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衔接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李晓娟

陕西省渭南市高新区信义中心小学 单位邮编:714004

摘要

伴随教育事业不断加速前进,游戏化教学已在各阶段教育中普及,显著增强着学生学习热情和教师教学效果。为提高幼小教育的双向衔接效果,小学和数学教师要及时树立科学的过渡教育理念、深化数学核心知识的掌握,并提升游戏化教学活动的专业技能,以为学生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提供助力。文章首先阐述了双向衔接背景下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优势,随后对游戏化教学优化策略提供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双向衔接;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

正文


引言:“双向衔接”是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正式踏上学习旅程的一个至关重要时期。由于学习方式、环境及期望标准的突然转变,学生可能会感到不安,展现出高度的紧张情绪,进而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打造符合学生需求、对学生而言既友好又适宜的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实施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是实现幼小平稳过渡的核心所在。

一、双向衔接背景下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优势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兴趣与创造性思维的黄金时期,通过将数学、游戏与教学内容巧妙融合,学习过程将变得生动有趣,不再单调乏味。游戏作为桥梁,能联结各类教育资源,拓宽幼儿在游戏中的思维边界。且当学生沉浸于游戏情境之中时,数学概念将变得鲜活而具体,游戏中的实际需求往往可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例如,引导学生规划游戏路径,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及对数字的认知敏感度;引导学生参与分配游戏,可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观理解。长此以往,不仅学生数学能力可得到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意愿也将得到强化。

二、双向衔接背景下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游戏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学策略侧重于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鼓励学生依靠个人感知和动手操作,于日常环境中发现数学的奥秘。该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在数学探索之旅中构建认知的桥梁,以为学生平稳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始终明确“并非所有游戏都适宜作为寓教于乐的媒介,尤其是那些学生可能热衷但难以融入教学目标的网络游戏”。因此,挑选游戏时,教师应全面权衡,既要确保游戏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要保证游戏的实际应用价值。具体而言,教师要侧重选择既富有趣味性又能有效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亲身体验数学魅力[1]。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数字接龙游戏,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朗读数字,进行循环接龙,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和记忆。该过程中,学生不仅可熟练相关知识,还能在团队合作中锻炼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相较于传统灌输式教学,该种游戏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二)整合全面的教学资源

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超越教材局限,广泛融合并拓展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元素,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与多元化,以此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筛选数学教育资源时,教师应侧重于那些能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旨在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意识及习惯,从而为学生后续更难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规划教学内容时,既要满足学生当前的数学学习需求,又要通过结合生活实例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为学生初步构建数学知识框架。无论是时间认识、几何感知,还是初步计算等内容,教师都应全面挖掘此类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在实践中获得更多关于数学的感性经验。基于此,教师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与梳理,明确数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确保教学活动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明确课堂游戏的规则

游戏规则是游戏活动的核心要素,为游戏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框架。制定游戏规则时,教师必须深入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确保数学游戏的玩法与难度适中,能够激发并促进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成长。每次数学游戏启动之前,教师应清晰地向学生阐述游戏的规则与操作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明白游戏的进行方式,并懂得用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及与同伴的互动[2]。例如,带领学生进行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时,教师事先要与学生约定的游戏规则为“全体学生扮演小羊,教师则扮演老狼。游戏开始后,小羊围绕羊圈(固定场地)行走并询问老狼时间,每当时间到达12点时,小羊需立即返回羊圈并原地坐下,不得再移动,此时老狼会在倒计时3、2、1后出发捕捉不在羊圈的小羊,被抓到即淘汰。几回合之后,倘若小羊数量少于一半,则老狼获胜,反之则小羊队伍获胜。幼儿在这样的规则引导下进行游戏,不仅能运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还将于该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提升自身数学知识与经验。

(四)加强游戏的实践教学

数学,作为一门紧密关联现实世界的学科,其抽象性常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为克服这一难题,双向衔接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积极构建实践操作环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并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作业,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和应用。以“认识图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连连看”游戏:课堂开始时,教师要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多组物品和形状的图片,让学生两两相消,从而在实践中熟练认识图形。随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成为游戏内容的设计者,使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发现生活中的物品与图形关系。通过营造该种实践操作环境,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氛围,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此举不仅能为小学数学课堂增添活力,还能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并取得良好成绩。

(五)完善游戏教学的评价

教师需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历程,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迅速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遇到的挑战,进而量身定制教学方案与辅助措施。游戏化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通过参与游戏习得新知,教师需细致观察学生的表情反应、行为模式及投入程度,以此洞察学生对游戏的偏好及适应性。此外,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对游戏的见解与提议,以微调教学策略及游戏设计,使其更加贴合学生需求并更具针对性。鉴于学生学习进展与问题具有显著的即时性,教师应迅速搜集、整合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效与行为表现,及时将观察与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及家长,从而帮助学生迅速识别并纠正错误,及时弥补知识缺口,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同时,此举还将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热情,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投身于游戏化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在游戏中展现的学习潜能、思维逻辑及创新能力,教师应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与具体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与总结,以掌握学生学习状态的同时,为教学策略的优化与迭代提供宝贵依据[3]

结论:总而言之,双向衔接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游戏化手段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纳程度,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应将游戏视为教育的得力助手,精心策划游戏内容,通过精心调配数学课程内容与游戏元素,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参与,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郑贤.双向衔接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以多元数学游戏的运用为例[J].新课程,2023,(21):85-87.

[2] 陈敏.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数学游戏化课程的教学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23,(24):61-63.

[3] 张雨晨.探析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23,(42):87-9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