。利用国际案例分析竞赛,让学生深入研究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管理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企业,从新兴科技企业在全球的崛起,到传统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转型。学生在准备竞赛过程中,需要分析全球市场趋势、国际竞争环境以及不同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从而拓宽国际视野。组织国际企业参访也是重要的实践方式。安排学生实地参观跨国公司在国内外的分支机构,了解其全球布局、运营模式和跨文化管理策略。比如参观可口可乐公司在不同国家的工厂,学生可以观察到产品如何在适应不同文化市场的同时保持品牌核心价值。此外,邀请国际知名企业家和学者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分享国际商业前沿动态和全球管理经验,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国际管理理念和实践,激发他们从国际视角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全球领导力培养实践

全球领导力培养实践对于本科管理学课程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在国际环境中的领导能力。开展国际模拟联合国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参与国际事务的模拟决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协调各方利益,提出具有全球视野的解决方案。这种活动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跨国家背景下的领导和决策能力,使其学会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引领团队达成目标。设立国际学生领导力训练营,汇聚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训练营中,通过团队建设、拓展训练和国际项目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领导多元文化团队的能力。学生在其中需要发挥领导作用,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充分利用不同文化背景成员的优势,应对各种挑战。例如,在国际营销项目实践中,领导团队制定适合不同国家市场的营销策略,提升学生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结语: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本科管理学课程创新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课程的创新,能够使本科管理学教育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多元文化管理素养的国际化人才,还能推动管理学学科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与发展。我们应持续关注多元文化的动态变化,不断优化课程创新策略,为国家和国际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国际化管理人才,助力全球经济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嘉华;钟小容;黄哲. 数字治理时代下公共管理学课程混合式实验教育实践探索. 现代商贸工业,2024(06):254-257.

[2]符慧君. 边境管理学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探索. 法制博览,2024(13):34-36.

[3]刘洁琼.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基于贵州省某高校的问卷调查. 现代商贸工业,2024(20):213-215.

[4]冯春梅. 基于问题导向的管理学课程创新——“三环节”下的“三四三”教学模式.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3(03):111-115+120.

[5]曾超;王兴山. 基于支架式教学法的“一心三全”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10):167-16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