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有林地保护的重要性及方法
摘要
关键词
国有林地保护;重要性;保护方法
正文
我国国有林地是重要的自然资产资源,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工作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伴随着人类活动以及社会变化,国有林地的建设和保护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包括过度开发以及资源破坏等不同的方面,为实现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加强生态安全保障水平,有必要认真研究国有林地保护的重要性,探索实现保护目标的有效办法。本文对此进行分析,为国有林地有效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加强国有林地保护的重要性
(一)促进生态系统稳定
在我国,国有林地为很多珍稀动植物提供了生长的环境和美好的家园。在兰州地区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在内的丰富植被类型,为马鹿、野猪、岩羊等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觅食以及繁衍的场所。金雕、红腹锦鸡等珍稀鸟类在林地筑巢,哺乳动物则依赖林地的植被作为食物来源和隐蔽场所。加强国有林地的保护,让这些物种的生存环境保持稳定状态,不会受到破坏,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这对于整个生态链的维持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
兰州市的地形为典型的“两山夹一河”狭长地形,南北两山以湿陷性黄土为主,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生态环境较为恶劣,针对兰州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状况,各级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造林绿化单位,分片包干,大力开展以专业队伍为主,全民义务植树为辅的植绿、爱绿、护绿行动,经过多年的人工造林和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目前已初具规模,有效改善了兰州地区的生态面貌。林地的植被根系可以对土壤进行紧密的固定,降低雨水对于土壤部分产生的冲刷,树木的枝叶缓解了雨水下落的速度,降低了雨水对地面造成的冲击力。兰州地区多年来人工造林的良好成效,尤其国有林地良好的植被覆盖有效避免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这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林地还可以过滤和吸收地表径流中的泥沙,让河流的含沙量下降,对黄河下游的水利设施和农田进行保护,这对于当地水土资源平衡的实现意义重大。
此外,国有林地通过蒸腾作用向大气释放水气,让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林地中的树木借助于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于空气质量的改善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对于兰州这种气候干旱的地区,加强国有林地保护,促进了局部小气候的调节和改善,让气温的日差和年差减小。比如说,夏天林地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周边温度,实现降温消暑的效果,冬天又可以发挥防风作用,减少寒风对于城市的影响,为宜居兰州市城市建设发挥了积极的生态作用
(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兰州国有林地主要以人工造林,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同时基于森林的生态旅游建设日趋完善,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兰州市南北两山以皋兰山、五泉山、白塔山、徐家山、五一山等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国有林地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当地旅游观光和探险,提高了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带动了有关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国有林地周边的农业生产和林地的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林地为农业区域提供了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风沙和干旱这些自然灾害对于农作物产生的影响得到了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在林地中生存的有益昆虫和鸟类能帮助实现对害虫的控制,降低农药的用量,让农产品更加安全,农产品的产量更高,这种生态农业的协同模式促进了兰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为农业发展创造了独特的优势和空间,推动了整个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步伐,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三)具有社会与文化价值
国有林地为兰州当地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机会,在允许进入的林地中,人们可以徒步旅行,可以露营,可以参加登山这一些多元化的户外活动,林地能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焦灼和压力,让居民的体质得到增强,满足居民的探索欲望,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需求逐渐增加,国有林地也成为了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在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提高方面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国有林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很多古老的发源地与历史传承、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古老的领地可能是当地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又或是民间故事的发生地,加强这些国有林地的保护,实际上也是对于当地文化记忆的保护,可以为文化的传输提供一个重要的载体,帮助后代更好的延续和传承本土文化,是民族自信以及文化认同感增强的有效基础。
二、加强国有林地保护的方法
(一)法律保障与政策引导
一方面要制定更加严格完善的国有林地保护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要明确国有林地的权属以及保护范围和各部门的管理职责、违法处罚方式等多样化的内容,要加大对于非法侵占、破坏国有林地等不同行为的制裁力度,让违法的成本得到有效提高,使人们的行为得到控制。同样要建立健全针对国有林地保护的监督执法机制,对执法部门进行严格的监督考核,避免发生执法不公或执法不严的现象。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切实增强执法人员的综合水平,配备先进的执法设备仪器,确保执法更加高效有序。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出台和制定一系列的优化政策,鼓励当地的企业以及个人参与到国有林地的保护以及生态修复工作中,比如说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补贴和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强对于从事生态林业、林下经济以及森林旅游这些绿色产业的企业和个人的扶持,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针对由于保护国有林地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地区和群众加以补偿,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林地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中[3]。
(二)科学管理与监测
