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人口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与突破路径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钟紫兰

福清市统计局计算站 福建省福州市350300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日益明显,农业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人口的城镇化不仅关系到城乡结构的优化,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就业机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等,这些因素制约了农业人口的顺利城镇化,亟需系统性的研究和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因此,探讨农业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与突破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农业人口;城镇化;问题;突破路径

正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成为必然趋势。这一过程对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农业人口城镇化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诸如土地利用冲突、社会保障不足、就业压力增大以及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研究农业人口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与突破路径,不仅能够为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一、农业人口城镇化的常态性问题

随着全国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未来将有大量农民迁徙至中心城市工作和生活。然而,必须意识到目前的人口城镇化研究在整体规模和内在质量控制方面都明显滞后于城市空间容量和城镇化规模,以及城乡土地资源的发展。潜在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可能会导致一种长期发展趋势。

1、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同步

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一些地方过于注重城镇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和土地的开发利用,而忽视了人口的集聚和市民化过程。这导致了大量新城新区、开发区等建设起来后,实际居住和使用的人口并不多,形成了“空城”“鬼城”的现象[1]

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热衷于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区建设;另一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在进城落户、享受城镇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使得他们在城镇稳定生活的意愿和能力受到限制。此外,农村的土地制度也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进城落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三权”的处置存在担忧,担心进城后失去这些权益。

2.户籍制度改革有待深化

尽管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城市的落户门槛仍然较高,特别是对于超大特大城市而言,积分落户制度的指标设置不够合理,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这对于长期在城市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来说,仍然存在较大的落户难度。而且不同地区的户籍制度改革进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的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进程。

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

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中主要从事低端、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承担较高的生活成本。同时,他们在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享受与城镇户籍居民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专业技能等原因,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中的就业竞争力较弱,职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很难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和经济收入的稳定增长。

4.农村人口外流严重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活力,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农村人口外流还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文化传承的断层,一些农村学校因生源不足而被迫关闭,乡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5.城乡融合发展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完全打破,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均衡,阻碍了城乡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和渗透需要进一步加快,以推动城乡共同进步、协调发展[2]

二、新发展常态下农业人口城镇化改革的推进策略

当前中国正处于新型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经济模式。中国正在实施农业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复杂规划,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人口结构和经济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国际上对我国可供参考的发展经验尚有不足。就完成时间进度而言,周期相当长,时间跨度将长达20到30年。为确保任务高质量如期完成,中国每年需努力实现约1000万农民的第二次农业人口再转移。政府应广泛开展多方社会调研,倾听城乡不同收入群体的意见,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目标,快速实施扶持政策,切实造福人民。

1、多头政策并进,促进农业人口逐步向中小城市转移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农业人口城镇化进程,通过一系列政策并举,促进农业人口逐步向中小城市转移。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中小城市的扶持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提高城市吸引力。同时,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为农业人口转移提供充足的居住和就业空间。其次,深化农村改革,释放农村劳动力,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通过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等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进城提供经济保障。再次,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他们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在城市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还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城乡之间在产业、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对接,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农业人口转移创造更多机会。

我国农业人口城镇化多头政策并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逐步推动农业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2、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保证农业人口享有均等化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

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领域内,应当依法持续推进深化改革,果敢地彻底打破目前存在的各种不公平分配和发展不均衡制度,逐渐实现区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发展基本农业与流动农村人口福利的保障。政府应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公共发展服务政策,优先提供以下服务:一是着重提供基本福利的社会公共基础服务,包括农村社保、医疗、教育以及技能和培训补贴等;二是重视做好城乡流动人口管理的服务动态信息跟踪化,确保服务跟随人口流动,实现服务与人员同步;三是进一步重视公共服务等均化,不仅要在全国城乡间体现,也要在农业人口和城乡居民之间真正实施;四是政策应保持适度倾斜,科学制定政策计划时需充分考虑城乡人口总体变化情况,促使优质资源流向中小城镇及边远农村,提升其公共环境资源储备,利用各项政策支持,加速农民城镇化进程,发展公共服务,整合人力资源,建立城镇文化服务系统,引进农民工就业,促进中小城市社区繁荣[3]

3、深化综合改革,完善有利于农业人口顺利转移的农村体制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通过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确保农民在土地转让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防止出现土地纠纷和农民利益受损的情况。例如福清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健全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三权分置”制度,以及完善土地流转模式。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农业人口城镇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通过实施“5000亩造地”行动,将废弃坑塘、抛荒地等改造为耕地,不仅提升了耕地质量,还有效缓解了耕地占补平衡压力。这一举措为城市发展节省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要逐步放宽城市户籍限制,使更多的农业人口有机会进入城市生活和发展。这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在城市中能够找到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第三,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他们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会增加。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障。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支持,确保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保护。最后,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方式,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这样不仅可以留住一部分愿意留在农村的人口,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城市人才回流到农村创业就业[4]

4、提高农业人口文化素养,增强认同感

目前,城镇外来人口整体学历和文化水平较本地居民低,他们缺乏农业技术转移的职业培训机会,也与当地居民存在认同差异。这种工作文化素质的不同可能会影响未来农业技术转移的人群个人职业目标选择,增加人均收入差距,挑战市民城市认同意识,同时会导致城镇居民对外来农业人口到城市就业产生偏见。为实现农业劳动力向城市人口的整体市民化,必须积极协助农村劳动力逐步提升工作技能、文化水准和教育素质等方面的个人综合技能,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真正完整树立对所居城市社区文化归属感,通过文化心理和精神层面实现自我认同,这将有助于消除城市农业劳动力转移至城镇人口遭遇的心理歧视和道德偏见,获得社会广泛认同。

结束语

农业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应充分认识到农业人口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加大公共服务供给以及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等突破路径,逐步实现农业人口的有序转移和市民化,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胡良兵,马晓蕾,云振宇.县城城镇化视角下推动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23,(10):89-90.

[2]张锐.放大县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载体功能[J].中关村,2022,(06):28-29.

[3]任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快农业人口转移的建议[J].甘肃农业,2019,(04):90-92.

[4]隋福民,韩锋.中国农业人口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与突破路径[J].宁夏党校学报,2018,20(02):100-10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