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责任意识;培养策略
正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责任意识成为了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责任意识的重要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责任意识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责任意识的内涵
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他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它包括自我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集体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责任意识等多个方面。
(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1.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责任意识的学生能够更加自觉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关心他人,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班级和学校的管理
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可以促进班级和学校的良好秩序和氛围的形成。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关心集体利益,为班级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责任意识的公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初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可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初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初中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
1.自我责任意识淡薄
部分初中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缺乏规划和目标,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纪律等。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求,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
2.家庭责任意识不足
一些学生在家庭中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父母、帮助家人做家务等。他们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缺乏感恩之心。
3.集体责任意识不强
在班级和学校等集体中,有些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不关心集体利益。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得失,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
4.社会责任意识缺乏
初中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较低,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了解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不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部分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忽视了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他们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不够重视。
2.学校教育的不足
在学校教育中,一些教师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学校的评价体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品德表现和责任意识缺乏有效的评价。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自私自利、缺乏诚信等,这些不良现象对初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社会媒体对一些负面事件的过度报道,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的价值观和责任观。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渗透责任意识教育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责任意识教育资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责任意识教育资源,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将责任意识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例如,在教学 “做负责任的人” 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责任。
2.结合时事热点,丰富责任意识教育内容
教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例如,在教学 “服务社会” 一课时,可以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先进事迹,让学生了解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群体的责任担当,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整合学科知识,拓展责任意识教育领域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整合学科知识,拓展责任意识教育的领域。例如,在教学 “关爱他人” 一课时,可以结合语文、历史等学科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1.情境教学法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责任、感悟责任。例如,在教学 “维护国家利益” 一课时,可以创设国家领土被侵犯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军人、外交官、普通公民等,思考自己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责任和义务。
2.案例分析法
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探讨其责任意识的表现和影响。例如,在教学 “遵守社会规则” 一课时,可以选取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破坏公共秩序等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行为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遵守社会规则的责任意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责任感。例如,在教学 “建设美好祖国” 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为建设美好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然后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
(三)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1.校内实践活动
(1)组织主题班会
教师可以组织以责任意识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如 “我的责任我担当”“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学生” 等。让学生在班会中通过演讲、辩论、小品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责任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校园环保、关爱孤寡老人、义务植树等。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体验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快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举办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举办以责任意识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责任意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水平。
2.校外实践活动
(1)社会实践调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如调查社区环境问题、了解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等。让学生在调查中了解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让学生在参观中了解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责任担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3)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学生可以在假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协助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垃圾分类、宣传环保知识等。让学生在社区服务中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培养学生的社区责任感。
(四)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1.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责任意识的榜样。例如,教师要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关心爱护学生等。
2.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例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责任,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3.教师要及时评价,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责任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行为给予批评和纠正。通过评价,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
(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家长学校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例如,让家长给孩子分配一些家务劳动任务,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2.家校沟通
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家长也可以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中的情况。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3.亲子活动
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组织亲子活动,如亲子志愿者活动、亲子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亲子活动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和责任,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一:《做负责任的人》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责任的含义和来源,认识到自己在不同角色中所承担的责任。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责任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做负责任的人。
(2)讲授新课
①教师讲解责任的含义和来源,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责任。
②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在不同角色中所承担的责任,如学生、子女、公民等。
③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3)实践活动
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制定一份班级责任公约,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
②开展 “我为班级做贡献” 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自己的责任。
(4)总结评价
①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评价,表扬那些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
②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二)教学案例二:《服务社会》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服务社会。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担当。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讲述一些关于志愿者服务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服务社会。
(2)讲授新课
①教师讲解服务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服务社会。
②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可以为社会做哪些贡献,如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关爱弱势群体等。
③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服务社会不仅可以帮助他人,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3)实践活动
①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到社区敬老院看望老人、到公园进行环保宣传等。
②让学生在活动后撰写心得体会,分享自己在服务社会中的收获和感受。
(4)总结评价
①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评价,表扬那些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
②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采取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发挥教师榜样作用以及加强家校合作等有效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水平。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治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J].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10):1.DOI:10.16681/j.cnki.wcqe.201610076.
[2] 王丽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研究[J].读书文摘:中, 2018(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