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要点
摘要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环保技术;要点
正文
环境监测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密不可分,以往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及时性与准确性不足,导致环境治理成效下降。当前针对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都有更加先进的监测技术,并且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最大程度避免对环境的破坏,为人们打造健康的生存环境,以下进行相关分析。
一、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的应用价值
生态环境监测和环保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提升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系统。通过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环境要素,能够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从而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其次是保障公众健康。环境监测可以评估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时预警和防范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可能导致疾病的风险,从而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再次是支持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监测数据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制定和调整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推动环保措施的落实和效果评估。最后是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环境监测设备、清洁生产技术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1]。
二、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的要点
(一)环境监测技术要点
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每种类型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都有特定的应用要点:首先是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监测空气中PM2.5、NOx、SO2等的污染物浓度,通常用于评估城市空气质量、预警和控制空气污染;其次是水质监测技术。该技术在测量水体中的化学物质浓度、微生物污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保障饮用水安全、监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水污染状况;再次是土壤监测技术。主要是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污染等。一般用于评估土壤污染风险、指导土壤修复和农业生产安全;第四是噪声监测技术。这一技术可测量环境中的噪声水平,通常用于评估噪声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制定噪声控制措施。最后是生物监测技术。通过生物指标监测环境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如生物多样性、种群数量等,以此评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
以上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结合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数据分析和信息通信技术,形成一个完整的监测系统。比如传感器技术中的气体传感器能够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有助于评估城市空气质量、制定空气污染控制策略,而水质传感器用于监测水体中的各种化学物质、微生物和悬浮物等指标,进而评估水体健康状况和污染程度。在气候变化监测方面,气象传感器能够测量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气象参数,用于监测气候变化趋势和影响环境的自然灾害。再如遥感技术,可以识别和监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有助于评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变化趋势,还可以用来估计和监测植被覆盖、植被生长状态、植被类型及其变化,帮助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开展。在识别水体污染源及其扩散情况上也有重要作用。通过持续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实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
(二)环境保护技术要点
环境保护技术涵盖了多个领域,主要目的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以下是主要的环境保护技术:首先是清洁生产技术。通过改良工艺、更新设备、优化管理,以减少原料和能源的使用,降低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比如采用闭环生产、高效燃烧技术;其次是污染物减排技术。包括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等,主要用于减少工业生产和能源利用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再次是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垃圾分类、焚烧发电、填埋气收集利用等技术,实现对固体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是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修复。以植物修复技术为例,利用植物对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的吸收和富集能力,进行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修复。最后是节能减排技术。当前主要是将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用于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以上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同时,这些技术也为企业提供了节能减排、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的新途径,推动了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3]。
三、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技术落后和设备老化。许多环境监测设施和环保技术设备过时,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或者环保效果不佳;其次是监测范围和频率不足。某些地区的环境监测覆盖不足,监测频率低,无法全面了解环境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再次是数据质量问题。环境监测数据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如采样不足、标定不准确等,影响数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第四是监管和执行不到位。环保法规执行不严格或监管不到位,导致企业违规排放或操作,影响环境质量。最后是成本高昂和经济考量。一些先进的环保技术成本较高,不利于普及和推广,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可能难以承担[4]。
四、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一)细化生态环境监测内容
在细化生态环境监测内容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以全面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生物多样性监测。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其监测可以帮助评估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指导保护措施的实施;其次是栖息地监测。栖息地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监测可以评估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破坏程度,为生态恢复和保护提供依据。为此需要掌握各森林、湿地、草原等的面积、质量和功能状态;再次是土壤质量监测。土壤是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支持,其质量直接影响植被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为此环保部门需要监测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营养元素水平、重金属污染;第四是水生态系统监测、水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系统监测可以评估水体污染状况,指导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当前监测重点集中在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的水质、水流动态、水生物群落结构等。最后是空气生态系统监测。空气生态系统对气候调节、空气质量改善等起重要作用,其监测有助于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生态系统的影响,当前主要是监测森林和草原等大气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气体交换、植被覆盖度等。以上监测内容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如传感器网络、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DNA测序等来实现数据采集、分析和解释,从而提供全面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并为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5]。
(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环保部门要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要点如下:首先是多样化监测手段和技术应用。环保部门需要引入传感器网络、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生物标志物监测、环境DNA技术等监测手段和技术,帮助环保部门实现全方位、多尺度、多层次的数据获取和分析,这些技术能够提高数据的时空分辨率,更准确地捕捉环境变化和生态过程;其次是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站点布局。在生态系统关键区域和重要生物群落设置监测站点,确保监测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监测网络的建立应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同时要结合区域特点和监测目标制定合理的布局方案;再次是数据标准化和集成平台建设。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标准,建立数据集成平台或数据库,实现不同来源、不同类型数据的有效整合和交换。这有助于提升数据质量、可信度和可访问性,支持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第四是定量化分析和模型预测。发展生态系统模型、生物多样性模型、景观格局模型等,结合实地监测数据进行定量化分析和预测。这些模型可帮助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动态过程,预测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环境管理和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是多层次生态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建立多层次的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包括生物多样性损失风险、栖息地破坏风险、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风险等。同时,开发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和潜在风险,采取预防和应急措施。通过以上措施可构建一个更为完善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持[6]。
(三)提升监测人员综合素质
在环境监测中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和监测效果有效的关键。所以环保部门需要通过以下措施提升监测人员工作能力:首先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监测人员具备坚实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理解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污染物质的行为与影响等基础概念。与此同时,要求掌握各类现代监测技术和方法,包括传感器应用、遥感技术、生物标志物分析等,能够灵活运用不同技术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其次是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熟练处理和分析大量的监测数据,包括数据清洗、统计分析、模型建立等。具备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的能力,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再次是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监测人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有效沟通,清晰表达监测结果和科学发现。与此同时,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跨部门的合作环境中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监测任务和项目。最后是责任感和独立工作能力。监测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独立工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监测任务并对结果负责。在监测活动中能够准确判断和应对复杂的监测场景和环境挑战。通过以上措施,监测人员能够更加有效地执行环境监测任务,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为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7]。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新时期,不管是进行生态环境监测还是应用先进技术都需要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来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要点如下:首先是技术设备更新与维护。更新现有的监测设备,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覆盖范围。与此同时,定期维护和校准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准度;其次是人员培训与提升。增加对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投入,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监测操作的标准化程度。并且环保单位引进新技术和方法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技能更新,确保人员能够熟练操作新设备和新方法;再次是监测网络建设与扩展。扩展监测网络覆盖范围,特别是在关键污染源附近和人口密集区域增加监测站点。与此同时,引入移动监测平台或无人机技术,对难以到达或需要即时监测的地区进行监测。最后是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提升。在资金支持下提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快速处理和精确分析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手段,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和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工具。为解决生态环境监测中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包括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监管强化以及公众参与。此外,环保部门需要不断更新环境监测技术,进而提升数据准确性,让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勇欣,张兆海.加强生态环境检测及环保技术应用探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5):17-19.
[2]谢静,刘志敏.基于环保视角下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23,11(09):73-75.
[3]王仕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的建议探讨[J].低碳世界,2023,13(03):1-3.
[4]孟林华.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发展路径探究[J].佛山陶瓷,2023,33(03):74-76.
[5]王希波.新时期下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及其应用策略[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19):33-35.
[6]陶彧佶.环保视角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山西化工,2022,42(06):167-169+180.
[7]冉照宽,许德刚,晏欣.中国石油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现状及建议[J].油气田环境保护,2022,32(01):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