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摘要
关键词
跨学科融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
正文
引言:
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及形成优秀品质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确保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语文内涵,能将语文应用于生活实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指出了“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基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依然存在“自我封闭”现象,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联系,似乎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为彻底消除这一现象,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小学语文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为学生呈现别具一格、精彩纷呈的跨学科学习课堂,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或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延伸,以此达到点题、吸睛的作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发展,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只会用“语文思维”,而忽略了语文与其他领域的联系。全面实施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让语文课堂不止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在课堂中接触到科学、生物、信息技术、美术等多领域学科知识和技能。这种跨学科学习模式能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将教材内容延伸至生活实际,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教育特点,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立体。
(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是帮助学生打下良好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学习。基于这一方面,跨学科融合教学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设计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真实的、有趣的学习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感。在跨学科学习的环境下,师生之间可实现有效互动,学生之间也能更好地交流、合作,融洽、自由的学习氛围就此形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与重要性,进而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为后期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一)基于教学内容,挖掘跨学科元素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强调小学语文教育要重视跨学科融合教学。教材作为教师授课的主要载体,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全面地、深入地分析教材内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多学科知识,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认知,适当地设计跨学科融合活动,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在跨学科学习的背景下,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分析课文内容,并以此建立更加全面、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强化学生知识理解。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应当研读文本内容,梳理课文脉络、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课文主题,再不断发散思维,拓展新的教学思路,思考与之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如美术、音乐、科学等,将各学科知识有效结合,设计出一体化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该篇课文以“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为线索,讲述了一位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而冻死街头的故事。在讲述整篇课文前,教师可围绕“写作背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讲述丹麦作家安徒生在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的背景,如“该篇童话故事写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丹麦却是君主立宪国家,在战争中,丹麦因战败而失去广大领土,丹麦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水深火热的生活,穷人冻死街头、饿死街头;富人挥霍无度、毫无顾虑地欺负穷人。丹麦作家安徒生以坚强的毅力学习文化,用自己的笔写出了人间的不平。”将历史学科知识融入课前引入环节,能让学生在阅读前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将语文与表演相结合,为学生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小女孩、路人等角色,创编台词、剧情,并进行表演。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理解能力。在表演中,学生能走进人物内心,更深刻地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以及当时旧社会的黑暗,并再次联想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中的“写作背景”介绍,从而体会到作者对广大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憎恨。以这样的方式设计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能让整个教学环节陆续开展,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教学节奏中,帮助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背后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意识,还能丰富语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二)丰富教学活动,实现跨学科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既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基于这一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基础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别样的参与体验,从而实现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强调跨学科融合,在不同的活动中,学生能学习到多元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一定促进作用。为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质量,教师在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时,要明确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认知和参与感受,以便于动态化地调整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当保证教学活动的不同形式和多元化内容,保证活动的丰富性、层次性和多元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本单元的主题与“自然生灵”有关,语文元素为“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在本单元的习作中,主题为“我的植物朋友”,习作任务是让学生为喜欢的植物制作一张记录卡,了解植物的名称、颜色、样子、气味等。在这一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如组织学生走进校园或附近公园参与“植物欣赏”活动,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寻找喜欢的植物,由教师帮助学生给植物拍照,详细记录植物的样子。在此之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口述的方式说出喜欢的植物的名称、样子、气味等独特之处。为了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教师还可以将照片以“黑白”形式全部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前期的观察以及对该植物的了解,通过绘画的方式给“黑白打印照”上色,将植物的颜色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在上色的过程中加深对植物的了解。为了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教师可在课后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纸杯种植绿豆”,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讲解种植绿豆的基本方式以及其中涉及的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探究欲。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分发相应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尝试着将绿豆放入纸杯中,用湿纸巾覆盖,定期观察绿豆的生长过程。设计这一科学实验活动能拓展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绿豆的种植方法,学习到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光照等科学知识,并在观察中记录绿豆的生长变化,感受到植物生长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优秀品质。在此之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围绕“我的绿豆生长录”进行写作,将种植的过程、观察到的变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写出来。设计这一系列的跨学科教学活动,紧扣教学主题,既融合了美术知识、科学知识,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实践。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要全面了解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概念和特点,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跨学科教学活动,为学生带来别具一格的学习体验,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具备创新意识、持续学习的精神,主动探索更多跨学科融合策略,为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献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邱雯燕.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立场下跨学科学习[J]. 2024(11):53-55.
[2] 周莹莹.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的价值及策略研究[J].教育进展, 2024, 14(7):4.
[3] 李静.小学语文跨学科课程整合策略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3(4):4.
[4] 黄杏锋.谈小学语文跨学科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J].中外交流, 2021, 028(001):1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