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文物保存现状分析研究—以大地湾博物馆馆藏陶质文物为例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张浩

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

摘要

为提升大地湾博物馆馆藏陶质文物的保护水平,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消除文物病害,加强文物整体的稳定性,满足陈列展出与收藏保管的需要。同时对每件文物建立准确详细的修复档案,以便为后续开展文物的研究和相关工作提供详细的信息和物质载体。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使博物馆藏品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

馆藏文物、修复保护、策略、建议

正文


引言:大地湾博物馆现馆藏陶器多为史前遗址出土,大部分陶器保持当年考古修复状态,由于出土时间久,受保存环境及保存设施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部分陶质文物均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病害,致使文物长期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大多都产生了硬结物、残缺、裂隙、微生物损害、结晶盐等病害,需要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处理。

为了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陶质文物,对文物保存现状、文物病害、文物保存环境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并收集有关文物的基本信息,选取同时期陶器残片进行科学检测分析,使该批珍贵陶质文物得到科学保护修复处理,并达到延长文物寿命及长期保管和陈列展览的需要。由于现场采集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文物病害具有差异性,在对部分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实施前,还应在针对不同个性文物差异的基础上,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病害情况,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分析检测和试验,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在实施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做好采样工作和详细记录文物保护修复过程。

一、地理环境

大地湾地处东经 103°29'至 104°19',北纬 35°03'42''至 35°56'46'' 之间,陇西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边,全县平均海拔 1986 米,最低海拔 1730 米,最高海拔 3670 米,相对高差 1940 米,总面积 2851 平方公里,南北狭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地貌总体上属于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但分布区域地形变化差异很大。南部高峰重叠,陡峻挺拔,洮河峡谷,山青水秀;东部梁峁相接,沟壑纵横,荒山秃岭,干旱贫困;西部为洮河盆地,平坦开阔。 大地湾遗址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7℃(最高气温 34.6℃,最低气温 -6℃),无霜期 80-190 天,年平均降雨量 317-760 毫米之间,蒸发量 1400 毫米以上,雨天较多、降水量较大,相对湿度较高。秦安大地湾遗址公园区气候降水量大,温湿度相对偏高的自然环境,是影响陶质文物产生病害原因之一。

二、库房环境

大地湾博物馆是一座遗址类专题博物馆建在遗址保护范围外围清水河南岸古河道与缓山坡交叉处,总面积约3155平方米,分陈列区与办公管理、库房区两部分,其中陈列区面积达1500平方米,呈折线形延伸到古河道,建筑处于半地下状态,其内部是一个开放、连续富于变化的展厅。整个建筑融入遗址环境,融入史前文化的元素,体现了一种“大象无形”的造型设计理念,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根据调查,大地湾博物馆文物分为展厅展柜存放和库房存放,保护修复的陶质文物主要存放于库房中,库房为一层建筑,为全封闭式库房,库房内为水泥地面,普通墙面处理,且照明简陋,光源使用普通日光灯,无法防止紫外线、灰尘、害虫及有害气体的侵入。库房与展厅都未配备调控设备,温湿度随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库房及展厅因气候影响湿度较大,致使部分文物出现结晶盐和微生物损坏等病害对陶器造成进一步不良影响

目前库房内未配备温湿度调控设施,基本处于开放性的自然保存环境,温湿度差值变化较大,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外部环 境转变、降雨量的增多和保存环境温湿度的不均衡变化,导致陶质文物在不稳定保存环境下病害程度有所加剧,因此,亟需对部分陶质文物进行修复保护,以避免影响文物本体。库房藏品常见病害以预防为主,在虫害防治方面必须要弄清,虫害,微生物的特性,然后对症下药

三、环境因素对文物保存的影响

1 温度

温度是引起器物腐蚀的原因。随着温度变化,器物表面彩绘层与胎体、胎体内部之间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收缩,减弱了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致使胎体空鼓、脱落,引起彩绘层起翘、龟裂、脱落以及胎体剥落、酥粉。

2 湿度

湿度也是引起陶器及胎体脱落、剥落的外因之一,湿度的不断变化会直接会引起胎体及地仗中可溶盐分的异常活动,降低地仗材料物理强度,造成器物表面疏松、松动,引起器物胎体、彩绘层酥碱。

