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启导—探究”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中地理;“启导—探究”;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地理教育正迎来转型的关键期,社会对高中生提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要求,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亟待更新,这一背景下,“启导—探究”教学模式的提出,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该模式强调教师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则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模式的应用效果,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详实的教学案例,力求揭示“启导—探究”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启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一)“启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
“启导—探究”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驱动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的融合,这一框架下,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转型为学生探索知识海洋的引航者,鼓励学生以问题为起点,通过自我探索和团队协作,寻找答案,进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此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
(二)“启导—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
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该模式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核心,摒弃了传统“填鸭式”教学,转而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在这里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的探寻者和创造者,通过个人的探索和团队的合作,主动地发现、理解与应用知识,主动性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深度内化和长久记忆。
2.注重问题的引导性
在“启导—探究”模式中,问题不仅是学习的起点,更是推动学习深入进行的关键,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探索知识的奥秘。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倡导探究的开放性
“启导—探究”教学模式高度重视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和思维的多元性,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不同视角审视问题,提出独到见解与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不再是单一答案的灌输场所,而是多样思维碰撞和交融的创新平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创造性尝试,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宽松但又不失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二、“启导—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地理课堂上,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启导—探究”教学模式得以成功实施的首要步骤,贴近学生生活、紧扣教学内容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能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以《气压带、风带与气候》一课为例,教师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学习旅程。教师可首先展示一幅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分布的?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样的问题既直观又富有挑战性,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可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些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地球的哪些运动有关?”引导学生将视线从地表转向地球的整体运动,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使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我们生活的地区受到哪些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和引导性,能逐步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深入到本质规律,问题还要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师不仅能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为后续探究活动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还可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态演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变化过程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呈现方式,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气压带、风带与气候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学习效果。
(二)设计引导性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启导—探究”教学模式中,引导性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引导他们深入探索的关键,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层次,构建出一系列既富有层次性又具备引导性的问题链。这些问题的设计初衷,旨在帮助学生从浅显的现象出发,逐步挖掘出深层次的规律和原理,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平稳过渡。
以《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为例,这是涉及地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题,为帮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教师可设计以下引导性问题:“你能否观察到,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和质地有何差异?这些差异可能由哪些因素导致?”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基本属性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后续深入探究打下基础。“土壤是由哪些基本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土壤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以及这些组成成分的形成机制。“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活动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请举例说明。”此问题旨在强调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加深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变化?这些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个问题将学生的视线从自然过程引向人类活动,使他们意识到人类行为对土壤环境的深远影响。“综合以上讨论,你认为如何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最后,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实际可行的土壤保护和改善措施。
这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可帮学生逐步构建起对土壤形成原因的全面认识,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和探究欲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巩固已有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新知识,提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三)组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深入探究
“启导—探究”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实现知识共建的重要途径,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学生能在互动与交流中相互启发、碰撞思维,推动对地理问题的深入探究。
以《城乡内部空间结构》一课为例,教师可巧妙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城乡内部空间的布局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具体而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特点,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探究任务。例如,有的小组可以负责探究“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及其空间布局”,有的小组则可专注于“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等。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访谈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并在小组内部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这种合作与分享的学习氛围,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能使学生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教师还可引入角色扮演的元素。例如,让学生分别扮演城市规划师、乡村发展专家、市民代表等角色,就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问题展开模拟决策或辩论。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城乡空间结构的现实意义,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其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巩固和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设计并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教师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以《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为例,这一课涉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国家安全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探究价值,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课题,教师可组织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关于海洋空间资源的专题讲座或视频学习,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为学生讲解海洋资源的种类、分布、开发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建立起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初步认识,为后续实践活动奠定理论基础。接下来,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模拟海洋资源勘探的实践活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勘探队员、数据分析师等,通过模拟勘探过程,了解海洋资源勘探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求,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使学生在模拟操作中提升对海洋资源勘探的认知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启导—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凸显其独特价值与潜力,此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然而,实际运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我们持续探索与改进,未来将深化对“启导—探究”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力求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革新贡献更多力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继璞.地理课堂“启导教学”模式新探[J].成才之路,2022,(20):44-45.
[2]张继武,张胜前.中学地理教学“启导—探究”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12):135-137.
...