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病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骆文树

莆田市海发水产开发有限公司 福建省 莆田市 351100

摘要

水产养殖业是全球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密度的增加,水产养殖面临着严重的病害威胁,这些病害往往造成鱼虾等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病害的发生与养殖环境、管理措施以及水质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了解病害的特点及其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病害管理不仅能保障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还能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本文主要研究水产养殖病害的特点及其防治技术。


关键词

水产养殖;病害特点;防治技术

正文


引言: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病害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同于传统农业,水产养殖环境复杂多变,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速度快,容易导致大规模的病害暴发,水产养殖病害主要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其中感染性病害更为普遍,涉及细菌、病毒、真菌等多种病原体,环境因素如水温、溶氧量及水质等也会显著影响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掌握病害的特点、发生规律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1.水产养殖病害特点

1.1水产养殖病害传播速度快,易造成大规模感染

水产养殖病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传播速度极快,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的感染这种现象主要源于水产养殖的环境特性,包括高密度的养殖条件和相对封闭的水体,极易导致病原体的快速传播。在养殖池中,鱼类、虾类等水生动物通常聚集在一起,密集的生存空间为病原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媒介。当某一只个体感染病害后,病原体会通过水体迅速扩散,感染其他个体,尤其是在水温适宜、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病原体的繁殖速度会显著加快,水体中的病原体不仅包括细菌和病毒,还可能存在真菌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这使得病害的传播更加复杂。水体流动性及与外界的联系,如换水、投饵等活动,也可能成为病害扩散的途径。即使在看似健康的鱼群中,也可能潜伏着感染病害的个体,这种隐性感染使得监测和预防变得愈发困难,水产养殖病害的快速传播特性不仅对养殖业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也对水产品的安全性和生态平衡带来了潜在威胁,需引起养殖者和相关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

1.2病害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受水质、温度等影响明显

水产养殖病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病害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其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受到水质、温度等多种因素的显著影响。水质的变化,如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波动,直接影响着水生生物的生理健康和免疫力,尤其是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水体污染更加容易导致病害的暴发。此外,温度的升高或降低也会对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和病原体的活性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温暖季节,某些病原体的繁殖速度加快,易引发水产动物的感染,而低温则可能导致某些病害潜伏期的延长,增加养殖者的管理难度。总之,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不仅仅是生物因素的作用结果,更是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了解和监测这些环境因素,对于有效管理水产养殖及减少病害的发生至关重要[2]

1.3潜伏期长,早期症状不明显,导致防治难度增加

水产养殖病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潜伏期长,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这使得病害的防治难度显著增加许多水生动物在感染病原体后的潜伏期可持续数天至数周,甚至更长,在此期间,养殖者可能不会察觉到任何异常现象。这种潜伏期的特点意味着病原体可以在水体中悄然传播,并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迅速增殖。此外,由于早期症状的不明显,养殖者在日常管理中难以识别出病害的初期迹象,导致错过最佳的防治时机。一旦病害发展到明显的症状,如鱼类的游动不灵、食欲下降或体表病变等,往往已经造成了相当的损失,且防治措施的实施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这种潜伏期长和早期症状不明显的特点使得水产养殖病害的监测和预防变得尤为重要,增加了养殖者在病害管理上的挑战,要求其具备更高的警觉性和专业知识,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1.4抗药性问题严重,药物效果下降

水产养殖病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这导致药物效果显著下降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病原微生物的选择压力逐渐增强,致使它们对常用药物产生了耐药性。这种耐药性通常源于不当使用抗生素和药物,导致病原体在水体中积累了大量耐药基因,进而使得传统药物在治疗水产动物时的效果大打折扣。一旦病原体对药物产生抗性,常见的治疗手段将失去效力,使得病害的防治变得更加棘手,抗药性的传播不仅限制了个体养殖场的有效治疗,还可能对整个养殖行业造成影响,增加了病害的传播风险。因此,抗药性问题的加剧不仅影响了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也对养殖者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养殖者需要更加关注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合理评估病害的发生,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水产养殖病害挑战这种抗药性问题的严重性使得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考验,迫切需要探索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