3 可溶盐

盐样偏光显微镜观察分析实验发现,当靠近镜片平台并用嘴轻轻对样品豁气时,瞬时能观察到晶体颗粒发生溶解,随之又发现瞬时结晶析出。彩陶陶质胎体具有多孔性和吸湿性,而胎体重可溶盐分是引起器物腐蚀的内因。大地湾博物馆馆藏的这些彩陶胎体中大都分布着微小裂隙,裂隙中含有大量可溶盐颗粒,这些盐分会随着温湿度变化而发生结晶-溶解等过程。当盐分溶解时,裂隙产生松动,而当盐分结晶析出时,裂隙则会发生崩裂。

4 水分

尽管陶瓷、玻璃、画像砖文物制作材料与烧制温度存在差异,但通常都会在器物的胎体和砖体地仗层形成一定的气孔率,因此具有一定的吸湿性,长期遭受埋葬环境土壤中酸、碱、矿物可溶盐等因素的侵蚀和腐蚀,陶器胎体中吸附了大量的矿物可溶盐,随着后期保存环境的改变,在潮湿环境和干燥过程中,随着水分迁移方向,可溶盐在胎体及彩绘层表面析出,引起器物表面酥碱、酥粉,造成文物表面彩绘层的粉化、脱落。

5 霉菌、微生物

霉菌、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而湿度和温度显得特别重要。研究表明,霉菌在温度 20~30℃、相对湿度大于75%繁殖较快,同时实验证明,相对湿度75%是霉菌大量繁殖的临界湿度,当相对湿度达到 80~90%时,很适合多数霉菌的生长,相对湿度在95%左右时霉菌生长非常旺盛。当温度降到 18℃以下,相对湿度 65%以下时,霉菌则不能正常发育。由于空气中散发着这些霉菌的孢子,一旦出现适宜的环境,孢子就会萌发,随着菌落蔓延,不仅使彩绘画面漫漶不清,而且会引起彩绘褪色、变色,从而引起彩陶文物颜料层粉化、剥落。大地湾博物馆湿度很高,高于陶质文物保存最适宜环境,导致陶器发霉、霉斑等病害的出现。

四、文物病害调查分析研究

经过对部分陶质文物的病害情况调查表明,目前文物病害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多,每件文物几乎都有 3~4种病害。存在的主要病害类型包括:泥土附着物、残断、裂缝、结晶盐、彩绘脱落、其他附着物、表面硬结物、 剥落、等病害。这些病害严重影响了文物的价值,威胁着文物的保存,亟需实施科学保护修复。主要典型病害类型如下:

1 泥土附着物。 附着于陶器彩绘表面影响器物外貌的泥土。为稳定病害,但影响文物表面彩绘纹饰的观赏和研究。

 陶罐                              

2 残断。 陶胎断裂造成器物结构完整性破坏的现象。由于机械原因,导致彩绘陶器残缺不全,或某部分与主体部分断开分离,不同陶器破损状况不同,属于稳定病害。

弦纹陶瓶

3 硬结物。硬结物是附着于陶器彩绘表面影响器物外貌较坚硬的钙、镁、钡、铁等盐类沉积物。部分陶质文物被硬结物、浮土不均匀覆盖,致文物表面凹凸不平,影响文物表面基本信息的辨识。

 敛口陶钵                         

5 结晶盐。在陶器彩绘表面析出形成结晶盐影响器物外貌的可溶盐。可溶盐属于活动病害或可诱发病害,其存在对陶质文物的长期保存极为不利,对彩绘危害较大。

 陶罐                

6 其他附着物。附着于陶器彩绘表面的金属锈蚀物、炭迹等影响器物外貌的物质,个别文物表面有污垢等附着物。

 尖底瓶

7.彩绘脱落。部分或全部彩绘层完全脱离其附着体的现象,脱落为稳定病害或可诱发病害。

 陶钵

8 剥落。陶胎表面局部呈片状脱落,但未造成结构完整性破坏的现象。

 小陶罐

在全面了解文物病害的基础上,参照由国家文物局颁布的WW/T0021——2010 《陶质彩绘文物病害与图示》绘制了文物病害图,如图所示,(侈口双唇深腹陶罐)。

   

 

