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建构游戏中儿童本位支持性策略的构建与实施
摘要
关键词
小班幼儿;建构游戏;儿童本位;支持性策略;全面发展
正文
建构游戏作为幼儿园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充满了表征性和创造性,是融思维、认知、创造、动作技能、情绪情感等为一体的活动。小班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强烈,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世界。然而,在实际建构游戏中,小班幼儿常常面临无目的、无计划地搭建,缺乏建构技能和合作意识等问题。因此,构建儿童本位的支持性策略,以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前提,对于提高小班幼儿建构游戏的水平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一)无目的无计划
小班幼儿在参与建构游戏时,常常表现出一种随意性和无序性。他们往往只是拿起建构材料,没有明确的搭建主题或计划,只是随心所欲地摆弄。这种无目的、无计划的建构行为,导致他们的作品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有意义的结构或场景。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容易感到迷茫和无聊,从而降低了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价值。
(二)缺乏建构技能
小班幼儿的建构技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往往只能搭建出简单、平面的结构,而难以创造出复杂、立体的作品。由于技能有限,他们的作品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变化和创意。例如他们可能会用积木简单地堆砌成一个小方块,但难以将其扩展成更复杂的建筑或场景。由于手部协调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小班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材料放置不稳、结构松散等问题,这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建构能力和创造力。
(三)合作意识不足
在建构游戏中,小班幼儿往往表现出合作意识不足的问题。他们更倾向于独自玩耍,而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材料或合作完成作品。这种缺乏合作的行为不仅限制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机会,还可能导致游戏过程中的冲突和纷争。由于小班幼儿尚未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合作策略,他们难以在建构游戏中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创造。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促进他们在游戏中的共同成长。
二、儿童本位支持性策略的构建与实施
在当今幼儿教育的广阔领域中,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正日益成为指导实践的核心原则。这一理念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关注儿童的兴趣、需求和发展潜能,旨在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尊重与理解的教育环境。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与实施儿童本位支持性策略,对于促进小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建构材料
在构建小班幼儿建构游戏的支持性环境中,提供丰富多样的建构材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些材料不仅要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还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为小班幼儿提供种类丰富的建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包括经典的积木、形状各异的木块、可拼接的塑料管、柔软的海绵积木等,还可以引入木棍、纸箱、纸杯、布料等自然或再生材料,以丰富幼儿的建构体验。这些材料的不同质地、形状和大小,能够激发幼儿对建构游戏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发展出更多样化的建构技能。同时颜色鲜艳的材料也是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关键,鲜艳的色彩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视觉感知,还能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和审美意识。因此,在选择建构材料时,我们应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多样性,以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游戏环境。除了种类和颜色外,材料的安全性和质量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手部协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因此我们需要确保所有建构材料都是无毒、无刺激性的,并且没有尖锐或易碎的边角。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幼儿在建构过程中受伤,保障他们的游戏安全。提供丰富多样的建构材料是构建小班幼儿建构游戏支持性环境的重要一环。我们应注重材料的种类、颜色、安全性和质量,以创造一个既安全又富有创意的游戏空间,激发幼儿的建构潜能和创造力。
(二)引导幼儿观察和模仿:培养建构能力的关键路径
在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是材料的提供者,更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通过示范和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建构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来展示建构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建构过程中的步骤和逻辑,从而模仿并尝试自己进行建构。例如教师可以先搭建一个简单的模型,如一座小桥或一座小屋,然后逐步拆解并重新搭建,同时讲解每一步的要点和注意事项。这样的示范不仅能让幼儿看到建构的成果,还能让他们理解建构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尝试自己搭建的欲望。
小班幼儿正处于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阶段,他们喜欢观察和模仿身边的事物。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内外的建筑、设施或自然景观,引导他们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结构和功能,并尝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建构作品中。例如,在观察了幼儿园里的滑梯后,幼儿可能会尝试用积木搭建一个类似的滑梯模型,这样的实践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建构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引导幼儿观察和模仿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确保观察对象的安全性,避免幼儿因接触危险物品或环境而受伤;二是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建构,避免过度干预或强制模仿;三是要及时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通过示范和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可以有效提升小班幼儿的建构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鼓励创造性思维
在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中,鼓励创造性思维是提升幼儿建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尝试不同的建构方法和组合,我们不仅能丰富他们的建构经验,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教师应积极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不拘泥于传统的建构方式和规则,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往往习惯于使用固定的模式或方法来搭建作品,这限制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跳出思维定势,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有趣的建构方式。例如当幼儿习惯于用积木搭建直线型的建筑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尝试搭建曲线型或不规则形状的建筑,以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
