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幼儿科学教育:探索幼儿科学核心经验习得的有效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幼儿科学;核心经验
正文
在当前科技不断演进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已为幼儿教学的创新铺设提供支持。幼儿园通过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有效拓宽幼儿的思维范围,更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该技术能将动画、声音、图像等多元素材融为一体,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幼儿也能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灵活提取这些资源,实现教学信息共享与个性化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将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塑造出他们优秀的个性品质。而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既彰显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潜力,更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框架
实际上,幼儿科学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占据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走进科学殿堂,教师要根据幼儿在课堂中的真实反馈,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主题学习框架。该框架的建立,注重培养幼儿的全面科学思维,更希望他们能了解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元素与规律,通过阐释科学探索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教师为幼儿点亮求知的明灯,让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再迷茫。随着幼儿对科学学习逻辑的逐渐清晰,他们能独立地分析与探究各类现象,并热衷于参与园内多姿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这些经历不仅会锻炼他们的实操能力,且为今后幼儿科学教育的体系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不仅如此,这一独特的校本化主题学习框架的推出与实施,标志着幼儿科学教育正迈向更深入、系统且个性化的新阶段。
二、幼儿科学学习与发展的经验
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经验,是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的根基,虽然在幼儿的日常学习活动中并不显露,却对教师的教育引导工作提出明确且颇具挑战性的要求。该核心经验,将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及科学知识等要素融合,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并不突出,但对于承担引领角色的教师来说,必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教学核心。如果教师能对这些学科教育知识有所领悟,并能将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便会激发幼儿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引导他们逐渐习得那些对终身学习重要的方法与技能。然而,当前学术界在幼儿科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方面并没有形成广泛而统一的认知。对此,在全面吸纳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指南》倡导的教育理念,尝试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而设计的核心经验体系,为一线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实践中提供更明晰、更具操作性的指引,协助他们更准确、高效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学习,从而推动幼儿实现更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赋能幼儿科学核心经验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吸引幼儿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力天生具有跳跃性,他们的思维主要依赖于直观而具体的形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会面临一个挑战,如何不断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确保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深度。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这一难题迎来新的解决途径。多媒体技术的魅力在于能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以此来大幅度降低幼儿的认知负荷,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效果。
例如,“探索奇妙的太阳”这一科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打造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太阳世界。课件一开启,便是一段具有吸引力的动画:太阳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向幼儿阐述自己的诞生、构造、及在宇宙中的重要角色。屏幕上的太阳形象栩栩如生,光芒四射,仿佛将幼儿带入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与太阳进行一场零距离的对话。而随着故事的推进,太阳向幼儿发出一个创意无限的邀请:用画笔描绘出你心目中的太阳。在动画的启发下,幼儿的思维火花被瞬间点燃,他们纷纷拿起画笔,开始创作自己的太阳形象。有的太阳色彩斑斓,有的太阳面带微笑,每一幅画都寄托着他们对太阳的无限遐想和喜爱。在这个多媒体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声音、图像、文字不再是孤立的元素,而是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共同建立一个生动、有趣且有教育意义的学习场景。太阳作为动画的主角,不仅以全新的方式履行教师的引导职责,更在无形中激发幼儿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幼儿科学与信息融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在科学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通过展示多元化的科学案例,不仅能实现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交互式多媒体工具,向幼儿生动展现诸如“自然界的水循环”、“植物从种子到成熟的全过程”等科学实例,这些形象且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为促进幼儿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与探索,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将幼儿分成3-5人的小组,并围绕特定的科学问题或现象进行研讨。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位幼儿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如,负责搜集资料、进行实验操作、记录观察结果等。这样的分工与合作,能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深刻领略到科学的奥妙与乐趣。通过实施这种信息技术与小组合作学习融合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将原本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更在无形中培养幼儿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三)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究操作
皮亚杰的理论将幼儿与科学家相提并论,凸显幼儿在建立对外部世界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他们像科学家一样,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其环境设计与活动安排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这里,幼儿展现出对周围环境的天然好奇心,这种探索欲望与科学家的研究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幼儿园中的一项浮沉实验活动,教师打造一个实验区域,其中核心装置是一个装满清水的水盆,并挑选多种具有不同物理属性的物品,如,轻质的塑料泡沫、沉重的石块、金属质地的铁片与铁钉、透明的玻璃瓶、空心的乒乓球,以及形态多样的积木等。这些物品因其材料、重量、形状的差异,在水中的浮沉表现也各不相同,幼儿在这个实验区域内可以自由地操作这些物品,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状态变化,并尝试通过各种方法来改变它们的浮沉情况。如,幼儿们会发现,将轻质的塑料泡沫与沉重的石块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原本沉底的石块浮起;或通过增加重量,如,向原本漂浮的乒乓球内注入水,让其沉入水底。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利用网络资源创设自主环境,引导幼儿自主学习
为进一步推动幼儿的全面成长,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自由、开放且充满探索气息的学习环境,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偏好,与他们共同创造出有情境感的教学环境,以此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在实施以幼儿为主体的主题教学时,教师应提前做好相应的调研工作,广泛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恰当地融入到幼儿的学习环境中,尽可能营造出一个既开放又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能更主动地进行分析、观察与沟通,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也将得到更充分的展现。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丰富资源和广泛覆盖面,与幼儿一同探索与主题相关的各类资源,共同搭建起一个便于交流、探讨与合作的学习平台。
例如,在“摩擦起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思考日常生活中与电相关的各种现象,接着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现摩擦起电的各种情景,如,塑料梳子在梳理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现象,或是脱下毛衣时伴随的噼啪声响。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展示,再辅以幼儿喜爱的音乐元素,可以极大地唤起他们对摩擦起电现象的探索欲望。之后,教师再引导幼儿利用塑料尺子和碎纸屑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亲身体验摩擦起电的奇妙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在这样的自由探索环境中,幼儿能更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也将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集结多元艺术要素,在当今社会中彰显出重要价值,渗透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带来革命性的便利。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幼儿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科学探索精神,让科学教学活动焕发出更鲜活的生机与趣味。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应具备前瞻性的视野,紧密跟随时代步伐,挖掘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其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发挥作用。而在规划教学内容与选择教学手段时,教师应捕捉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的契合点,确保信息技术能全程融入并助力幼儿的科学学习,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原本抽象晦涩的科学知识能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幼儿面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与内化知识,更能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望。
参考文献:
[1] 王兰.信息技术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有效运用策略[J].广东教育(职教),2021,(07):123-123.
[2] 熊馨蕾.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C].2022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发展重庆论坛论文集.2022:666-670.DOI:10.26914.
[3] 柴淑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D].山东省:山东师范大学,2018.
[4] 殷洁.基于幼儿核心经验设计幼儿园科学区活动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3,(13):36-39.DOI:10.12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