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运动损伤预防及处理办法
摘要
关键词
运动损伤;预防;处理办法
正文
运动损伤指的是在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症状,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会带来生理上的疼痛感和不适感,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甚至会上升到“家校矛盾与纠纷”的问题。因此,加强体育课运动损伤预防及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部印发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均有强调学校安全教育、健康教育、运动损伤预防及处理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如何落到实处保护学生运动安全性,还需要广大教师们的严格落实。基于此,结合小学体育课教学实践经验以及一些损伤案例分析,探讨小学体育课中的常见运动损伤预防及处理方法。
一、小学体育课常见运动损伤分析
(一)损伤的现象较为常见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形式,在运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各种跑、跳、蹬、爬、滚、投、翻的动作,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磕磕碰碰”。加上体育运动中有一些对抗性项目,对学生体力素质、肢体用力、注意力集中程度方面有一定要求,体能素质跟不上动作要求的情况下也容易受伤。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实际以及相关资料查阅发现,小学生体育课中比较常见一些擦伤、扭伤、拉伤、刺伤、骨折、挫伤、脑震荡、中暑等等[1]。
总的来看,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损伤现象比较常见,所以加强学生运动损伤预防及处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轻伤为主可预防避免
根据运动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度损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三种。轻度损伤是在损伤之后停止运动,及时处理,不影响运动的继续开展;中度损伤是损伤部位及周边范围活动受到影响,需要减少患处活动;重度损伤是需要治疗和卧床休息。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比较常见的是轻度损伤,及时处理后可以很快恢复,不影响后续的体育活动开展。这些损伤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加强保护、管好课堂纪律等等,都是可以预防运动损伤的办法[2]。
(三)男生损伤发生率更高
小学生所在年龄段比较活泼好动、调皮贪玩,尤其是男生精力旺盛,体育课上常常打打闹闹,所以也比较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结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察,以及随机翻阅学校16例运动损伤记录案例,发现有男生损伤率81.25%,男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比女生更高。尤其是4-6年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各项速度、灵敏、力量素质快速发展,肌肉群活动需求增加,精力比较旺盛,在体育课上也比较难管理[3]。男生体育运动时候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以上这些也是导致男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比女生高的根本所在。
二、小学体育课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一)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
小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运动过程自我保护不足,难以正确判断运动风险等原因,是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力量差、动作不灵活,但是又很喜欢快速奔跑跳跃,所以常常发生擦伤、挫伤等问题。在体育活动或者游戏比赛中,关注点是“好玩”、“有趣”,忽略了安全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小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体育运动中的自控力、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弱,对于一些危险动作没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所以往往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危险动作,由此导致运动损伤。
(二)教师预防保护不到位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技能传授者、纪律维护者、安全保护者,学生运动损伤发生与教师方面的疏忽和保护不到位也有一定的关系。一是体育课开展之前,对体育器材、设施和场地的安全风险排查不到位,一些比较危险的区域没有设置安全标识和警示,所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体育教学中的安排不合理,比如热身不够充分、动作难度较大、练习密度太大、分组管理不足等,也是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体育课上教师工作任务量较大,安全责任较重,有必要加强教师运动损伤预防及处理方面的能力培训,提高教师方面的安全管理及损伤处理能力。
(三)气候、器材因素影响
除了“人”方面的因素之外,气候因素、器材因素也是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一是气候变化因素和运动损伤关系,比如冬天气温太低所以导致人的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降低,如果这个时候准备活动不充分,容易发生肌肉、韧带拉伤,或者抽经。高温天气大量出汗,容易虚脱、肌肉痉挛,导致运动损伤。二是器材与运动损伤的关系,一些运动器材年久失修,出现裂缝、不光滑、不稳固,一些尖锐、不平滑的地方在使用中很容易导致损伤
三、预防及处理常见运动损伤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小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是发生运动损伤的关键原因,所以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培训、运动损伤预防培训显得非常重要。一是加强体育课运动损伤相关知识的教育,强化学生“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意识,通过运动损伤防范学习、典型损伤案例分析、运动风险评价、损伤处理实操演示等方式,建立学生对运动损伤的基本概念和认识。二是通过教学、演示、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运动中自我保护的方法,通过警示标识提醒、谨记安全口诀、互相提醒保护等方式,减少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三是加强学生体育课的纪律管理,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禁止体育课中的危险和不文明运动行为,采用合理的奖罚手段督促、引导和约束学生的危险运动行为。总的来说,在学习、参与体验、交流反思中,强化学生运动安全意识。
(二)展开教师培训提高预防保护水平
为确保小学体育课的运动安全性,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教师的重视度以及预防处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各大中小学已经陆续将运动损伤方面相关培训,纳入到教师培训的内容中,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的完善。一是体育教师自身要提高对学生运动损伤的重视度,做好体育课前的安全排查、体育课中的安全保护、体育课后的安全强调工作,将运动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二是体育课之前,先检查学生上衣、裤子口袋是否有钥匙、小刀等坚硬、尖锐锋利的物品,检查女生头上不要戴各种发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规律,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避免开展危险度较大、难度过高和激烈的体育活动,提前告知学生正确的规则、规范、注意事项,难度动作方面教师应实时进行正确指导,纠正错误动作。三是开展学校医务室老师、体育老师联动培训,医务室教师向体育教师普及一些学生常见损伤症状判断、处理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相关资料学习、实操培训学习等方式,增强广大体育教师运动损伤预防及处理的能力。例如:常见的擦伤、肌肉痉挛的处理方法培训。
(三)制定运动安全方案提高处理能力
小学体育课上的运动损伤较为常见,有必要制定运动安全的方案,以便及时解决和处理运动损伤的问题。第一,应当对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使用安全情况进行巡查,定期进行维护,根据安全需要或相关规定及时更新和报废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且在运动场地、器材、设备周边,张贴显著的安全标识、明显的安全警示和安全提示,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第二,制定运动损伤问题的紧急处理方案,轻微损伤由老师以及学校医务室进行处理,在损伤较为严重的情况下立刻送往医院处理。并且反思运动损伤案例发生的原因,及时调整现有的运动方案。在组织开展比较大型的体育活动、体育比赛的时候,应该设置显眼的应急站点,全面提高对体育课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和应急处理能力,努力创建平安校园[4]。
四、总结
总的来说,安全无小事,重在预防。小学体育课运动损伤也是如此,只有提高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师生重视度、加强损伤预防和保护,才能够有效的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在推进小学安全工作、构建安全体育课堂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老师乃至家长方面的全力配合。此次课题探讨了小学体育课中的常见运动损伤问题、损伤发生原因,才学生、教师、管理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共同构建健康体育、安全校园。
参考文献
[1]康冬宁.体育运动损伤预防对策探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3(03):73-75.
[2]鲁智勇,普江艳,解强,李伟,李国平.改良运动损伤预防方案在前交叉韧带损伤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1,36(04):388-397.
[3]于雪斗,郑弘溶.青少年运动损伤的现状、分析及预防策略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1):114-115.
[4]陈桂印.学校体育课、体育活动常见的运动损伤原因、处理方式及其预防[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02):6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