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杨伟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长道镇大柳小学, 甘肃西和742100 )

摘要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行业的进步也日新月异,小学语文作为教学的基础科目,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是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需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认同感,实现教育与思政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小学语文;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正文


当前,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更好地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关注思政教育的渗透,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师可有效将语文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培养出既具备文化素养,又具备良好思政品质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对未来社会负责的表现。

一、引入思政元素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

(一)丰富课程内容

思政元素的巧妙融入,使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原本以文字为载体的课程内容,在思政元素的加持下,变得更加立体且富有内涵。环保理念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深刻理解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社区责任的引入,使学生意识到作为社会一员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更是让学生在品味经典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的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欲望。

(二)培育学生综合意识

思政元素的加入,有助于拓宽学生认知视野,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能接触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学生不再仅局限于文本的字面意义,而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跨学科融合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批判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时,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独到见解与解决方案。

(三)树立正确价值观

思政元素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引入,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思政内容的渗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道德伦理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价值观的塑造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更是对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将思政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教育实践。

二、思政元素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思政意识有待加强

现阶段,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尚显肤浅,未能深刻领会其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长远意义,认知上的不足导致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对思政元素的融入显得不够自觉和深入,不仅削弱了语文课程在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方面的作用,也制约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育手段过于单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仍固守陈旧的教学方法,未能有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思政元素的渗透力,教学方式的单调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展现语文课程的思政魅力,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注意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实践与不断反思调整。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

(一)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不仅是语言学习的手段,更是情感传递与思想教育的桥梁,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可更直观地触摸到文本背后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在心灵深处引发共鸣,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通过精准的语音语调示范,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情感基调,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教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周恩来少年时代的远大志向与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师还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如分角色朗读、情境朗读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文本内涵,实现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入,这些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深刻的思政教育熏陶。

(二)从解析诗词着手,渗透思政教育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思想底蕴,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对诗词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领略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卓越智慧,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例如,教授关于梅花的诗词时,教师可着重强调梅花傲雪凌霜、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学习梅花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进而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教师可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例如,教授杜甫的《春望》时,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疾苦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除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通过组织诗词朗诵比赛、诗词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词的魅力,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能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与认同。

(三)将寓言故事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融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对故事抱有浓厚兴趣,寓言故事以其独特魅力——生动的情节与深刻的寓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将寓言故事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念。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精心选择寓言故事,运用讲解、探讨、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深入剖析故事背后的深层意蕴。例如,教授《乌鸦喝水》这一寓言时,教师除讲述乌鸦如何巧妙利用智慧解渴的故事情节,更应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讨论乌鸦的行为动机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时,应积极思考、勇于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在《小马过河》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小马面对河流时的犹豫与最终勇敢尝试的情节,引发学生对于勇气与独立思考的讨论,可以提问:“如果你是小马,你会选择听从他人的建议还是勇敢尝试?”引导学生理解在面对未知与挑战时,应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同时学会独立思考与判断。

教师在寓言故事教学中还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讲解《守株待兔》时,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某些人依赖运气、不思进取的现象,让学生明白寓言中的道理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勤奋努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勤劳精神与实干态度。

为进一步提升寓言故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教师还可尝试设置开放性问题与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例如,探讨《小马过河》延伸议题时,教师可提出:“如果小马在尝试过河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应该如何应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思考中领悟到坚持不懈与勇于面对挑战的价值所在。

(四)写作抒情,在情感表达中内化思想政治教育

写作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展示个性才华的重要平台,更是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于心的有效途径,通过写作训练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思政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写作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发掘思政元素,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写作主题。例如,围绕“环保”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日记的写作活动,记录身边的环保行为与环境变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针对“友爱”主题,引导学生通过编写故事或记叙文的方式,表达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他人的关爱之情;在“勤奋”主题下,鼓励学生撰写励志短文或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勤奋经历与成长感悟。

写作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政知识来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思想深度,例如,学习了《宝葫芦的秘密》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有一个宝葫芦”为题创作,鼓励学生在想象中探索如何运用宝葫芦的力量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还可通过点评与反馈环节,肯定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观点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进一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小学语文学科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使命,肩负着思政教育的重任。在国家大力推行思政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堂,这是一项长期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要求教师需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还需具备敏锐的思政意识与高超的教学技巧。通过精心设计以及巧妙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接受思政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缑晓兰.小学语文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探析[J].教育观察,2021,10(31):95-97.

[2]董阿婷.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小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23):52-53.

[3]蒋玉娥.小学语文教材中思政主题相关故事的价值取向研究[J].吉林教育,202025):73-74.

[4]吴佳丽.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110):89-9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