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1.王亚闪 2.崔秀丽

莘县徐庄镇中心小学

摘要

在现代教育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素养培养以及和谐校园环境的构建具有深远影响。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增强自我认知、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然而,当前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参与度低以及家校合作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增强课堂参与感,并加强家校合作,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学生发展、家校合作

正文


引言:

小学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时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重视,教育者越来越认识到心理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个背景下,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变得尤为紧迫。这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成绩,还直接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现时代的社会结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成为教育进步的标志。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尤为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习惯具有积极作用,助力他们在学习、日常生活及人际互动中实现更佳的适应与成长。实施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学生得以深化自我意识层次,提高情绪控制水平,塑造积极的人际互动模式,此类全面性发展对学生学术表现有积极推动作用,这样的举措将为他们的成长之路打下坚实的根基。

(二)加强心理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突出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优先级,面对这样的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显得特别关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自我认识,洞察他人心理,增进同理心与情绪调节技巧的掌握。此类心理品质的养成,此举对学生应对学习及生活中的困难大有裨益,此举亦为他们的未来社交圈子和职业道路提供了坚实后盾,培养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这一关键步骤,有利于学生全方位融入未来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三)促进和谐校园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构建校园和谐氛围具有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促进其心理全面发展,教师擅长及时辨别并干预学生心理状况,从而大幅削减了校园暴力、欺凌等不良行为的出现。这为学生个人成长注入了强大动力,此举为班级与学校的集体凝聚力提升注入了活力,学生在心理上得到理解与扶持之际,他们的学习意愿和积极性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铸就了更加积极的校园文化底蕴,增进师生之间的友好互动。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尚不成熟,多数学校的课程体系未能充分展现系统性与规范性。此举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执行产生了直接影响,在诸多情境里,课程设计以理论知识的教授为焦点,重点在于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核心观念的深入领悟,未能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心理能力训练及实践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学生在这种课程体系下,面临将学术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的挑战,他们的心理素质全面进步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领域存在知识技能的短板,未得到充分的教育与辅导资源,他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时显得有些吃力。

(二)学生参与度低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参与度普遍偏低,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必然产物,众多心理健康课程未能充分融入趣味性与实操性,课程资料往往显得单调无味,学生们的注意力似乎难以被吸引到课堂上来。因互动与参与不够充分,课堂氛围略显沉郁,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互动参与热情难免会减弱,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上存在认知盲区,或许有人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自己无直接关联,他们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形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似乎未能充分体现其教育意义,学生可能会因为这种做法而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误解,忽视其严重性。

(三)家校合作不足

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家校互动的不足,凸显为一个显著的教育挑战,学校家庭携手,心理健康教育迈向新高度,许多学校在沟通协作方面尚未形成一套高效的模式。众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存在偏差,往往未能主动参加学校的相关事务,学校正向家长传达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观点和实施路径,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途径,如此不配合的情形,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大幅减弱,协同力量不足,心理成长对学生心理成长过程的塑造作用分析。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的策略

(一)建立系统化课程体系

为了解决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学校应着手建立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应涵盖心理知识、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确保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制定符合其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

在《镜子里的我》这节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系统化的课程单元,结合心理知识、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课程中可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评价并分享各自的特点,从而增强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估和更新,确保与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匹配,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增强课堂参与感

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此外,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经历,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他们的生活。

在《情绪初体验》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情绪的理解和表达。学生可以被分成小组,分别扮演不同情绪角色,如快乐、悲伤、愤怒等,进行情景模拟。通过这种互动,学生不仅能深入体验各种情绪,还能够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感。教师还可以设置“情绪日记”,鼓励学生记录并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变化,进一步提升学习热情。

(三)加强家校合作

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效果,学校应积极推动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和心理健康讲座,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同时,建立家校联系平台,方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此外,学校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共同关注和支持孩子的心理成长。这种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针对《养成好习惯》的课程,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普及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指导策略。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平台,教师可以与家长分享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及时反馈孩子在养成好习惯过程中的情况。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例如家庭任务挑战,促进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习惯养成的过程。这种合作能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习惯养成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总结: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不仅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解决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参与度低和家校合作不足等问题,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实施策略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最终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晓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研究[C]//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社会发展与管理分论坛论文集(二).20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