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评价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
正文
引言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以主题或问题为中心,整合相关知识点,形成相对完整学习单元的教学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碎片化,促进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深入探究的机会。在大单元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问题解决、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它融合了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维度要素,呈现出连续、阶段及整合的发展特性。在小学数学领域,核心素养具体体现为对数字的敏锐感知(数感)、对数学符号的深刻理解(符号意识)、对空间形态的直观把握(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数据分析观念)、准确而高效的计算能力(运算能力)、逻辑严密的推理能力、构建与运用数学模型的能力(模型思想)、将数学应用于实际情境的意识(应用意识),以及勇于探索新知、创新解题方法的意识(创新意识)。这些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单元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核心素养
深入解读教材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步骤。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需准确把握分数这一知识点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核心素养。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中,知识技能目标主要包括理解分数的意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如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等。
分数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数的理解和感知。其次,分数的学习还能提升学生的符号意识。分数作为一种特殊的数学符号,其读写、比较和运算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符号理解能力。此外,分数的学习还能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例如,在解决分数问题时,学生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他们也需要将分数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情境设定:假设学生需要为一个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礼物盒制作包装纸。为了保证礼物盒能被完整地包裹,并且包装纸没有过多的浪费,学生需要计算出长方体礼物盒的表面积。
在这个情境下,教师可以提供长方体礼物盒的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长方体。随后,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了解长方体的基本结构,“摸一摸”感受长方体的各个面,“量一量”得到长方体的长、宽、高。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或纸片,通过剪拼、测量、计算等方式,自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讨论、交流,提出各自的计算方案,并验证其正确性。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表面积=2×(长×宽+长×高+宽×高)),而且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空间观念的理解,锻炼推理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合理提炼模型,建立数学模型
在教授《分数的加减法》时,合理提炼并建立数学模型至关重要。以分数加法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情境:小明吃了半个西瓜(即21),小华吃了四分之一个西瓜(即41),他们一共吃了多少西瓜?面对这个问题,学生需要理解分数加法的本质,即将两个分数合并成一个分数。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
学生可能会提出通分的方法,即将两个分数转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例如,将21转化为42,然后与41相加,得到43。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炼分数加法的数学模型: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异分母分数相加,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计算。同样的分数减法也可以建立类似的数学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能够培养模型思想和运算能力,为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奠定基础。
(四)注重推理过程,培养推理能力
在《小数的乘除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推理过程,培养其推理能力。在教授小数乘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法则,如“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与哪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随后,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小数乘法的例子,如“0.24×3”,并引导学生思考:小数乘法是否也遵循整数乘法的法则?如果可以,小数乘法有哪些特殊之处?学生可能会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在算法上是一致的,只是小数乘法的结果需要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类比推理:由于0.24是两位小数,3是整数,所以乘积的小数位数应与0.24相同,即两位小数。
同样的在教授小数除法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出小数除法的法则。通过经历这样的推理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能够培养严密的演绎推理能力和迁移能力,为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三、核心素养的评价方法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在《分数的加减法》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需细心观察学生在解题时的推理步骤、方法选择及结果准确性,以此评估其推理与运算能力的发展。通过记录学生解题的详细过程,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分数加减法学习中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后续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反馈。
(二)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在《长方体的体积》教学中具有实践意义。通过设计测量并计算长方体体积的任务,教师能评估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空间观念、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应用。学生测量方法的准确性、计算步骤的合理性及结果的正确性,均成为评价其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有助于教师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后续教学。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这些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重视其思维品质、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数学素养的未来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爱华.聚焦核心素养 实现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 2023(33):25-27.
[2]邱文晖.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J].学苑教育, 2023(26):5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