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推进策略
摘要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
正文
一、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实践回应,并紧随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培养大量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人才支撑。“立德”是一个长期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意义。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也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高校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育内容体系之中,扎实推进立德树人。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历史、国家、文化等内容的教育,强化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对中华民族这一客观实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从而增强大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二)坚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2]它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百年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时刻注意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并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是思想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高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场域,担当着培育和弘扬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任务。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之中,有利于广泛凝聚意识形态的强大合力,织牢织密高校教育的意识形态安全网,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战略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3]当代中国大学生生逢强国盛世,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政治力量。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时代新人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厚植爱国主义热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重任,需要56个民族和14亿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高校作为各民族青年大学生的聚集地,加强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能够增强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联系、增进友谊,并树立坚定的民族团结信念;另一方面增强大学生的“五大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进而增进民族团结与维护国家统一。历史与现实也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和团结最广大青年学生的力量,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合力。
(一)部分大学生民族观念匮乏,忽视培育意识的重要性
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是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关键因素。随着学习渠道的多元化,海量信息充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由于此阶段大学生具有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独立能力强的特征,并且对高校教学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容易对新鲜观念和事物产生好奇。但在其学习新鲜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对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迟疑,部分学生违背集体主义原则,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性产生怀疑和动摇,甚至割裂其整体性,一味地考虑自身的想法,忽视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认同。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心理特征和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理解不清,在认知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4],在某些行为上表现出偏激。此外,他们在拥护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常识时也非常在意他人对本民族的看法和态度,当产生分歧时狭隘民族主义的偏激意识和行为时有显现,有时在共同的空间场域下也会形成民族小团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更不利于在高校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部分高校教育体系不健全,校园培育氛围不浓厚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健全的教育制度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但各高校对于培育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现出不同的重视程度。部分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教育体系和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有待完善。部分高校把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作是民族高校的责任和工作,忽视了非民族院校培育该意识的重要意义,未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教育内容落实落细。尽管部分高校具备成熟的教育机制和专业的教育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思政课程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体系并有效传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深入系统学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内涵认识模糊不清,对自身的执教能力也不够自信。[5]相关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单一且方式滞后,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满足实际需求。部分高校教育管理层面对于铸牢工作分工不明确,忽视举办有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校园主题活动的重要性,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果不理想。由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加上其涉内容庞杂并涉及多个层面,需要高校持之以恒的努力。
(三)网络意识形态形势复杂,西方文化思潮冲击
培育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国内某些问题,还面临着国外的挑战与威胁。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各国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场域,网络平台也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与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但国内某些缺乏政治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意识的网络媒体为追求一时商业利益不惜过度夸大和虚假宣传社会问题与矛盾,恶意破坏社会稳定,这种消极环境氛围对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带来了无形的影响和冲击。除此之外,西方反华势力以民主、自由、人权为噱头,持续在境外进行思想文化渗透[6]。它不仅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防线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而且还试图控制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这些分裂势力的行为严重干扰着高校政治文化生态,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严重危害。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多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待考证。而大学生正好处于三观基本形成但仍需巩固的阶段,部分大学生对于虚假信息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可能因为个别民族事件或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而模糊其价值取向,加上国内某些分裂势力的挑拨产生民族偏见。因此,高校应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和网络领域意识形态监管工作。
三、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策略
(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创新铸牢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鲜明的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引导功能。[7]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为了有效推进这一目标,必须坚持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不断创新铸牢模式。要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两者缺一不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统筹考虑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确保两者在内容、方法和目标上形成合力。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主体,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也是具体的实施者。因此,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深化思政课程建设。此外,还要注重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真正实现同向同行,形成育人育才的协同效应。其次,要整合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建构“大思政课”教育格局。通过整合各类课程资源,推动各学科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推动思政教育向纵深开展。再次,注重文化认同的培养,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文化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是激发高校大学生归属意识的关键。因此,在课程思政中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8]最后,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参与社会服务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以及深厚的民族精神。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培育氛围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与铸牢还需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怀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学校文化是坚守学校自身的精神追求下积累和创造的生态共同体[9],文化认同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石,优秀的校园文化是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并且能够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设情境,深化文化感染、精准熏陶大学生心灵等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文化环境的隐性润育作用,建设多民族大学生互嵌式校园,全面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10]文化是引领和支撑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营造良好的培育氛围应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改进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非常必要的。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文化活动之中,通过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以多元化、多样态的方式促进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铸牢,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育人。首先,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鼓励和支持学生组建各种兴趣社团,如民族文化交流协会,通过社团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之间交流与融合,增进了不同民族背景大学生的之间的友谊。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活动来吸引不同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如百家宴美食节、民族风情特色歌舞表演、火把节等,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形式,强化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最后,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也是进行文化宣传的重要契机。高校可以举行“五史”知识竞赛系列活动,大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来领略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历史厚度,发挥其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感染召唤作用。
(三)妥善引导与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效果
网络新媒体具有内容丰富性、互动便捷性、呈现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速地传递信息,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资讯科技与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开展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让互联网成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整合教育资源,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内容可视化、形象化。高校要积极开展“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把宣传教育放到“云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1]一方面,全面构建网络教育体系,网络学习和电子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高校教育部门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积极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网络教育课堂。通过“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传统课堂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开展线上线下同步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面对面”与“键对键”的多维时空中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并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交流共享平台,利用QQ、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大学生喜爱的社交软件应用推广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通过微思政、微党课、云课堂等形式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让大学生获得代入感、现场感和交互感更强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高校在积极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的过程中,除了做好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的宣传工作,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的审核与监管力度,提倡积极健康的网络言论,发布高质量、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留存。坚决抵制和严厉打击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错误言论,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营造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
[1] 习近平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 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J].中国高教研究,2020(04):2.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1-01(001).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2).
[4] 李媛媛,魏晓文.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心理机制优化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04):15-21.
[5] 李芳.高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基本问题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4):33-40.
[6] 郭长帅,邢玉红.新时代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问题与实践路径[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2,32(05):5-10.
[7] 张健,柳钠.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1):94-96.
[8] 商爱玲.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8,20(01):3-8.
[9] 柴让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校和美校园建设路径探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01):26-31.
[10] 向驰,雷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2(03):11-19.
[11] 洪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高校教学的价值向度与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05):1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