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王聪

张家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辛庄中学 075000

摘要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地理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初中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革新对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然而,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它们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关键词

初中地理;地理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

正文


引言

地理信息技术不仅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和直观的表现手段,更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探究工具。这些技术能够模拟真实的地理环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进行探究和学习,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地理信息技术还具有很强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一)问题导向性

探究式学习强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系列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深入探究。在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需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水平,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驱使他们主动探索地理知识的奥秘。

(二)实践性强

探究式学习突出实践性,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动手实验及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深切体会地理知识的内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此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略地理的魅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合作与交流

探究式学习注重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增强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初中地理探究式课堂上,教师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分享见解和想法中碰撞思维火花,携手攻克学习难关。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探究式学习中的应用

(一)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地理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极为丰富且多样的教学资源。其中,遥感影像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无论是山川湖泊、城市布局,还是植被覆盖、土地利用,都能一览无余。数字高程模型则通过三维立体的形式,展示了地形的起伏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地貌对气候、河流流向等地理要素的影响。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平台,整合了多种地理数据,并提供了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查询功能。学生可以利用这一系统,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如人口分布、交通网络、环境污染等。这些资源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高了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培养地理思维。

(二)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

地理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模拟能力,为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创设了近乎真实的地理情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学生可以踏入一个虚拟却高度仿真的地理环境。在这里,复杂的地理现象如地震的震撼、火山喷发的壮观,都能以直观且安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

这样的模拟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威力,更能引导他们深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观察、分析,甚至尝试预测这些地理事件的发展,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让他们在探究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

(三)支持数据分析和处理

地理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中展现出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学生能够轻松获取、整合并处理多样化的地理数据。无论是地形地貌的复杂特征,还是气候变化的微妙趋势,这些技术都能提供精准的分析和直观的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深入探究地理现象背后的数据逻辑,理解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例如,通过分析地形数据,学生能更直观地把握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联;研究气候数据时,他们能揭示气温、降水等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样的数据支持,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分析技能,还深化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促进师生互动与交流

地理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构建了一个高效、便捷的师生互动与交流平台。借助在线地理信息系统,学生的每一次探究尝试、每一点学习进展都能即时呈现。这种实时的展示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还使教师能够迅速捕捉到学生的学习动态,给予及时且个性化的指导。

同时,这一平台也成为了师生间思想碰撞的舞台。教师可以轻松分享教学资源、提出引导性问题,学生则能积极回应、展示个人或团队的探究成果。这种频繁的互动与交流,不仅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还极大地提升了探究式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地理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教学目标应明确且具体,以学生为主体,描述学生学习后的预期成果。例如,区域认知方面,学生应能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识别并描述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间的相互联系与差异;在核心素养方面,学生应能够通过探究式学习,自主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数据,形成对地理问题的独立见解,并能有效沟通与合作,共同解决地理问题。这样的教学目标,既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整合地理信息技术资源

教师应积极整合地理信息技术资源,将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有效融入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中。这些资源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探究素材,还能作为强大的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地理现象,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例如,通过遥感影像,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地域的植被覆盖、土地利用情况;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学生可以三维立体地了解地形起伏;而地理信息系统则能帮助学生综合分析各种地理数据。整合这些资源,将极大地提升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和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设计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

教师应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这些问题应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自主探索。同时,问题的设计需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如何利用遥感影像分析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我们如何规划一条最优的上学路线?”这样的问题,既结合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又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教师应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动手操作机会。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如地质考察、气象观测等,增强直观感受;实验操作则通过模拟地理过程,如水土流失实验、地形模型制作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数据分析活动则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如处理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等,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这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地理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五)注重评价与反馈

教师应高度重视评价与反馈在探究式学习中的作用。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信息,以便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需对教学计划进行灵活调整,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指导。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评价与反馈的良性循环,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不断提高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效果。

四、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探究地形地貌

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地形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分类标准,同时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1.知识引入:教师首先系统介绍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以生动的实例和图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技术演示:随后,教师详细展示地理信息系统的操作界面、各项功能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流程,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对系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3.任务布置:教师设计具体的探究任务,如选取某一典型地区,要求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海拔、坡度、水系分布等,并据此绘制出详细的地形图。

4.分组探究: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分工合作,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绘制地形图等步骤,共同完成探究任务。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成果展示与反馈:各组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组织全班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总结本次探究活动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技能,更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和分类有了深入的理解,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案例二:利用遥感影像探究植被覆盖变化

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掌握遥感影像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1.知识铺垫:教师首先详细讲解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原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并阐述其对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技术讲解:随后,教师展示遥感影像的获取、解读和处理方法,包括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植被、如何分析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等,引导学生熟悉遥感影像分析的基本流程。

任务设定:教师设计具体的探究任务,如选取某一区域不同年份的遥感影像,要求学生分析该地区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分组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收集遥感影像数据、对比分析数据、撰写分析报告等步骤,深入理解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同时掌握遥感影像的基本分析方法。

4.成果展示与总结:各组展示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遥感影像的基本分析方法,更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有了深刻的认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案例三:利用气候分布探究气候现象

掌握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理解气候现象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气候数据,提升数据解读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通过展示全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及其分布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使用GIS软件,分析不同气候区的气温、降水等数据,探讨气候现象(如季风、干旱)的成因和特征。

3.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气候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准备小组报告,并分享研究成果。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气候分布规律,理解气候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效果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还学会了运用GIS技术进行气候数据分析,提升了空间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小组合作和讨论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最重要的是,学生对气候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结论

在构建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整合地理信息技术资源、设计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及注重评价与反馈,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素养的关键环节。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初中地理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引领学生在地理的广阔天地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林烨.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构建初中地理深度学习课堂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3.

[2]程鹏.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1(4):2.

[3]郎嘉慧.地理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0.

[4]彭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变革[J].中外交流, 2021, 028(005):781.

[5]张健.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教学研究[J].读与写:上旬, 2022(8):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