教师应引导幼儿将建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堆叠和组合,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建构游戏中,材料的堆叠和组合方式千变万化,每一种组合都可能产生新的建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不同的堆叠和组合方式,探索材料之间的可能性。例如,当幼儿使用积木搭建房屋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尝试将积木以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堆叠,以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建筑作品。在鼓励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探索和创造;二是要鼓励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以促进他们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灵感激发;三是要及时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鼓励创造性思维是提升小班幼儿建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尝试不同的建构方法和组合,我们不仅能丰富他们的建构经验,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促进合作与交流
在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中,促进合作与交流不仅是提升游戏质量的关键,更是培养幼儿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为他们的社交技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积极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小组内共同完成一个建构任务,这种合作方式能够让幼儿在建构游戏中体验到团队协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共同为完成任务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分工合作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建构技能,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创意,这是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体现。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幼儿不仅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还能在交流中汲取新的灵感和创意,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建构作品。在促进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确保他们在合作过程中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态;二是要适时介入和引导,帮助幼儿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和矛盾;三是要鼓励幼儿进行反思和总结,让他们从合作经验中汲取教训,提升自己的合作能力。促进合作与交流在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我们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建构技能和创造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适时介入与指导
在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中,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指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不仅能够确保幼儿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游戏,还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推动他们的建构技能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教师应保持对幼儿建构游戏的持续关注,以便在需要时及时介入,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对游戏进程的监控上,更体现在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上。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构方式和节奏,教师需要耐心观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以便在合适的时机提供指导。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建构停滞不前时,教师应采取积极的介入策略。这并不意味着直接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做,而是通过提出问题或给予提示的方式,引导幼儿自己思考解决办法。例如,当幼儿试图搭建一座高塔但总是失败时,教师可以问:“你觉得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是不是底层的积木没有放稳?”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幼儿的思考,促使他们主动寻找问题的根源,并尝试解决它。
在提供指导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保持耐心和温和的态度,避免给幼儿带来压力或挫败感;二是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自己探索和实践;三是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确保他们在接受指导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师还可以通过分享和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他们进行反思和总结。这不仅能够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进步,还能让他们在比较和交流中汲取新的灵感和创意。通过这种方式,幼儿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建构技能,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介入与指导在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持续观察、积极介入、恰当指导和反思总结,教师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有序且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环境,助力他们在建构游戏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结语
小班幼儿建构游戏中儿童本位支持性策略的构建与实施,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提供丰富的建构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和模仿、鼓励创造性思维、促进合作与交流以及适时介入与指导,幼儿能够在建构游戏中获得动手能力的提升、空间认知的发展、创造力的激发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在实施这些策略时,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关注幼儿的游戏过程,灵活调整指导策略,为小班幼儿创造一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习环境。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优化,我们相信小班幼儿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将得到更好的发挥,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成佳雨.幼儿园小班幼儿参与建构游戏思考与实践[J].情感读本,2024(12):88-90.
[2]余晨晨.在建构游戏中助推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以小班建构游戏《搭高楼》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9):121-123.
[3]黄飞燕."创意建构师"洋洋——基于小班幼儿建构游戏的想象与创意的思考[J].科学咨询,2021(8):176-177.
[4]王晓莉.谈幼儿园小班建构游戏的指导策略[J].新智慧,2019(13):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