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角下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与实践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张芳芳

​(广西省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六小学 ,广西河池 547000 )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小学数学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数学阅读能力,作为连接学生数学素养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倡导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此背景下,探索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与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将从新课标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阅读能力

正文


引言: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数学教育正逐步转向注重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数学阅读能力作为连接知识理解与应用实践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在新课标视角下,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策略,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阅读资源、强化读题训练等实践路径,旨在为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新课标视角下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构成元素

在新课标思想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阅读能力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重要能力,其构成元素也在不断更新中,从整体上来讲,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阅读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知识基础

知识基础是数学阅读能力的基石,它涵盖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如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几何初步、统计与概率等,是学生能够顺利阅读并理解数学材料的前提。这些基础知识如同建筑的砖石,为学生构建起理解复杂数学问题的框架。当学生面对陌生的数学问题时,他们能够快速调动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信息的整合与加工,从而把握问题的本质,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二)阅读技能

阅读技能是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特指学生在阅读数学材料时所需的一系列技能。首先,理解数学语言是关键。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精确性,学生需要学会识别并理解数学术语、公式、定理等表达方式。其次,识别数学符号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能。数学符号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特定的数学意义和信息。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数学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以便在阅读时能够准确捕捉数学信息。最后,把握逻辑关系是阅读数学材料的核心[1]。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学会从数学材料中抽象出逻辑关系,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出完整的数学模型。

三)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数学阅读能力的灵魂,它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数学材料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阅读不仅仅是对文字或符号的解码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如归纳、演绎、类比等,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根据阅读到的数学信息,提出合理的假设,设计有效的解题方案,并通过推理和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阅读能力的有力保障。它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阅读中来。这包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及时记录和整理阅读笔记等。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能够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耐心,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从而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新课标视角下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丰富阅读材料,激发阅读兴趣

1.多样化选材,贴近生活

数学,作为一门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其阅读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可以通过搜集或创作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故事、游戏和应用题,来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例如,可以设计以购物、旅行、运动等场景为背景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这样的阅读材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动力。

2.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阅读趣味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手段已成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数学问题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通过制作数学动画短片,将数学原理、公式推导等过程以动态、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相关知识[2]。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移动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数学阅读材料,如数学科普文章、数学游戏视频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3.创设情境,引导阅读探索

除了直接提供阅读材料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数学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例如,在教授分数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蛋糕、切水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计算家庭开支、测量房间尺寸等,以此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

1.教授阅读技巧,培养阅读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首先需要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快速浏览数学材料以获取大致信息;如何精读关键部分以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如何标注关键词句以便后续回顾和复习。同时,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如定时定量阅读、做读书笔记、及时复习等。这些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2.引导信息提取与模型构建

数学阅读材料往往包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和逻辑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信息,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学会提取关键数学信息并构建数学模型。例如,在阅读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识别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量;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最后根据这些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3]。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将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效率。

3.强化思维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数学阅读不仅仅是对文字或符号的解码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时,教师需要注重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这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读题训练,培养读题习惯

在数学学习的征途中,读题能力是学生们顺利前行的重要罗盘。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题目信息,精准地解决数学问题,强化读题训练并培养良好的读题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1.设计针对性强的读题训练题目

首先,教师需要精心策划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读题训练题目。这些题目应紧扣教学大纲,覆盖各个知识点,并且难度适宜,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读题能力。在题目设计上,教师应注重题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既有基础题巩固基础,也有综合题挑战思维。同时,题目的表述要清晰准确,避免模糊或歧义,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题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集中训练,通过限时答题、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外读题作业,鼓励学生自主练习,巩固课堂所学。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可以逐渐掌握读题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读题速度和准确性。

2.培养反复阅读、深入理解题目的习惯

读题不仅仅是浏览文字,更是理解题意、把握问题本质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反复阅读、深入理解题目的习惯。在初次阅读题目时,学生应快速浏览题目,了解题目的大致内容和要求。随后,学生应再次仔细阅读题目,特别是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条件和限制,确保对题目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4]。为了深化对题目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题目背后的数学原理、解题思路和方法等。通过深入思考,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题目的本质和关键,从而更加准确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读题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有些学生可能因为紧张或焦虑而匆忙读题,导致理解不透彻或遗漏关键信息。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认真审题、仔细思考。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与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通过构建丰富的阅读资源、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提升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更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数学教师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更多元化的阅读培养路径,让数学阅读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动力,探索更广阔的智慧天地。

参考文献:

[1] 李新球,刘艳花.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江西教育,2021(8):66.

[2] 王玉飞.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东西南北,2020(1):137.

[3] 孙昕.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2):64-66.

[4] 彭国庆.小学数学学科基础素养分析与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9(14):30-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