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有益探索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李秀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中心小学 山东省济宁市 272200

摘要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问题求解的重点和难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题的讲授也占了相当多的课时,但因其解答难度较大,致使许多学生无法有效地提高其学习效率。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应坚持新的教育观念,探寻有效的教学途径,并根据学生的发展特征,制订出适合于学生发展特征的教学政策。本论文以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应用题;策略

正文

引言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明晰的教育观念、表现出弹性的教学方式。把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紧密联系的综合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数学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论述了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以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标准下,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的学习成为第一位。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应用题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一)教材掌握不够全面

随着教学方式、教材的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新的教科书中,也加入了大量的图示应用问题,形式变得更为多样,但对知识点的分布也变得分散。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分析教材的内容。

(二)忽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解决问题上,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这就造成了部分小学生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的意思,老师讲得再好,学生也会觉得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三)过多注重解题过程及解题结果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却忽略了对他们的思考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他们在面对新的问题时,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起来。

(四)教学策略有所欠缺

在应用题教学中,有些老师运用了一定的方法,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有些老师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或没有对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与探究,致使他们不能真正地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术。

二、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应用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问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性的情景,来展示应用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探索愿望。首先,老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教学,在应用题中,可以选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实例,这样既能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对某些应用题,老师可以用实物做示范,使他们对问题有一个更直接的了解,比如在讲加减的时候,可以让他们用小棒、图表等方法来了解问题。如果有条件,老师也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如何解题,比如在介绍路程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比如,在讲解“生活中的速度和距离”这一节的内容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情景,如体育比赛、交通旅行等,并准备好地图、秒表等教具。在引入部分,老师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参加过的一次体育比赛,或是一家人一起外出旅游,并向他们提出有关速度、时间和距离等方面的问题,以此来帮助他们将这些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实例,使学生对速度、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例如,老师可以演示一场比赛的情景,让学生对运动员的速度进行计算;也可以给学生演示一种交通旅行的情景,要求他们估算出他们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此外,在结尾处,老师还可以给同学们一些真实的资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速度、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比如,请同学们算一算从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再算出自己的平均速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

)突破思维定势,拓宽解题思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克服思维定势对问题的制约,并对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途径进行探索。改革以往“唯分数”的观念,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教学中,老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若干开放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堂上,要让同学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解决方案,头脑风暴,增强课堂上的交流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学习热情。比如,在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解答中,通过解答问题,使学生有多种思路去探究。例如:在一个果园中种植了30排苹果,每排400株,那么一个果园中有几株苹果?第一种解法是直接算400×30=12000株树,因为学生们都是刚开始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所以不能迅速算出答案,但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娴熟的方式来进行分析,例如,4×3=12,400×30=12000,或400×3=1200,1200×10=12000,从而让计算的过程更加清楚,从而提高了学生解题的准确率,开阔了他们的思维。

)强化题目分析,开发反向思维

解析题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在小学数学中,运用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一些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却因为对问题的分析不准确,造成了重要的信息缺失或误解,从而造成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了失误。在教学应用题的过程中,小学数学老师要注重加强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挖掘出问题中的重要信息,对问题的信息进行分析,最后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使学生从所学的内容中找出联系,分析问题,逆向推理,发展逆向思维。譬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二位数」的应用问题,小明家里有九十株花椒树,一株可产十二公斤花椒,男生说:「我们二人八天能采到二千六百六十公斤。」姑娘说:“辣椒一公斤能卖二十块钱。”问题:一个人一天能采摘多少公斤的花椒?由题中首先判定出关键条件,可知此题为除法。当你想要证明一道题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被一些无关的数据所困扰,事实上,真正能算出这道题的,只有“2人”,“8天”,“256千克”。

)善用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

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应用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数学建模和数学思维的训练。利用数形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对数形相结合的解题方式的运用,让他们能够熟练地利用数形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比如,在解答“加减法”的应用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轻轨有五个车箱,头两个车箱共有168位旅客,三个车箱67位,最后两个车箱则有133位旅客。请问这趟火车上有几个人?”老师可以请同学们划一条直线,分成五段,并在相应的地方写下每个车厢里的人数,便于同学们理解该题目中所涉及到的数量关系。

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环境而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即使是在较难的应用问题上,也能从多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将数学的理论和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奕睿.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分析[J].理科爱好者,2023,(04):128-130.   

[2]张永亮.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锻炼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3,(04):130-132.   

3]王永春.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