文物病害占比图示

从以上病害类型数据统计分析,保护修复的彩陶器物整体存在表面全部或局部覆盖有泥土附着物、硬结物和其它污染物,大部分器物出现多种病害叠加现象,因此亟需进行科学保护修复处理,来有效控制文物病害的继续侵蚀蔓延,使陶质文物保存稳定性得以提高。

五、文物保护修复目标

1.解决的主要问题:1.对出土陶器(表面泥土附着物、结晶盐、彩绘层脱落、剥落、残缺、断裂、裂缝、酥粉)的保护处理; 2.前期胶粘剂老化、石膏补全老化的保护处理。

2.保护修复技术指标

为综合科学保护大地湾博物馆馆藏陶质文物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保护修复工作严格遵循文物修复的“最小干预原则”“可再处理原则”“不改变原状原则”,按照“使用的所有材料和工艺必须经过试验和研究,证明对文物修复是有效的,基本无害的”要求,修复与保护所采取的修复材料、操作工艺应总体符合、满足以下技术指标: 1)修复操作需采用成熟、传统修复材料与技术工艺,遵循文物原始制作工艺,方可对文物实施修复,修复后不改变器物外观完整性,修复后的器物应保持文物原貌。 2)对器物表面彩绘作有关化学成分及物理显色物相技术分析,确定其相关成分、组成。3)对受损器物实施相关预加固处理措施即隔离层防护,可避免修复中的物理损伤。即在完成清理、清洗工作后,器物的残损、残缺部位,胎体表面脱落、剥落部位,表面彩绘剥落部位,以及器物碎片粘接边缘,实施修复前均需对其进行预加固处理,且残留表面的多余材料需进行清理。4)粘接前要求拼接、比对,粘接修复后器物的表面不残留粘接材料,多余材料应及时清除、清理,不对器物表面造成污染,不影响文物的外观特征。5)器物残损、残缺以及缺失部分的补缺、补全复原修复操作,应以残损部 位或相类型器物为参考依据,不能凭空、随意补缺、补全复原,补缺、补全复原后器物外观应与整体保持一致;同时操作中使用的补全、复原材料的硬度、强度应与器物胎体接近。考虑到器物修复后的展陈效果,根据“可辨识性原则”,全色部位与器物外观颜色保持一致并保持一定差异。 6)馆藏文物的修复有其特殊性,藏品修复目的在于文物修复后期能够更好地展示和陈列,则在实际修复工作中,在文物得到更科学保护同时,应多考虑如何提高其展陈效果。

六、文物保存环境建议

要保证修复后的陶质文物能长期保存不变,保护修复后的保养工作也很重要。根据当地气候和博物馆的实际条件,建议将陶质文物保存在干燥、洁净的环境中。对于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重中之重是控制环境中温湿度的变化,确保博物馆内温度与湿度全天恒定在标准之内。有效方法是安装中央空调和恒温恒湿空调机组,其功能可以对大环境区域内所有藏品进行温度与湿度的调节与控制。(1)适合温度:一般常温条件即可,最佳保存温度区间相对为 24 小时 20±2℃;(2)相对湿度:以 24 小时 45±5%为宜;(3)拿取:接触、拿取陶质文物时工作人员需佩戴手套,双手捧取,轻拿轻放。(4)照射光源:选用过滤紫外线的冷光源,照度100~150 勒克斯;(5)专柜专匣:装匣后专柜保存。

七、结论及建议

着力提升大地湾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水平,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消除文物病害,满足陈展与收藏保管的需要,为后续开展文物研究和相关工作提供详细的信息和物质载体。

1.坚持走出去,让文物活起来,实现自我价值。

博物馆要造福于社会,首先要造福于当地群众。大地湾遗址声名享誉在外,每年接待游客众多,主要以省内游客为主,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应积极寻求“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大地湾遗址外部空间及影响力。

2.建立博物馆资源共享数据库。藏品是博物馆所有活动的物质基础,对藏品的科学研究是博物馆一切活动的工作基础,发挥着藏品与观众之间的中介作用。科学研究不仅仅限于博物馆工作人员及专家学者,应用开放的视角在藏品重发掘更多的资源与信息。

参考文献:

黄春长:《渭河流域全新世黄土与气候变迁》,《地理研究》,1980年。

刘畅:《浅谈博物馆文物库房的温湿度环境控制》,《博物馆研究》,2009年第三期。

刘恩迪:《文物库房的虫害治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年第二期。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