首先,加强国有林地保护,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明确林地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职责,要加强林业部门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一种合力体系。比如说林业部门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配合做好国有林地的保护管理和执法工作。要推行国有林地的科学化分类管理,依据林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等不同的因素,实现国有林地的多元化划分,比如说将其分为林地保育区、生态林养区、人文休闲区,实现差异化的管理要求。针对于林地保育区要严格限制开发利用,实现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标,针对于生态林养区则需要实现可持续经营,让森林资源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升,针对于人文休闲区则需要科学规划旅游设施建设,真正做好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其次则是需要加强针对于国有林地的资源监测,应用专业的无人机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的科技,完成针对国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蓄积量、生物多样性等不同指标的定期监测和动态科学评估,掌握国有林地资源的具体变化,作为科学管理和决策的坚实基础。要加强针对国有林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监测评估,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生态效益变化,比如说监测森林对于水土保持、气候调节以及空气净化等不同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让生态系统功能变化对于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得到科学的评估和探索,作为后续的林地保护措施制定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三)合理规划与利用
加强国有林地保护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制定,制定时遵循生态优先、科学合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考虑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等不同方面的因素,合理的布局林业产业和生态旅游项目。规划环节应该充分征求专家学者,社会公众以及有关利益群体的意见,让规划更具可参考性以及民主性。后续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也必不可少,主要是保证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和目标顺利落实[4]。
基于国有林地生态资源保护的前提上,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同样至关重要。要在国有林地保护中推广使用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经营模式,让林地中木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有所提升,促进产业链的延长,也应该加强针对于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让优秀的生物质能源得到开发利用,缓解传统能源紧张的局面。同时,对林下经济的探索同样也必不可少,主要是要对林地空间和森林资源进行充分的了解,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林下种养殖活动,比如说中药材、食用菌的种植以及家禽家畜的养殖,共同提升了林地综合效益,但同时也必须要加强对林下经济的规模和强度控制,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此外,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实践中要加强对于游客的精细化管理和主动性引导,推动游客文明出行,确保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一方面要采取多元化的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针对于国有林地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不同媒体的途径都可以采用,要宣传国有林地保护的意义、法律、政策,增强公众的认知,制作相应的纪录片和公益广告,展示国有林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关键的生态价值,激发公众的保护热情。在学校以及社区这些人员集中的地区,更要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之作为重要的主题,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科普讲座活动,都有助于培养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形成一种人人参与和支持国有林地保护的积极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是要鼓励积极参与其中.可以在当地成立国有林地保护志愿者组织,吸引综合素质较高的志愿者参与到林地巡查/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不同的活动中,可以组织“开展认养一棵树,守护一片林”这些有着积极意义的公益活动,为公众提供参与林地保护的平台和机会,也要加强和社会组织以及企业之间的关联和合作,共同推进国有林地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成法律援助、环保宣传、科研监测这些任务,企业可以通过投资生态产业以及参与生态修复的多元化的途径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确保公众参与的充分性和广泛性[5]。
(五)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一方面,针对于国有林地保护的科研创新对于保护工作的推进必不可少,主要是需要相关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配合,研发先进的森林资源监测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森林防火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促使国有林地保护的科技水平大幅度增长。比如说,通过建立国有林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针对于林地资源的精准化监测管理任务要求,要在林地管理中推广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建设示范基地,体现出科技引领的重要作用,促进涉及到国有林地保护中的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切实提高国有林地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态价值,作为国有林地保护的科技支撑。
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国有林地保护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畅通人才成长和培养的机制。对于高等院校可以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森林资源管理、林业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等不同方面的专业人才,在部门内部也需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促进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要积极引进并耐心留住高素质水平人才,保障国有林地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林业专家和科研人才到国有林地管理和科研单位中工作,鼓励人才创新创造,为国有林地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结语:加强针对于国有林地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对于生态建设来说,国有林地保护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也调节了水土气候,而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国有林地保护促进了林业资源有效应用,加快了生态旅游发展,助力了经济增长,对于社会文化来说,国有林地保护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要实现国有林地有效保护的任务要求,就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实现科学的监管和发展,对资源进行灵活有效的应用,并动员公众参与的力量,实现持久性的创新和人才培养,只有全社会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国有林地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目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参考文献:
[1]韦宏宇.南宁市国有林场林地资源保护调查与分析[J].防护林科技,2021,(03):67-69.
[2]刘学林.国有林地的森林资源管护办法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04):134-135.
[3]何家枢.城郊国有林场林地保护利用问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4]郑强,白钰,王彬.青冈县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J].林业勘查设计,2018,(02):44-46.
[5]刘洪伟.关于加强国有林场林地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中国林业产业,2016,(07):5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