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有效途径的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张小红 王华琴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730200

摘要

在高等教育领域,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旨在探讨大学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分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文章首先阐述课程思政教学的背景和意义,然后探讨大学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接着,文章提出具体的融合策略,包括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最后,文章总结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意义,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途径;教学创新

正文


引言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不仅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一、课程思政教学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程思政教学的提出背景

1.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应运而生,旨在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这种教学模式的提出,反映了高等教育对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追求。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课程思政教学的提出,正是为了适应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1]。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大学语文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1.文学作品的德育价值

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精选具有深刻道德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价值、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都能够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审美体验中接受道德教育,实现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2.语文教学的思政功能

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对现代社会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其在主动探索和思考中接受思政教育。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思政内容与语文教学的脱节

当前,一些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思政内容与语文教学脱节的问题。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缺乏有机结合,导致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互独立,难以形成合力。例如,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可能更多地关注文本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而忽视了文本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2]。这种脱节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无法充分吸收和理解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2.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大学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和讨论,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参与。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也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对思政教育内容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探索和思考,从而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学理念的滞后

教学理念的滞后是导致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大学语文教师中,仍然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滞后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未能将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缺乏创新和灵活性。

2.教学资源的不足

教学资源的不足也是影响大学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案例、多媒体材料和实践平台,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往往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种情况使得教师难以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教学资源的不足也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创新,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合策略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

1.精选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文本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精选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文本是实现课程思政融合的基础。教师需要从丰富的文学资源中筛选出那些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时代精神、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例如,可以选择那些描绘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道德伦理观的作品,如《论语》《孟子》等古典文学,以及鲁迅、巴金等现代文学中的名篇[3]。通过这些文本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文学素养,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2.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除了精选文本外,教师还需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这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政治敏感性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发现并强调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例如,在讲授《红楼梦》时,除了分析其艺术成就和人物形象,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矛盾、家族伦理和个人命运等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1.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模拟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将思政教育内容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模拟法庭辩论、角色扮演、历史情景重现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政教育的内涵。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讨论式教学的推广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互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推广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就文本内容和思政教育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如“这部作品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你认为作者通过这部作品传达了什么样的价值观?”等[4]。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相互启发,共同探索,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讨论式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内化。

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1.教学效果的反馈机制

建立一个有效的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至关重要。这种机制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活动的效果,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通过定期的反馈,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目标的紧密结合[4]。此外,反馈机制还应包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从而促进教学的持续改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改进的导向作用

评价体系在教学改进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它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效果的直接反馈,还能够为教学改革提供方向。通过评价体系,教师可以明确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例如,如果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可以增加相关讨论和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有助于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体系时,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这意味着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表现。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可以包括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道德判断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评价体系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全面发展。

2.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

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等,而结果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在课程结束时的学习成果,如考试成绩、论文质量等[5]。两者的结合能够确保评价体系既能够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又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评价方式还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意义与展望

(一)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1.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课程思政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社会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操的培养

课程思政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资源。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文思想和道德观念,从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中的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在审美体验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课程思政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1.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

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课程思政教学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将新的社会现象、新的文化成果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纳入教学中。例如,可以引入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党的创新理论。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教学可以保持其时代性和前瞻性,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为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教学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教师可以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在线互动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例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互动式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讨论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体验。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结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未来,大学语文教学应继续探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核心,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将更加生动、有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语文教学将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焕发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梦瑶,陈露,张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汉字文化,2024,(19):32-34.

[2]杨欣悦.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24,(19):38-40.

[3]赵长慧,王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探究[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4,44(04):140-144.

[4]刘维国.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特色化教学革新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04):113-118.

[5]史艺璇.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J].才智,2024,(18):152-1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