2.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

2.1建立快速检测与监测系统,隔离感染个体

在现代水产养殖中,建立快速检测与监测系统是有效防治病害的重要技术手段此类系统的核心在于通过先进的检测技术及时识别病原体,从而实现早期预警和快速响应,快速检测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其他生物传感器技术。这些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水体样本或养殖个体进行检测,识别出潜在的病原体及其类型,帮助养殖者在疾病尚未大规模传播之前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结合物联网(IoT)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水质参数(如温度、pH值、溶解氧等),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养殖者可以及时发现水质变化与病害发生之间的关联,从而增强防病意识,减少疾病暴发的风险。这种系统的建立不仅提高了病害监测的效率,也为养殖场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设置专门的隔离设施,养殖者可以在早期发现病害后,迅速将感染个体与健康个体分开,防止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隔离设施应具备独立的水源和循环系统,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隔离区内的水质应定期监测,确保不会因感染个体的存在而导致水质恶化。隔离期间,感染个体应接受适当的治疗或观察,根据其恢复情况决定何时重新引入群体。在实施隔离措施时,还需对养殖场内的设备和人员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将病原体带入健康个体的环境中,定期对隔离区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降低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率,确保病害不再复发。通过建立快速检测与监测系统以及实施有效的隔离措施,水产养殖企业可以大大降低病害的发生率,提高养殖的健康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优化水质管理技术,调节水温与水质指标

优化水质管理技术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水质的良好状态不仅是养殖生物健康生长的基础,也是预防病害的重要环节。现代水质管理技术通常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的结合,旨在维持养殖水体的最佳环境。物理方法如水体循环、曝气和沉淀等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体的溶氧量,减少水体中的沉积物和浑浊度,进而改善水质。化学方法则包括定期检测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磷等有害物质,必要时采取中和或去除措施,确保水质指标在安全范围内,生物法(如生态养殖)也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引入一些能够自我调节水质的生物种群,如水草和某些滤食性鱼类,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和病原体,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水质管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确保养殖环境的健康。

调节水温也是水质管理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水温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状态和免疫力。适宜的水温范围不仅有助于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还能增强其抵抗病害的能力。现代水温调节技术主要包括水加热和水冷却系统的使用,以满足不同水产动物的需求,在寒冷的季节,可以利用加热装置保持水温在合适的范围内,防止水温过低导致鱼类的生长缓慢及免疫力下降;而在炎热的季节,则可以通过水循环系统和冷却装置降低水温,避免因高温引起的氧气不足和病原体的繁殖,温度监测设备的使用,可以实时监控水体温度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合理的换水制度也是调节水质和水温的有效手段,通过定期的换水,不仅能够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还能调节水温,保持水质稳定。综合运用这些优化水质管理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的整体健康水平,还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2.3开展定期健康评估,及时识别潜伏病害

在水产养殖中,开展定期健康评估是有效识别潜伏病害的重要技术措施健康评估通常包括生物学、病理学及环境监测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检查,通过定期的抽样检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及早发现养殖个体的健康隐患。首先,养殖者应定期对养殖动物进行体表和行为的观察,以识别其是否存在异常表现,如食欲不振、体色变化、游动异常等,这些都是潜在病害的信号,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测序等,可以对养殖个体进行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及时发现潜伏的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这些技术的结合,不仅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为后续的病害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开展健康评估的过程中,环境监测同样不可忽视。水质和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水产动物的健康状态,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如温度、pH值、氨氮、溶氧等)和饲料成分是健康评估的重要环节。通过监测这些环境指标,可以及时识别出影响动物健康的潜在因素,若水体中的氨氮含量超标,将可能导致鱼类中毒,从而引发病害的发生,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数据,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情况,健康评估还应包括对饲养管理的检查,如饲料的存储条件、投喂量、营养成分等,以确保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通过系统的健康评估,养殖者可以及时识别潜伏病害,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从而保障水产养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4研发新型生物药物,增强抗病能力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病害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传统药物的使用效果受限,且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研发新型生物药物以增强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成为当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重要方向。生物药物的研发通常基于微生物、植物提取物或天然产物,旨在通过调节水产动物的免疫系统来增强其抗病能力,某些益生菌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这些益生菌能够在水体中建立有益菌群,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并通过促进水产动物的肠道健康,增强其免疫反应,某些植物提取物具有抗病原体的活性,可以作为生物药物使用。通过有效提取和浓缩这些活性成分,研发的生物药物不仅能对特定病原体产生抑制作用,还能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改善其健康状况这种基于天然成分的生物药物,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

新型生物药物的研发过程也离不开现代生物技术的支持,如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和纳米技术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某些具有抗病特性的基因导入水产动物体内,使其在生长过程中自然产生抗病物质。这种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水产动物对特定病害的抵抗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此外,纳米技术的引入使得生物药物的靶向输送成为可能,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载体中,可以实现对病原体的精准打击,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生物药物的研发将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和精细化,以满足不同养殖环境和水产动物的需求不断创新与实践,生物药物在增强水产动物抗病能力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是实现可持续养殖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研究病害的特点及其成因,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管理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加强养殖管理和环境监测,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将有助于提升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病害防治的有效性将进一步提升,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思佳,于红.大模型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创新应用与展望[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4,39(03):369-382.

[2]张冠宏.水产养殖病害用药防治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24,(06):65-66.

[3]梁璟.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关键技术获突破[N].中国渔业报,2023-07-17(00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