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物理;要求;教学效果
正文
引言: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新课标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一)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物理观念是指学生对物质、运动、能量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科学思维是指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模型建构等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是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探究活动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严谨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
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三)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
1.引入生活实例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讲解 “摩擦力” 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鞋底有花纹、汽车刹车时为什么会停下来等问题;在讲解 “浮力” 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人在死海中为什么能漂浮等问题。
2.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现象。例如,在讲解 “电流的形成” 时,可以通过动画演示电子的定向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流的形成过程;在讲解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时,可以通过视频展示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3.开展趣味实验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趣味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2]。例如,在讲解 “大气压强” 时,可以开展 “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 等趣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在讲解 “静电现象” 时,可以开展 “摩擦起电实验”“静电感应实验” 等趣味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的奇妙。
(二)优化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讲解 “欧姆定律” 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一些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然后让学生作出假设:“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接着让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电路,确定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2.合作式教学
合作式教学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在合作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分工合作、交流讨论、互相帮助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例如,在进行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负责实验器材的准备、电路的连接、数据的测量、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等任务。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实验结束后,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实验经验和体会。
3.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采访专家等方式,了解新能源的种类、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知识。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制作一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宣传海报或报告,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交流[3]。
(三)加强实验教学
1.重视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教师可以直观地展示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注意实验的规范性、安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 “光的反射” 时,教师可以进行 “平面镜成像” 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讲解 “凸透镜成像规律” 时,教师可以进行 “凸透镜成像” 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增加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学生实验的数量和难度,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 “密度” 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测量密度的方法;在学习 “电路” 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 “连接简单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等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3.开展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开展课外实验,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外实验任务,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并将实验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例如,在学习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制作一个 “土电话”,并通过 “土电话” 进行通话,感受声音的传播;在学习 “浮力” 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制作一个 “浮沉子”,并观察 “浮沉子” 的浮沉情况,理解浮力的原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思维和利用信息技术等方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盘开锋,陈娟娟.深度学习视角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22):45-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